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这五年】精彩历程 生动画卷

 

“十二五”期间,上海市测绘院围绕国家测绘地理信息事业“加强基础测绘,监测地理国情,强化公共服务,壮大地信产业...



“十二五”期间,上海市测绘院围绕国家测绘地理信息事业“加强基础测绘,监测地理国情,强化公共服务,壮大地信产业,维护国家安全,建设测绘强国”总体战略,以科技创新引领事业发展,以文明创建凝聚职工人心,以优化管理促进转型升级,在丰富基础测绘资源、构建信息化测绘体系、拓展测绘成果应用等方面取得了稳步发展。

回顾5年的历程,有精彩、有汗水、有成长、有期许。这5年之于上海院,是转型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这5年之于上海院职工,则是辛勤耕耘、收获成长的5年。为了共同的目标与信念,来自不同岗位的上海院职工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娓娓道来,畅叙参与重大工程测绘、地理国情普查、“天地图”建设、科技创新发展的故事与体会,共同展开一幅上海院测绘地理信息事业“十二五”精彩历程的生动画卷。

“上天入地”悟精神

我,上海院一名基层作业科室的科长,这5年里先后参与了上海中心大厦、轨道交通等重大工程项目。历经“上天”测高楼、“入地”量隧道,用手中的仪器丈量城市的变化发展,我为自己从事的测绘事业而自豪,也更深刻地领悟到测绘精神的力量。

632米高的上海中心大厦,是上海“十二五”期间建造的第一高楼,是屹立于黄浦江畔的全新城市地标。站在上海中心顶端俯瞰浦江两岸景色可谓美不胜收。但当我们测绘人拿着仪器,戴着安全帽,穿过密密麻麻的脚手架,爬上钢梯,走上螺旋上升的斜坡,四周没有护栏,没有抓手,大风吹着衣服不停摆动,心中难免有少许恐惧。当想到楼下远处同事等待的眼神,想到自己手中沉甸甸的仪器,想到自己站在上海第一高楼上,想到自己的脚下就是黄浦江,不由心生勇气。我和项目组同事们互相鼓励:“我们行!我们可以!”当听到对讲机里同事说“好”的时候,心中竟然有一丝敬佩,敬佩自己,也敬佩大家。

由于上海中心的超高高度,传统测高方法无法满足项目需求,于是我们事先实地勘察,列举多种测量方法,反复论证。在试验比较下,我们最终采用了一种精度高、环境影响小、计算高效的方法,准确测量出上海中心的高度。为了验证“632”这个数据,我们用严谨的态度、创新的思维,完成了测绘者的使命和对公众的承诺。

从632米的“天上”下来,我们钻进地下密密麻麻的轨道交通网。“十二五”期间,上海轨道交通发展迅速,截至2015年底,上海轨道交通共开通了14条线,全网运营线路总长588公里(不含磁悬浮),车站366座。2050年,上海地铁运营网络将达到1000公里规模。如此庞大的轨道交通网络更离不开我们测绘人默默的奉献。这里要新建地铁线路了,那里要新开发地块了,我们几乎都忙碌在前期控制、中期跟踪和后期监护测量之间。

当最后一列地铁列车驶入车辆段后,我们测量人员却还在等待。按规定,我们于凌晨1点方可进入隧道,并必须于3点半前完成作业,走出隧道。隧道内墙上,每隔几米就能看到红色的标记,相对应的道床上也有标记。这每一处标记就是一个监测点。“5.563”“5.562”……凌晨2点多,在寂静幽暗的地铁隧道内,测量员正报出一个个实测数据,回声在隧道内传得很远。这是我们做的其中一个地铁监护任务,这个项目要测200多次,历时3年才能完成,每一毫米变化都记录在案。地铁测量任务重、周期长、精度高、响应快。为了实现实时测量,我们引进静力水准新设备;为了提高工作效率,我们采用激光扫描新技术;为了快速测出成果,我们编制程序实现自动化。

在一些地铁隧道中,积水漫过长筒雨靴,我们二话没说,卷起裤脚,趟着刺骨的冰水前行。在一些地铁隧道中,挖土机排放的大量废气无法及时排出,隧道内氧气稀薄、空气难闻至极,我们头戴防毒面罩工作,却骄傲地说自己像特种部队。我们用精细如发的细心、持之以恒的毅力以及战无不胜的决心保障着各条地铁线路的运营安全。

测绘技术不断革新,市场需求不断变化,地理信息不断延伸,而不变的是我们对“测东西南北,绘一流蓝图”的信念与追求。白天,我们爬上高楼进行前期盾构控制测量。深夜,我们钻入隧道进行运维监护测量。从严寒到酷暑,从酷暑再到严寒,年复一年,从不停歇。我们无惧艰难困苦,放弃与家人团聚,日复一日在“上天入地”中砥砺前行,只为留下新时代测绘青年“热爱祖国、忠诚事业、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人生烙印。(金雯

