刘宪华:茫茫书海,如何给孩子更有意义的阅读?

 

刘宪华“主题阅读”发起人,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实验研究分会理事,现主持国家级课题“主题阅读实验研究。倡导茫茫书海...





刘宪华

“主题阅读”发起人,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实验研究分会理事,现主持国家级课题“主题阅读实验研究。倡导茫茫书海,要让儿童有主题的阅读;浩浩文化,要让儿童有主题的积淀!主要著作有《主题阅读·三人行》《激发生命的力量》《刘宪华教育思想演说》。

儿童并不缺少阅读,而是缺少有主题的阅读
常常和许多同龄人一起回忆这些场景:咿呀学语时缠着父母讲故事;坐在大槐树下似懂非懂地听说书人的唱念之词;小心地翻阅已经磨黄了的“小人书”;众多人坐在一起快乐地阅读 “手抄本”……那是何等的快乐和幸福。每每忆及,童年里无数与阅读有关的美好往事便会在心中荡漾。

如今,那些看似艰苦却无比幸福的阅读旅程都已成为过往。本来,这个时代并不缺少阅读,孩子们也无须为阅读发愁——随便进一个书店,我们都能看到儿童书籍铺天盖地,花花绿绿、林林总总。然而在阅读书籍泛滥的背后却隐藏着一个不争的事实:孩子的阅读兴趣越来越低,学习语文的能力不见长进。

古人云:开卷有益,但仔细想想,今非昔比。古时书少,流传于世的都是经典之作,当然可以说开卷有益。而如今的图书市场良莠难辨,虚伪、炒作、玄幻、污秽之作杂陈其间,儿童读了不但不能增长阅读才能,反而会增添许多坏毛病。即使是适合儿童阅读的书籍,大多也缺少精神内核,缺少主题引导。如若缺少精神引领,阅读就像大海中盲行的船,最终会偏离航道或无功而返。

因此,对于今天的儿童,读什么书其实是一个比读不读更重要的问题。我们认为,儿童并不是缺少阅读,而是缺少“有主题的阅读”。
如何主题阅读
主题阅读是依托教材的有效拓展,在整合教材选文内容、活动内容、习作主题及丰富的课外课程资源的基础上,进行全盘考虑的单元整体备课和实施方略。

结构主义家普洛普认为,尽管故事中有大量的细节,但是某一类故事的核心却是建立在一些基本“功能”的结构上。我们如果能找到这一类故事的基本“功能”结构,教学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对于主题阅读而言,这种基本的“功能”结构就是由单元主题所拓展出的核心知识、情感密码、价值认同等,它可以从一点出发,着力探究文本的历史阐释,刻画和解读时代特征,揭示和丰富学科内涵,并由个及类、由类及理,个性与共性相融,由浅及深,形成立体的教学网络。

单元主题拓展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

基于点面的拓展
(1)由“一句诗、一段文”进入到整首诗、整篇文的拓展阅读

这一拓展方式,由教师带领学生对教材的一些特定知识点、文化点进行延伸、重组、创造、升华,让教材成为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出发点,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源头活水”。

如在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6单元“小桥·流水·人家”这一主题下,语文园地“日积月累”中选取了“独出前门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等经典诗句。但是,如果学生的学习只停留于此,确实有“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之感。因此,在学生学有余力的情况下,教师可以把相关诗句所在的全诗《村夜》(白居易)、《约客》(赵师秀)呈现出来,将会产生“窥一斑可见全豹”的教学效果。

(2)以“人物”为核心的多重视角拓展阅读

教材中有些主题是围绕“人物”确定的。

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5单元选取了鲁迅的作品《少年闰土》,周晔的《我的伯父鲁迅先生》,阿累的《一面》,陈逸飞的《有的人》。在“资料袋”、“日积月累”中,还介绍了鲁迅和鲁迅的相关作品、名言等。在此基础上,教师若以“走近鲁迅”为主题,还可以拓展到张允宜写的《逝去的锐利》,赵雯雯写的《守望百草园和三味书屋》,龚晨露写的《永远的回忆》等文章。这些文章题材广泛,视角多样,可以让远离鲁迅时代的学生,更多元、系统、集中地了解鲁迅,从而在心中建构起一个鲜活立体的“鲁迅先生”的形象。

(3)由一篇课文走进一个作家作品的阅读

有思考的阅读者会有一种寻根逐末、读之若渴的阅读期待。德国美学家姚斯告诉我们:实现教学有效性的前提是把握学情并找准阅读教学的起点,即教学前或教学中必须关注学生想要了解什么或有什么疑问,并从中清楚地捕捉到学生最想了解什么以及最需要了解什么。

