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志】董亚楠:潜心华豫扬国粹

 

在郑州市地铁站内的LED显示屏中,这样描述京剧脸谱中的花脸形象:这类人物按性格来说有正直、刚毅、勇猛、威壮、粗犷、鲁莽、狡诈、残暴、愚蛮……这些人物既有正面的,也有反面的,可以说是形形色色的人物。...

董亚楠在舞台上的新娘扮相


人物简介

董亚楠,河南省京剧艺术中心优秀青年演员,主攻京剧花旦,毕业于天津市艺术学校。

2002年,荣获天津市第五届戏曲大赛三等奖;

2006年,考入河南省京剧院;

2013年,荣获河南省第七届青年戏剧演员花旦组文华表演奖二等奖;

2013年,正式拜京剧荀派名家孙毓敏为师;

2015年,以河南唯一荀派传人的身份参加纪念荀慧生诞辰115周年演唱会,并成为荀派艺术研究会会员。

  文_未静

在郑州市地铁站内的LED显示屏中,这样描述京剧脸谱中的花脸形象:这类人物按性格来说有正直、刚毅、勇猛、威壮、粗犷、鲁莽、狡诈、残暴、愚蛮等;按年龄来说,长者有八九十岁的老人,幼者有十来岁的少儿;按身份地位来说,上有帝王将相,下有庶民屠夫。这些人物既有正面的,也有反面的,可以说是形形色色的人物。

围观玉奴新唱

冬日里一个很普通的日子,河南京剧院内人来人往,仿佛比以往繁忙许多。

演出开始的前5个小时,河南京剧院的后台已经忙碌了起来,整理衣饰、核对道具、开声练嗓、上妆准备……

晚上7点,不足100平的演出大厅里座无虚席。观众精神饱满,满怀期待。有的牵着老伴而来,有的怀抱儿孙而坐,有的安静地等待开唱,有的干脆席地而坐,只为听国粹的那道“味儿”。

7点30分,经典戏剧《金玉奴》在大家的注目和掌声中拉开序幕。这场“棒打薄情郎”的剧目在舞台和荧屏上的演绎已经不计其数,但这次演出对董亚楠来说却意义非凡。

“像这次观众坐满场来看戏的,是我来到河南京剧院工作后很少见的,根本没想到能有这么多人来看我们演出。”董亚楠兴奋地说。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而董亚楠从恩师孙毓敏手中接到“荀派艺术继承人”的证书足足用了17年。



一眼恋上京剧

董亚楠与京剧缘起于“一眼之美”,京剧又让她在舞台上华丽绽放。

“这个头饰好漂亮啊!”朦胧记忆中一次演出,京剧成了董亚楠儿内心的牵挂。

1998年,天津市艺术学校(简称天津艺校)来到董亚楠就读的小学选角,她对此兴奋不已,毫不犹豫地去报名。带着对国粹的一片热忱和对舞台的渴望,踏上了远赴他乡的求学之路。那年,她仅有11岁。

年少无知的亚楠,其实并不了解学习戏剧的诸多苦楚。进入天津艺校京剧表演班后,书法、乐理、曲牌、把子功、吊嗓子,一遍遍地练习,这些专业课让她觉得十分吃力。唱、念、坐、打,看似简单的四个字,却凝结了每一个孩子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汗水。

“学京剧本身是因为喜欢,就一股脑去学了,什么都不懂。后来真正学了才发现练功真的很苦。”学戏虽苦,但是董亚楠坚持了下来,并且甘之如饴。



在舞台上成长

她坚持学习表演的动力有两方面,一是性格中的坚强和勇气,二是家人无条件的支持和陪伴。

说起第一次登台表演,董亚楠记忆犹新。“第一次上台演出的时候特别紧张,那时候小,紧张的时候会气短,说不出话,更别提唱戏了。”