历练与成长

我是上海院第四分院一名制图工程师,2010年进入单位后经历了上海市第一次地理国情普查和监测、天地图?上海等重点项目。5年里,我逐渐在坚守与忙碌中获得历练与成长。这些项目经历也成为了我宝贵的人生财富。

2015年底,当我获悉上海市地理国情普查成果顺利提交,成为全国首批地理国情普查成果汇交省市,标志着上海地理国情普查工作阶段性目标完成之时,心中充满了感动与满足。从2012年开始参与普查项目的我亲历了作为普查人对工作的认真坚守与执着付出。

这几年来,这样的工作场景对我而言十分熟悉:天微亮,等待出发的车辆已在院门口守候,我们正在为外业核查做紧张的筹备,带上GPS轨迹记录仪、平板电脑,一丝不苟地规划好核查路线;烈日炙烤下,35℃高温天气伴着刺眼的阳光,汗水浸透了工作服,普查人却丝毫没有放慢脚步,拍照记录、动作干练、眼神坚毅;夜已深,妻儿已经入睡,对普查人来说却还没到回家的时候,办公室里依旧满员运行。

这边,普查人盯着电脑作图连续10多个小时,哪怕是一个地表覆盖的图斑,哪怕是国情要素的一个属性值,都反复检查,以确保数据万无一失;那边,普查人不顾白天外业奔走的劳累,认真梳理当天拍摄的实地照片和外业轨迹,并开始为明天的工作整理装备……3年来,普查人忙碌并快乐着,在忙碌中默默坚守,在坚守中收获快乐,在快乐中孕育希望。

黄浦江畔,华灯初上,我们的办公室内依旧灯火通明,键盘和鼠标的敲击声不时在耳畔响起。小李目不转睛地紧盯电脑屏幕、快速打出一行行代码,小陈手持平板电脑、对采集系统进行着全面测试,小杨熟练使用3DMAX软件勾勒生动逼真的三维城市……为了保障新版天地图?上海于2015年底准时上线,项目组的同事们已连续奋战了数十个日日夜夜。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天地图?上海在上海落地生根,逐步推广应用到60多个政府部门和单位。我参与了多个应用于服务政府、服务公众的地理信息应用系统开发工作,从无到有、百花齐放,天地图?上海完成了从地图网站到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的转变。我收获的不仅有丰富的项目经验,还有不断提升的知识储备和技术能力。我们在平台建设中率先使用云计算技术、CDN技术,创新融合了数字航空影像、三维地理信息、地面高程模型等先进科技,让天地图?上海运转得更快更强,成为了全国平台应用的重点示范。未来5年,天地图?上海伴随着我们的成长将会有怎样的变化与发展?我拥有了无限期待……

过去的这5年,我们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展望未来,我们的梦想不断延伸,脚步依旧执着,地图与地理信息事业势必迎来更加蓬勃的发展,我们将用辛勤和汗水创造更加灿烂的明天。(侯超我的梦想乐园

“迪士尼”三个字想来是满足了一名女生儿时对童话世界各种华丽而绚烂的幻想。2009年底,一则新闻宣告迪士尼主题乐园即将落户上海,彼时还是一名测绘新兵的我正穿梭于2010年中国上海世博会园区工地上。从那时起,我和梦想乐园的工作之缘悄然开启。

2011年,我所在的浦东分院承接了上海国际旅游度假区测绘地理信息保障任务,瞬间把我和我的梦想乐园联系了起来。与以往的重大工程不同,这是一个将地理信息延伸服务与传统测绘相结合的测绘服务项目,不仅要为园区的建设过程提供测绘服务保障,更要通过收集规划、建设、竣工全过程的基础地理信息和各类专题信息,搭建好地理信息管理平台,为公安交通、网格化管理、园区运营、规划建设等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和技术保障。

面对全新的工作内容,大家在摸索中不断前行。2012年底,我和平台开发组的同事们经过10多次需求调研,深入了解度假区管理需求,向上海国际旅游度假区管委会推荐“全空间、全生命周期”的GIS管理理念。“全空间”指的是囊括了地下管线规划、建设和管理的综合性地上平台服务;而“全生命周期”则是打破测绘仅服务于项目建设期的传统思维,让测绘地理信息数据的服务周期从单一的工程建设阶段拓展至规划、建设、运营三大阶段。

工作的创新意味着不断的颠覆和挑战,2013年,我们项目组的青年们在单位的鼓励下建起了几个研究小组,不断革新技术、创新手段。而我们也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着一个个技术革新的亮点。例如,负责地下空间地理信息系统建设的小贾基于现状调研提出了“三库合一”的概念,将原本分离的规划数据库、跟测数据库、三维管线数据库有机整合到同一个平台,提供比对分析功能,并在建设过程中确保规划设计方案落地,为后续运营维护提供信息支持。刚从大学毕业的小杨则在单位的支持下抛开固有数据采集思路,革新采集手段,将国内尚处于研究试用阶段的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引入了工程测量中,通过课题小组不断尝试验证该技术在各类项目中应用的可行性。研制成果不仅在项目数据采集中发挥了大作用,还被运用于其他日常生产中。

