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货2017高考地理热点整理

 

干货|2017高考地理热点整理...




热点整理(一)

1、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

自然地理要素包括气候、水文、地貌、生物、土壤等要素。

(1)气候的变化使地球上的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等圈层得以不断改造,生物对地理环境的作用,归根结底是由于绿色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

(2)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联系有机界与无机界,促使化学元素迁移;改造大气圈,使原始大气逐渐演化为现在大气;改造水圈,影响水体成分;改造岩石圈,促进岩石的风化和土壤的形成,使地理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环境创造了生物,生物又创造了现在的环境。所以生物是地理环境的生物,同时又是地理环境的塑造者

(3)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例:我国西北内陆,由于距海远,海洋潮湿气流难以到达,形成干旱的大陆性气候,河流不发育,多为内流河,气候干燥,流水作用微弱,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显著,形成大片戈壁和沙漠,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有机质含量少。

2、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1)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纬度地带性):受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的影响,自然带沿着纬度变化(南北)的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这种分异是以热量为基础的。

例:赤道附近是热带雨林带,其两侧随纬度升高,是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

(2)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经度地带性):受海陆分布的影响,自然景观和自然带从沿海向大陆内部产生的有规律的地域分异,这种分异是以水分为基础的。

例:中纬度地区(特别是北半球中纬度地区)从沿海到内陆出现:森林带,草原带,荒漠带。

(3)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在高山地区,随着海拔高度的变化,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状况差异很大,从而形成了垂直自然带。

例:赤道附近的高山,从山麓到山顶看到的自然带类似于从赤道到两极的水平自然带。

热点整理(二)

混合农业(耕作业与畜牧业相结合)

(1)类型:最主要是谷物和牲畜混合农业,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产是形式新颖的混合农业。

(2)分布:欧洲、北美、南非、澳大利亚、新西兰。

(3)混合农业特点:主要是家庭农场;农场规模大;机械化水平很高。

(4)墨累—达令盆地农业不利条件及解决措施:处于大分水岭西部,属雨影区,降水稀少,灌溉成为农牧业的限制性条件,政府实施西水东调促进发农业发展。

热点整理(三)

造成水环境污染的因素:

1、向水体排放未经过妥善处理的城市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

2、施用的化肥、农药及城市地面的污染物,被雨水冲刷,随地面径流进入水体。

3、随大气扩散的有毒物质通过重力沉降或降水过程而进入水体等。其中第一项是水体污染的主要因素。

20世纪70年代后,随着全球工业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的繁荣,大量的工业废水和城市生活废水排入水体,水体污染日益严重。

而造成水体污染所含的污染物主要有以下几类:

①悬浮物

②耗氧有机物

③植物性营养物

④有毒的有机污染物

⑤重金属

⑥酸碱污染

⑦石油类

⑧放射性物质

⑨热污染

⑩病原微生物

水体富营养化

1、定义:生物所需的氮、磷等营养元素大量进人水体,引起水质恶化的现象。

2、表现

氮和磷等营养物质,在较为封闭的海湾、湖泊等缓流水体内积聚到一定程度后,藻类就会迅速繁殖。

尤以蓝藻、绿藻占优势,这种现象在湖泊中称为“水华(水花)”,在海洋上称为“赤潮”。

3、危害:

①植物死亡:藻类聚集在湖泊上层,遮蔽阳光,使湖中植物因光合作用受阻而死亡。

②鱼类死亡:藻类本身有毒.残体分解后还要消耗大量溶解氧,下层水体缺氧,会使鱼类中毒或缺氧窒息死亡。

③生态系统破坏:藻类死亡残体被分解,其中的氮、磷等营养物质会重新释放到水中,形成周而复始的物质循环,破坏水生生态系统。长此下去,湖泊将演变成沼泽。
更多高考资讯、志愿填报信息,请添加高考小助手。


高考地理

账号ID:gkdl100

第一时间推送高中地理备考干货,从这里迈出你高考成功的第一步!


    关注 高考地理资讯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