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M工具”中国战略探讨

 

BIM工具的核心当然是各种自己是BIM或者与BIM有关的软件,本文也以BIM及相关软件作为讨论重点,之所以仍...





BIM工具的核心当然是各种自己是BIM或者与BIM有关的软件,本文也以BIM及相关软件作为讨论重点,之所以仍然保留“BIM工具”的标题,是因为从长期看,BIM工具只有软件可能是不够的。

战略探讨可以通过三个主要步骤来实现:首先要弄清楚我们的现状,其次是定义出我们的目标,第三是勾划出我们的行动路线。下面我们按照这个方法来对“BIM工具”的中国战略进行一个简单的探讨。



中国BIM现状



如果我们把在市场上具有一定影响的BIM和BIM相关软件都放在一起的话,可以得到下面这样一张表格(表中红色字体的为国产软件):



大家知道,BIM核心建模软件(英文叫BIM Authoring Software)是BIM赖以产生和发展的前提,其余软件通过和BIM核心软件在不同层度上的信息交换,为项目不同参与方利用BIM提高各自的工作质量和效率服务,同时为实现BIM对整个工程建设行业价值最大化做出贡献,国内目前在BIM核心建模软件这个领域基本处于空白状态。

除了BIM核心建模软件缺失以外,在上表列出的13类BIM和BIM相关软件中,国内目前处于空白状态的软件总共有8类之多,需要重复说明的是,表中只列出了目前能够和BIM核心建模软件通过信息交换进行联合工作的软件,表中的内容随时可能会有变化,但整体格局不会在未来2-3年甚至更长时间有大的不同。

如果全体同仁认可BIM对工程建设行业将带来的影响和价值要比当年CAD更为广泛和深远的话,这种现状就应该引起我们行业主管部门、学校和科研机构、商业软件公司以及整个工程建设行业所有参与方的高度重视,并且研究和实施相应的战略和措施。



BIM软件中国战略目标探讨



讨论BIM软件的中国战略目标可以从下面几个角度去考虑:

1、BIM软件为整个工程建设行业产生最大价值的角度

我国建筑业软件市场规模不足建筑业本身这个市场规模的千分之一,而美欧的经验普遍认为BIM应该能够为建筑业带来10%的成本节省,即使我们把整个建筑业软件市场都归入BIM软件,那么从前面两个数字去分析,这里也有超过100倍投资回报的潜力。退一步考虑,哪怕通过BIM只降低1%的成本,从行业角度计算其投资回报也在10倍以上。

因此站在工程建设行业整个行业的立场上,我国的BIM软件战略就应该是如何以最快速度、最低成本让BIM软件实现最大行业价值,在保证目前质量、工期、安全水平的前提下降低建设成本1%、5%、10%甚至更多,从而把BIM软件完全考虑为实现这个目标的工具和成本中心。

2、BIM软件本身这个市场的影响力和占有率角度

我想业内人士都能看明白,事实上,即便站在整个建筑业的立场上,也需要回答这样一个问题:什么样的BIM软件组合才能够最大限度服务于中国工程建设行业,以实现建设质量、工期、成本、安全的最优结果呢?

如果站在BIM软件本身这个市场的立场上,就是要研究我们国家需要一些什么类型和功能的BIM软件?这些BIM软件如何得到?这些软件各自的市场规模、市场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如何?等等。

3、削足适履还是量体裁衣

这是一个软件适应客户还是客户适应软件的问题,这也是一个简单的供求关系问题,这归根结底是一个市场经济话语权的问题。

BIM软件使用者的话语权和BIM软件开发者的话语权如何在博弈中获得共赢和平衡,是中国BIM软件战略需要考虑的又一个重要问题,而在上述两者之间站着的是政府行业主管部门。

根据上述分析,作者提出下列BIM软件中国战略目标供同行拍砖:





BIM软件中国战略行动路线探讨状



3、温故知新,在讨论应该如何做以前,首先让我们来看看为什么中国BIM软件会出现当前这样一种现状的。

跟BIM软件产品开发有关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基础理论研究、通用产品开发、专用产品开发和客户化定制开发4个层次,如下图所示:


当然,所谓通用产品和专用产品这样的说法并没有严格意义上的界定,一方面可以用软件能够服务的市场规模来衡量,服务的人员数量大为通用产品,反之为专用产品,这种划分比较清楚,不必多费笔墨;另一方面可以用跟信息创建和使用有关的指标来衡量,如下图:



不管用哪种衡量方式,BIM核心建模软件一定是BIM软件中的通用产品,其他产品诸如结构分析软件或造价管理软件之类,如果放在整个项目生命周期内去虑,就更适合定义成专用产品,但是如果放在结构工程师或造价师的范畴去考虑的话,可能就更适合说是通用产品。本文站在前一种角度来考虑问题。

有了上面的铺垫,从下面的表格理解为什么目前国内BIM软件总体处于这么一种被动局面的原因就容易了:



美国和欧洲的经验告诉我们,虽然BIM这
个被行业广泛接受的专业名词的出现以及BIM在实际工程中的大量应用只有不到十年的时间,但是美欧对这种技术的理论研究和小范围工程实践从上世纪七十年代
就开始了,而且一直没有中断过,乔治亚理工、斯坦福和宾夕法尼亚等大学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基础理论研究。如果从具有市场影响力的BIM核心建模软件来
看,ArchiCAD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产品,Bentley Architectire (TriForma)、Revit和Digital

Project则起始于上世纪九十年代。

美欧形成了一个BIM软件研发和推广的良性产业链:大学和科研机构主导BIM基础理论研究,经费来源于政府支持和商业机构赞助,大型商业软件公司主导通用产品研发和销售,小型公司主导专用产品研发和销售,大型客户主导客户化定制开发。

我们国家的基本情况是:BIM基础理论研究基本没人做,政府科研经费支持的大学和科研机构主要从事美欧BIM基础理论研究的本地化,以及在此基础上的通用产
品雏形研发和小范围工程试验,研究成果大多停留在论文、非商品化软件、示范案例上,既缺乏机制形成商品化软件,其研究成果也无法为行业共享;另一方面,由
于缺乏基础理论研究的支持和资金实力,国内大型商业软件公司只能从事专用软件开发,依靠中国市场和行业的独特性生存发展;至于小型商业公司就只好在客户化
定制开发上寻找机会,而这种经营模式严重受制于平台软件的市场和技术策略,使得小型商业公司的生存和发展变得极不稳定。

要从根本上改变我国在BIM软件领域的基本格局,说难也行,说不难也行。说难是不管采取哪种战略都不是短期内(2年、3年甚至5年)可以实现的,说不难是因
为要实现这个目标的基本战略并不复杂,就是让行业内的各个参与方回到合适的人干合适的事上来,从左表的现状转变到右表的良性状态上来,如下图:



这种转变的关键步骤是要让国家科研经费支持的大学和科研机构回到基础理论研究上来,用这些研究成果吸引和支持大型商业公司投资研发通用软件产品,以此类推,从而形成良性互动和发展。

中国工程建设行业既不差钱,也不差市场,人才应该也不缺,对影响行业未来提升转型的信息化核心技术的核心工具——BIM软件,必须要有一个非常明确的战略以及相应的行动路线。

行文至此,忽然想起一句当年东北非常流行的话“只要路线对了头,没有棉猴也会有棉猴”。现在我们知道,路线正确了,不一定会成功;但是如果路线不正确,就一定不会成功,并且差距越来越大。

来源:比目大叔




    关注 华通教育哈尔滨分校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