教师在此基础上设计并开展阅读教学,不仅会使阅读教学方向明确、动力充足,而且还能促进学生自我求知、自我探索、自我发展。教材中由一篇课文走进一个作家作品的阅读元素有很多,如果教师能掌握这些元素,就会让学生产生强烈的阅读期待,并由一篇文本顺利过渡到整本书的阅读。

在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4单元“小眼睛,大世界”这个主题中,教材安排了法布尔的《蜜蜂》。在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2单元“眼睛里的奇迹”主题中,教材又安排了法布尔的《蟋蟀的住宅》。而且在文后的“资料袋”里,简略地介绍了法布尔及其作品。如果教师能借此机会让学生读一读法布尔的《昆虫记》,让学生从法布尔的作品中进一步理解“小眼睛,大世界”、“眼睛里的奇迹”这样的主题内涵,从而使学生懂得观察与生活的关系、观察与写作的关系。这样,课堂上习得的方法就能在读整本书的过程中得以运用,从而使学生进入更深层次的阅读。

由一篇文章,走进一个作家的作品,是一种很容易实现的阅读拓展方式,只要我们能认真解读教材,就不难找到阅读的拓展点。
2

基于比较的拓展
(1)由古及今的比较拓展

即由“现代白话文”进入“小古文”的学习。教材中有很多文章是由经典的小古文改写的。因此,这种方式的拓展其实是一种文化的回归、一种对文学本源的探寻,它所产生的意义远非一篇文言文的阅读。

如在教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5单元《盘古开天地》时,在学生读懂、读通、读透现代白话文的同时,如果教师能够引导其对照读懂并背诵古文版的《盘古开天地》(选自《五运历年纪》),并从学生之口啸出“首生盘古,垂死化身;气成风云,声为雷霆,左眼为日,右眼为月……”这样的句子,课堂一定会呈现出“视接千载,思通万里,气贯古今”之大观。

(2)由“改编文”到“原文”的比较拓展阅读

课文是个例子,但很多“例子”是被改编的。从“改编文”到“原文”的阅读,可以让学生站在审视者的高度,去品评两篇有诸多相似但也有些许不同的作品,并做出独立判断。

如巴金的《鸟的天堂》原文与教材有5处不同,孰优孰劣,需要学生在对比、品评中加以鉴别。这种带有鉴赏性的比较阅读更能彰显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见证“人读人异,人言人殊”的阅读个性。

(3)中外同一主题的比较拓展阅读

同一主题的中外作品所体现出的“作品风格”,涵盖了一个时代、一个民族、一个流派或一个人的文艺作品所表现的主要的思想特点和艺术特点,这正是需要语文教学非常关注的。丰子恺的《白鹅》与苏联作家叶·诺索夫的《白公鹅》一样清新明快、细腻可人。但前者语句诙谐幽默、善用对比,后者用词考究、喜用细节描写。学生在阅读时,倘徉于不同国度、穿行于风格不同但同样曼妙的文字当中,其阅读快感不言而喻。
3

基于读写的拓展
叶圣陶说过:“阅读是吸收,作文是倾吐。”《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特别强调语言文字的运用。这既是语文课程的独当重任,也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主题阅读研究,就是力图在一个主题的引领下,把众多文章放在一起阅读,形成一个大语境,让学生学会在理解中运用、在运用中理解。随着年级的升高,语文教学要逐步从“写什么”向“怎么写”、“为什么这样写”转变。
基于读写的阅读,应遵循四“点”原则。

①启发点,是生成读写拓展的前提。

②需求点,是促成读写拓展的动力。

③共性点,是形成读写拓展的契机。

④发展点,是升华读写拓展的意义。
如五年级下册“用心画像”单元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非常鲜明。作家在刻画人物时采取了不同的手法,有的侧重人物的语言,有的抓住人物的动作,有的以描写人物的外貌、神态、心理为主,充分形成了“读人、说人、写人”的立体框架。

阅读时,要充分体现这一特点,把对“人物”的读、说、写紧密结合起来。这样,从学生习作构思、选材、立意等出发,进行“先习作,再阅读”的逆思考,使学生在阅读中时时瞥见自身习作的“影子”,而且先仿后创,符合学生习作的基本规律。
更高效地阅读
14课时大单元主题阅读教学法


主题阅读研究,本着大阅读观、大语文观、大教育观的思想,不仅注重一个课时的教学,而且关注一个单元的教学效果,建构与之相适应的“大单元教学体系”,遵循“整体性原则”来组织教学。

