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鸡汤倾一生,做一事,愿每位农资人都有“工匠精神”

 

农资行业门槛很低,从业人员混杂,当行业被一种急躁、焦躁、浮躁的情绪笼罩着、驱动着,对更多的人包括管理者、领导者而言,“急功近利”四个字已潜移默化,自觉不自觉地会在人们的思维与行为中,在一些制度、政策的设计、施行中显现。...





农资行业门槛很低,从业人员混杂,当行业被一种急躁、焦躁、浮躁的情绪笼 罩着、驱动着,对更多的人包括管理者、领导者而言,“急功近利”四个字已潜移默化,自觉不自觉地会在人们的思维与行为中,在一些制度、政策的设计、施行中显现。

许多人对功利赤裸裸地甚至不择手段地追逐与攫取,使社会中弥漫、充斥着急功近利的气息,它不仅反映在人的行为上,也反映在人的气质以及社会气质上。稍作观察便可发现,在大多数人已经解决了温饱问题、过上小康日子的当下,身边气定神闲、安之若素、淡泊宁静之人越来越少,心急火燎、心浮气躁的人越来越多,人们身上,戾气、霸气、匪气、怒气、肝火气日增,温和、儒雅、良善、谦让之气日减。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工匠精神”何以生长?



“工匠精神”是靠爱心、安心、精心、细心、耐心、恒心滋养、支撑的。倘若对一个职业、一种工作、一项事业、一门手艺,没有发自内心、始终如一的热爱,没有追求极致、追求完美的精神,没有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态度,没有专心致志、心无旁骛的定力,没有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信念,没有经久不衰、脚踏实地的干劲,没有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毅力,没有淡泊名利、物我两忘的境界,何谈“工匠精神”?!

在经济社会飞速发展变革、工作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当下,我们是否该好好思考一下,如何创造“工匠精神”生长的空间,让发展更可持续,让变革日益向好、日益向善?!


我是匠心独运分割线

其实我国的传统手艺人也是非常厉害的,只是经济的快速发展让他们被边缘化,很多手艺消失了,好在还有那么多人在坚持,也许中国正在走上文艺复兴的路。

今天开8各种手艺人,来感受一下古老的中国技艺。


第一位:做草木染的阿甲





阿甲的家乡在贵州凯里,那里盛产蓝草。他是睢族人(水族),这个民族对蓝色有近乎痴狂的爱,每家人的衣服、床单被褥、桌布窗帘都是自己用蓝草染出来的。

这里的人童年就开始学习制作蓝染了。代代相传,直到今天,很多年轻人开始走出大山,丢失蓝染的他们穿上了花花绿绿的汉族服装。
阿甲还在川美读研究生的时候,就跟女朋友一起创建了蓝染工作室。在妈妈的远程指导下制作蓝靛染布,让我们有机会看到这深山里的神奇技艺。





首先,蓝染是汉族发明的汉族工艺,宋朝时期才开始传入少数民族地区。而汉族早已开始多颜色扎染,夹缬(感兴趣的可以搜搜夹缬)。纹路花样细致精美绝伦,真正工匠精神。工匠精神不是粗陋原始简单,而是精益求精。 其次,那些人进城穿的花花绿绿的衣服不是汉族服装,可以叫做西式服装或者现代服装。
 

蓝草是对蓼蓝、板蓝根、马蓝、木蓝、苋蓝、吴蓝等数十种蓝染植物的统称
夏季雨水充足,蓝草生长茂盛。在小暑和白露前后把蓝草采摘回来,在水里泡上一周,然后加入石灰水发酵。隔一段时间就要以固定的方向搅拌一次,每次搅拌要花上两个多小时。


发酵好的蓝靛有独特的味道,这是阿甲熟悉的味道
将白色的棉布在蓝靛水里浸泡,再冲洗,再浸泡,再冲洗......这个过程完全是靠你对染布的感受来掌握颜色深浅。古老的水族人对这个过程的把我像是烙印在骨子里一样。