学习与学艺填满了董亚楠的生活,尽管很苦,但表演的乐趣让她很快乐。然而,时间久了问题也一个接一个的来了。

艺校的多数孩子年龄幼小却天资聪颖,在舞台上表演生动,生活中可爱伶俐。与这些学艺较早的同学相比,远道而来的董亚楠,普通话说的平淡无奇,甚至不太流利,只能上台跑龙套,这让董亚楠心生沮丧。

艺校的吕孔瑜老师这样告诉董亚楠,“你学京剧学的晚,没事。就像在一张白纸上画画,是个很好教的学生,你又好学,慢慢你就什么都会了。”

因为这番话,董亚楠成了吕老师的“跟屁虫”,天天像女儿一样缠着她,问东问西。吕孔瑜从不嫌烦,细心的教,耐心的劝。

“学如逆水行舟”,董亚楠一步步攻克困难,弥补差距。京剧越唱越好,甚至赶超了入学更早的同学。





以实力摘红梅

2003年,首届中国戏曲红梅奖河南赛区比赛在郑州举办,16岁的董亚楠报名参赛,家人亲戚特地赶来郑州观看演出。

也许是受到家乡热情的感染,也许是自己对表演的渴望太强烈。董亚楠在比赛中的表演十分出彩,荣获中国戏曲红梅奖金奖。回到学校时,老师和同学们挂彩欢迎。

“红梅奖给了我最大的支持和鼓励,家人、老师、同学们看到我拿了金奖很高兴,我自己也很高兴,觉得特别自豪。”由此,郑州这座城市于董亚楠而言,有了不一样的意义。



董亚楠生活照
2004年,17岁的董亚楠结束了艺校的学习生涯,在择业的岔路被现实“撞了一下腰”。21世纪以来,流行文化以朝气蓬勃之势霸占了文化市场,中国传统文化发展渐入困境,戏剧更是举步维艰。

迫于生存压力,京剧同行中很多人放弃了戏剧表演,或拍电视,或演电影,董亚楠也面临抉择。“我们这一行不像明星那样,有时候养家糊口都是问题。我也动摇过。但是除了唱京剧,其他的我也不会啊,就这样一直唱京剧。”

2006年,董亚楠通过河南京剧院的招考,回到豫剧遍天下的郑州唱京剧。从天津到郑州,如今的飞机航程不过2个小时,董亚楠用了8年。



扬国粹成使命

七年学业,一载飘零,十个春秋。

回首往昔,对董亚楠而言,唱京剧是职业,扬国粹成了使命。

在省会郑州,河南豫剧是大家喜闻乐见、耳熟能详的。在一些人眼中,京剧仿佛成了“珍稀动物”。有人说在河南唱京剧肯定不行,唱豫剧才能红。董亚楠对这些话一笑置之。

“中国的根就在河南,河南作为中国文化的源头,肯定得有弘扬国粹的地方。不管别人怎么说,我就待在京剧院,哪儿也不去。”说这话时,董亚楠带着稚气和倔强,同时又充满骄傲。

2013年2月,董亚楠正式拜入著名京剧演员孙毓敏的门下,圆了多年的梦想。拜师后的两年间,董亚楠潜心研究荀派艺术,有不懂的就向孙毓敏请教。

孙毓敏对待学生和善亲切在戏剧圈内是出了名的,她这样说,“董亚楠这个女孩,在舞台上,扮相俏丽,嗓音甜美,表演生动活泼,是我不可多得的一个女弟子。”

“我的老师是一个十分热爱京剧的人,所做的一切就是为了京剧,为了艺术。”拜师当天,恩师孙毓敏说了这样一句话,“拜师不能白拜,不能只为图名利。”直到今天,董亚楠都以此为圭臬,践行着自己“勤学、勤问、勤听、多练”的承诺,驻守华豫郑州,弘扬国之荟萃。



演出当晚工作人员和艺术家的合影
时记 ∣一个有记忆的公众号





长按,识别+关注


    关注 时针上的记忆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