初尝用技术创新改进工作效率“甜头”的我们积极性更加高涨了。在随后的项目建设中,我们翻阅了大量参考文献资料,创造性地将虚拟现实技术引入管线管理,通过革新管线数据采集内容、规范管线数据格式、开发管线数据库转换工具、定制管线查询管理功能等形式将原本看不见摸不着的管线数据以三维的形式直观得展现出来,为地下管线后续科学管理提供技术保障。目前,迪士尼三维基础信息平台已顺利实现与度假区管委会运营管理平台、浦东公安PGIS平台、浦东新区网格化管理平台的无缝对接。一张“全空间、全生命周期”的GIS服务网正逐步在园区编织成型。

落笔时分,我欣喜地得知迪士尼乐园将于2016年开园。作为这一“梦幻”项目的亲历者与参与者,我见证了她从一片空地到一座梦幻城堡拔地而起的全过程,更见证了测绘服务从单一的竣工测绘保障到覆盖时间、空间的综合性地理信息保障。身为测绘人,我倍感骄傲与荣耀。(舒琪

科技创新助腾飞

“十二五”期间,“科技创新”“转型升级”等关键词不断推动着测绘地理信息行业的变革发展。作为上海院一名科技工作者,我也在工作中体会着科技创新的不易与成果转化的喜悦。

世纪之交,我从大学毕业走上了测绘科研岗位,也正在此时,上海院完成了三种大比例尺(1∶500、1∶1000和1∶2000)地形图的数字化转化及其生产体系建设,小笔尖、鸭嘴笔等手工工具不见踪影,计算机屏幕和鼠标代替了制图台,成堆叠置的地形图也被计算机数据库管理系统所代替,基于GIS技术要求所制作的三线图逐渐被地形图用户接受。其后几年,上海院完成了三大比例尺地形图数据库建设,随后实现了三个比例尺数据的同库无缝存储,保证了大比例尺地形图数据的统一性和完整性。由此,属于测绘行业的信息化时代大幕已然徐徐开启。

经过多年积累,“十二五”期间,上海院已建成了包括空间基准数据库、基础地形数据库、影像数据库、公开版地图数据库、导航数据库、地名地址数据库、地下综合管线数据库、三维模型数据库在内的八大数据库,形成了“既有地上、又有地下,既有线划、又有影像,既有二维、又有三维,既有现状、又有历史,既有基础、又有专题”的地理信息资源体系。在数据更新周期上,上海院已实现地理信息数据获取立体化、处理自动化和更新年度化,其中全市航空影像每年获取一次,1∶2000航空正射影像图每年制作一次,1∶500、1∶1000和1∶2000覆盖全市的大比例尺地形图与平台发布数据每年更新一次。

这5年间,我有幸参与并见证了上海院的测绘地理信息服务逐步向信息化、智能化迈进的进程。我院基于“互联网+”的理念,利用丰富的地理信息数据,成功搭建了上海市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天地图?上海),为上海的智慧城市建设提供了有力的空间基础保障。

在服务政府部门方面,我们基于平台已成功研发各类应用系统60余个,为城乡规划、国土资源、市政建设、公共交通、公安消防等众多部门提供精准、实时、移动的时空信息服务。其中,上海市消防地理信息系统,创造性地将火灾实地场景和受灾建筑内部空间信息引入消防领域,为消防现场指挥提供了可靠的作战依据,自2012年9月正式上线以来,经受住了大量的消防实战检验,使市消防局处警效率提升了4倍,为打造平安上海做出了积极贡献。在服务企业发展方面,我们依托平台为电力、燃气等各大企业提供系统建设数据支撑,与高新科技企业展开合作与资源共享,被轨道交通、管线公司视为日常管理不可或缺的基础平台。在服务社会民生方面,我们为百姓提供了地址查询、历史影像图比对、实时交通流量查询等丰富的服务功能,让百姓日常出行更为便捷通畅。目前,上海市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的商标已取得国家工商总局注册认证,树起了上海测绘地理信息行业的标杆品牌。

5年来,我们完成的测绘地理信息科研攻关共50余项,连续4年获得中国测绘地理信息学会最高工程奖项——白金奖,20个工程项目获优秀工程奖,15项科技成果获得市级及中国测绘地理信息学会、协会等科技进步奖。此外,我们还参与编制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近10项,新增和修编地方标准6项,各类标准的科学性、时效性和适应性进一步提升,有力支撑了上海测绘地理信息行业的快速发展。

回望这5年,科技创新、思维创新、转型升级已汇成一股强大的动力将测绘地理信息事业发展推向了新高峰。我愿将人生更多的五年投入到这项激动人心的事业中,向我的中国梦、测绘梦不断迈进。(徐永红

更多信息请浏览中国测绘新闻网http://www.zgchb.com.cn/

敬请关注中国测绘报官方微博“测绘地信”

中国测绘报微信公众号“测绘地理信息”


    关注 测绘地理信息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