大单元主题阅读教学的最大特点,是把“一主两翼”中相关联的3个单元,组成1个“大单元”,用“单元主题”统领整个教学流程,而不是一篇课文一篇课文地教,实现了阅读教学的高效。
1

以一个单元为单位1
1. 以一个单元为单位1

与传统的以一篇课文为“单位1”的设计不同,大单元教学设计有“单元概述”、“设计理念”、“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等模块。这些模块明确指出本单元的“藤”(单元主题)是什么,“瓜”(一主两翼中与主题相关联的文章)有哪些,以及“藤”与“瓜”的关系。

只有先了解了这些内容,才能做到“以藤串瓜,整体施教”。其中“大单元”的教学目标与只“教教材”的教学目标也有很大区别。大单元的教学目标,既有教材(一主)的目标,也有“两翼”(课外阅读)的目标。无论“一主”,还是“两翼”,其真正目的是让教师不再“死教教材”,让学生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大单元主题教学是“一主”与“两翼”目标的整合,而不是讲完“一主”,再讲“两翼”。
以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2单元为例:

——单元概述

本单元围绕“关爱是小溪”这一主题,共安排了22篇文章,其中课文4篇,《主题读写》8篇文章,《经典诵读》10篇诗文。

——设计理念

以“单元主题”为主线,以“大单元主题阅读教学法”的教学模式为指导,以“以读代讲、批注式阅读”为主要教学方法,在分享阅读的基础上,唤起学生对“关爱是小溪”这一主题的领悟与理解。

——教学内容

(1)人教版第4册第2单元课文:《泉水》、《雷锋叔叔,你在哪里》、《我不是最弱小的》、《卡罗尔的小猫》等。

(2)《主题读写》文章:《给妈妈的第一封信》、《手套》、《一串葡萄项链》、《亲情》、《我们在等待》、《长眼睛的小树》、《捡来的钥匙》、《星星银元》等。

(3)《经典诵读》诗文:《妈妈的爱》、《大脚和小脚》、《献给老师的花》、《我的太阳》、《别踩了这朵花》、《千万个小雷锋》、《归家》、《江南逢李龟年》等。

——教学目标

“一主”目标

(1)能正确认识并理解课文中出现的生字、新词;能正确书写课后田字格中的生字。

(2)引导学生在不同形式的诵读中积累好词佳句,感悟诗文的意思。

(3)在阅读中使学生感受爱,并初步学会用行动和语言表达爱。

——“两翼”目标

(1)阅读《主题读写》和《经典诵读》上的文章,背诵自己喜爱的诗文。

(2)指导学生运用“以读代讲”等方法深入感悟主题,进一步培养学生关于“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2

为什么是“14课时”


以人教版为例,每学期教学内容有8个单元。通常情况下,一个学期有18~20周的上课时间,每周有6~7节语文课。除去两周复习考试,这样,每个单元教学时间大约在14课时左右。其实,实际教学时间会比14课时更充裕一些,因为这里没有计算学校里的早读、午读和家庭作业时间。

在主题阅读的读本体系中,我们知道了“藤”是什么,“瓜”有哪些,可是怎样才能把它们“串”起来?哪几篇文章放在一个课时教为好?14个课时按什么顺序排列?其内在联系怎样?为此,我们开发设计了“14课时大单元教学目标与流程表”。

3

七种课型的定位
单元导读课型是一个单元的起始,起到总起和定向的作用。

整体识字课型,主要应用于低年级。以文带文课型,是常用的课型,也是核心课型。

读写联动课型,是教师教学的难点课型,同时也是中高年级要着力攻克的课型。

自主阅读课型,是从教材的“阅读链接”及“宽带网”出发,促使学生进入整本书阅读的课型,也是学生自主选择阅读内容的课型。基础训练课型,针对“一主”教材,让学生扎实掌握语言文字。

分享展示课型,在于复习“以文带文”的教学成果,达到有主题地、系统地、相对集中地复习一个单元中“一主两翼”的读背内容。

其实,这只是我们为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提供的一种基本思路,并非一个绝对化的公式。如果教师要在这一单元重点来解决“读写”的问题,可以把“读写联动课型”放在稍后一些,等做好了准备再来上这一课,效果可能会更好。如果教师想在这一单元重点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可以把“分享展示课型”安排在这个单元课时的后面。

【声明:本文综合整理自人民教育《创造适合儿童成长的主题阅读》《让每个学生都能享受阅读 ——主题阅读研究的实践与思考》,如有侵权,请作者联系处理】

责任编辑丨张丹丹


    关注 星教师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