在水族,染出来的布料是不会出售的,都是自己用。这也导致了蓝染渐渐变得不那么必要,为了让这手艺不致消失,阿甲一直努力的把传统蓝染和现代审美结合,他制作了围巾和包包等布艺。

他也在学习蓝草的种植和采摘,希望把这古老的技艺带给更多的人。



蓝染是汉族工艺,宋朝传播到少数民族地区。 手工蓝染的精美绝伦在汉唐就已经大量出现。 感兴趣的可以搜索夹缬。 边远地区则粗陋的多,这种染色技术因为工艺相对简单,人人可做,传播也很广泛。窃以为这东西最重要的就是情调,感兴趣自己淘宝买点蓝草,煮出来自己捆上布染了,是个有趣的消遣。





阿甲的妈妈不但精通蓝染,也会绣水族独有的马尾绣
马尾绣作为一种连起源都无法考证的古老绣艺,被选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代流传的马尾绣工艺远不如从前,希望还有人愿意去拯救它、守护它。



第二位:王玉祥、王晓星 失传的“本缂丝”被他们从日本带回来了


“缂丝”,在2500年前就已经存在了,于商代开始成为制作精良的绣品。它和云锦一样,属于中国两大珍品手工丝织物。古有“一寸缂丝一寸金”、“织中之圣”的美誉。

而“本缂丝”在解放年代,已经几近失传,却在日本被完好的保留了下来。



又贵又华美的缂丝


王玉祥老人出身于纺织世家,现在已经年近70,依然还在纺织机上织“本缂丝”


“本缂丝”的织法区别于其他刺绣和纺织品。采用的是“通经断纬”的手法。80年代,一名日本人带来一块罗纹几何图案到江苏工艺美术研究所来,希望可以有人复原这种纺织品。
王玉祥老人日夜尝试,在偶然的一次打翻了开水瓶的时候,发现套在开水瓶外面的竹套的纹样就是罗纹。于是复原了这种失传的罗纹几何图案。
后来他又去到日本学习“本缂丝”技术。日本人为了感谢他复原古代引箔缂丝的技艺,赠送了他一台江户时代的缂丝机。





古人形容缂丝说“妇人一衣,终岁可就”。一般一个熟练的工人,一天也只能织出几寸缂丝,遇到花色细腻,纹理复杂的时候,可能一天也就几个厘米而已。难度极高的织法也让缂丝成为中国的奢侈品。





缂丝分为“明缂丝”和“本缂丝”,王玉祥父子制作的是“本缂丝”。明缂丝在制作上区别于本缂丝,但是都属于高难度的纺织品。

公元804年,日本空海法师到大唐学法,两年之后,学有所成,携大量佛教经典回到日本,并创立“真言宗”。空海法师当时连同经书一起带回日本的,还有“犍陀縠子袈裟一顶”。
这件袈裟是由本缂丝工艺制造而成,空海法师得唐代密宗“开元三大士”不空大师弟子、长安青龙寺东塔院的惠果国师传法,并传予此袈裟。这件树皮纹理缂丝袈裟现藏于京都护国寺。

日本客户请王玉祥用本缂丝工艺复制出空海法师的“犍陀縠子袈裟”。 袈裟做出来,紫色、嫩绿、黄色、蓝色等颜色织出的树皮花纹你云朵一样随意布置,细看丝线缜密交织,色与色、块与志之间过渡自然无缝。
来源:农资经销商


中国经济新闻联播网农资频道(微信号:nyxwlb)简介:是中国经济报刊协会主办的大型农业新闻资讯传播平台;拥有新闻出版总署的《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文化部《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公安网备等权威新闻媒体资质,致力打造最具影响力的权威涉农新闻媒体。
网址:http://www.ce02.net/
搜索“中经农资”即可订阅关注中国经济新闻联播网农资频道官方账号。如果觉得不错,请分享更多人阅读!


    关注 中经农资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