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在袒露心声,还是在抱怨?

 

一位朋友说,她很痛苦,因她发现她根本就帮助不了她的妈妈,现在面对妈妈的抱怨,她就感到不耐烦、想要逃离,结果妈...



一位朋友说,她很痛苦,因她发现她根本就帮助不了她的妈妈,现在面对妈妈的抱怨,她就感到不耐烦、想要逃离,结果妈妈更生气,觉得她是个白眼狼,根本不理解她的付出和痛苦。

当问到她对妈妈的抱怨的理解和感受,她说,第一感觉就是烦,然后就想逃跑。当问到烦什么呢?她仔细体会了一会儿后说,她有一个下意识的想法,其实妈妈根本不想改变什么,她就是要抱怨。

小时候,她一听到妈妈抱怨就想努力去改变,消除妈妈抱怨的根源,改变事情的格局。

但是,每当事情可以奏效时,她发现妈妈自己会搞点事让格局又回到以前。

而且,在妈妈的抱怨下,她曾经非常讨厌自己的爸爸,因为妈妈经常抱怨爸爸的不是,“你爸不顾家,你爸是一个自私的人”。一直以来,她也这样看,但进入大学跟父母分开后开始和爸爸联系了,她突然领悟到,爸爸的不顾家和自私好像是妈妈惯出来的,譬如妈妈总抱怨爸爸不给钱,但是妈妈却从来不主动找爸爸要钱。而且,在她很小的时候她记得,爸爸如果给家里钱,妈妈也总是拒绝推迟,往少里要。

当她看明白这些时,她感到很害怕,因为她发现自己一直相信的世界只是妈妈口中的世界,并不是真的世界。

而且,她实在难以理解,妈妈到底在追求什么,妈妈好像只是在追求抱怨似的,为了能玩抱怨的游戏,她什么都能忍受。并且,事情最后也真如妈妈所抱怨的发展,妈妈身边的人都变得有些“忘恩负义”,包括自己也想逃离妈妈,变成一个妈妈口中的“狼心狗肺的孩子”。

有时她也为自己的想法感到震惊,她其实是知道妈妈在要什么——妈妈只是要别人可怜她,为了要这种可怜,她得将自己置于可怜的境地,所以她需要被爸爸辜负,被别人欺负。

很多抱怨者的内心逻辑是:首先,她希望被可怜。其次,她有意无意地将自己置于可怜的境地,她真的是弱小的被欺负的,周围总有一个人或多个人是“坏的”“忘恩负义的”。接着,她再找另一个人去抱怨,抱怨那个人或那多个人对她不好,以此得到他人的同情和可怜,这样她就感到满足了。

而当我们在听一个人抱怨的时候,我们首先同情抱怨者,其次,希望帮助他们,要么出主意,要么身体力行为他们做些事情。最后,发现抱怨者好像根本不想改变局面,甚至好像还乐在其中,于是感觉到烦,想逃离抱怨者。

抱怨和袒露心声不同
单纯的袒露心声,没有构建起一个“受害者、加害者和同情者”的三角关系,这时倾诉者只是在如实地讲述自己的感受,没有一点修饰,也没有希望倾听者给自己一些什么固定的回应,这时倾听者陪伴即可,而且倾诉者在倾诉时自己常常会恍然大悟,自己发现自己的问题所在,并采取有建设性的方式去改善。

相反,抱怨者会突出自己的受害者角色,也会扭曲加害者的事情,同时会对倾听者有很强烈的期望,期望倾听者能同情自己,和自己一起谴责加害者。这时倾听者就会感觉到有一种压力,好像必须得同情抱怨者似的,否则自己会内疚,否则自己也不是好人了。常年面对一个抱怨者,我们常常会感到自己的能量被这个抱怨者榨干了,因而选择远离这个人。

结语:抱怨和袒露心声不同,但很多人往往弄混淆,以为自己在袒露心声、推心置腹,却让倾听者感到的是抱怨,是满满的负能量。对此,我们或许就要觉察自己的表达和想法,思考自己到底在表达什么,为什么会给对方那样的感觉。


    关注 月色阅读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