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附属七一中学:创意教育,孕育学生梦想的摇篮

 

创意教育成果斐然同济大学附属七一中学是一所具有108年悠久办学历史的名校,学校前身是创建于1905年的私立教...



创意教育成果斐然


同济大学附属七一中学是一所具有108年悠久办学历史的名校,学校前身是创建于1905年的私立教会学校——崇德女中。学校经历百年风雨,保持、继承了长期办学中形成的优良办学传统,传承“先事后得、非崇德欤”的崇德精神,秉持君子“进德修业”的校训,不断凝练而形成了“学生勤奋好学,教师严谨治学,学校勇于教改”的优良校风、教风和学风,成为一所具有良好社会声誉和优秀办学传统的名校。

2010年初,《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正式出炉。在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实验的大背景下,七一教育如何主动作为,在保持统一的基本教育标准前提下,如何让具有不同禀赋的学生个性和潜能得到更为充分和自由的发展,尤其是其创新精神和能力得到充分的开发成为学校办学所追求的核心目标,是七一中学多年来努力的方向。

创意教育就是七一中学多年探索取得的成果,学校从2002年推出“奇思妙想”、“异想天开”课程至今已有数百项作品获得各级各类成果奖项,并申请了534项专利。2009年,学校第一批被评为上海市知识产权示范校,并在2010年被评为上海市科技教育特色示范学校,2015年,学校成为第一批全国中小学知识产权教育试点学校。将创意教育中的科技活动与人文教育有机融合,课堂教学中的自主探究与循循善诱交相辉映。
科创大赛战绩辉煌


2016年第31届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学校共获得6项一等奖,它们是陈佳琦的自行车自发电发热手把、陈星元的电源小管家、葛俊麟的热水管道冷水处理系统、顾晓雨的新型印泥的研制、杨佶豪的电动自行车无线充电系统、朱王梓的易拉罐的二次保存。同时,傅经纬的排水管发电装置等9个项目荣获二等奖,邓翔宇的一种新型开关门阻尼装置等12个项目荣获三等奖。

杨佶豪的电动自行车无线充电系统这次参赛已升级为“第二代”了,第一代作品获得了创新大赛三等奖。他并不满足,继续研究,一年后的科创大赛,杨佶豪终于拿到了一等奖。陈佳琪的自行车自发热手把在比赛中受到了质疑,但是她顶住压力,通过一遍遍解释赢得了评委们的赞赏。顾晓雨研制的新型鲁庵印泥不仅获得了一等奖,还获得了非遗鲁庵印泥传承人符海贤的肯定。陈星元的发明电源小管家灵感来源于看到校园内浪费电的现象,他说自己的小发明能帮助老师管理班级用电,还开发出了报警功能。

采访中,几位获奖者也都表示,在实践过程中,学校给予了相当多的支持和帮助,尤其是科技辅导员万华老师。学校给予的并不是制作过程中的帮助,而是思维上的启发。万老师说:“学生们的想法天马行空,因此我的指导主要是启发他们的思维,激发他们的创意,引导他们严谨规范地进行科学研究,帮助他们把最初的奇思妙想转化为最终的科研成果。”

科学的思维方法、坚持不懈的努力、顶住压力的坚强、主动说话的勇气,这是科创比赛带给他们的最大收获。获奖的背后,是学校多年坚持的创意教育。
创意土壤用心培植
学校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可谓煞费苦心,开发大量校本课程来引领学生,将学校打造成培植创意的土壤,让学生在这片热土中茁壮成长。校本课程通过对传统课程的新编、改编、整合、补充和拓展,达到拓展学生个性化的发展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意品质。除了基础课程和拓展课程,学校的探究型课程别出心裁。德育课程方面,有“我向世界说中国”民族精神教育月、七一校园达人秀、“期翼之光”红领巾电视台等。在科技方面,学校开设了创意论坛、创意制作、走进自然、实验设计、乐高机器人、机械机器人等课程。学校还专门配备了数间实验室用于学生们的创造发明,并购置3D打印机、数控机床等设备供学生们学习使用。

“场地不足等原因是学校在创意教育推进过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难,尽管如此,学校仍然开辟了多间教室用于创新创意教学实践。”校长周筠说,“教育就是在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基础,让学生在学校里通过各种机会展示自己。我们始终认为,青少年是一个人的创意发展最佳期,只要我们真正转变观念,改变教育行为方式,为学生发展创造适切的条件和环境,那么我们坚信,人生有限、创意无限,校园有限、创意无限。创意定能为学生开拓成长空间,成为孕育学生梦想的摇篮。”

【学生感言】

第一次做项目背景调查,第一次设计实验,第一次自己独立分析实验数据,第一次撰写论文……这次大赛不仅让我懂得许多科学知识,更多的是提升了以后在社会上如何与他人交际的能力。

——陈佳琦

这次能得一等奖,我觉得与锻炼出来的勇气密不可分。其次是要动脑筋,有勇无谋也不行。但感触最多的还是坚持,我也有过一段时间想要放弃,但做完项目后的成就感告诉我,当初坚持下去的选择是正确的。

——陈星元

在学校学习,知识一般都由老师传授,而这次是亲身实践,通过假设-研究-实验-修正-再研究-再实验的一系列过程,使我充分体会到发明创造的艰辛,当然也收获到成功的喜悦。参加这种研究性学习,对我来说最大的转变就是有了主动解决问题的积极态度。其次是锻炼了我的探索能力和动手本领。过程虽然坎坷,但围绕一个自己感兴趣的课题,用近十个月的时间,在老师和家长的帮助下学习、探究,的确增长了自己的动手实践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顾晓雨

第一次参加科技创新大赛,从思考项目、准备材料、参加申报等一步步走来,所有的困难都克服了。到终评那天,我虽然万分紧张,但也算较好地完成了答辩。这次比赛给了我太多的惊喜和紧张,让我懂得了阳光总在风雨后。

——朱王梓

在答辩时需要我不怯场地向专家介绍自己的作品,这对于锻炼我的交际能力很有帮助。专家经常会提出一些让我惊讶的问题,而这些正是我之前没有考虑到的,让我了解到课题的不足之处,并吸取教训进行改进。同时,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明白了做研究前要进行系统思考,运用科学方法进行探究,三思而后行,懂得了如何撰写论文。正是这点滴的积累让我的课题以及心灵从幼稚到成熟,有了质的飞跃与提升。

——杨佶豪
(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当代教育微信公众号: ddjyzk)
欢迎投稿,投稿邮箱:
ddjy@61cn.com.cn
(长按二维码—识别图中二维码,关注当代教育)


    关注 当代教育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