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眼中的「比赛」——世界级花切大赛背后不为人知的秘密

 

来聊一聊赛场外的他们是怎么看待「比赛」的,也许你的疑虑都能从中找到答案。...



文 | 谭天成
最近「CCC」三个简单重复的字母成为了纸牌花式圈热门的关键词,它既是中国纸牌花式交流大会 China Cardistry Con 的缩写,也是正在进行的国际纸牌花式大会冠军赛 Cardistry Con Champion 的缩写。如果你还不知道中国的「CCC」,那么告诉你个好消息,2016年8月将在北京举办我门中国的纸牌花式交流大会,欢迎你的到来。

看看标题也会知道,这期要聊的主题正是「CCC」比赛,而接下来我并不会细细点评参赛者的视频拍摄或是纸牌技巧。这期来聊一聊赛场外的他们是怎么看待「比赛」的,也许你的疑虑能从中找到答案。
过往的经历
「角色的转变」




首先,做个简短的经历介绍,由于接触纸牌花式时期较早, 使我有幸以个人或团队参赛者的身份参与了一些国内国外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比赛。例如中国第一届纸牌花式类比赛 Free Style 个人赛,Theory 11 最后一届 CCC 2009 团队赛,以及 Dan & Dave 举办的 Preqel & Pandora Contest Entry 动作比赛。不敢说所有的比赛都参与其中,但每届冠军的「诞生」过程绝对算得上目睹和见证。

2009年,我与朋友创办了 FingerDance 纸牌花式交流平台。2010年第二届 Free Style 纸牌花式比赛中担任评委身份,FD90s 纸牌花式比赛中担任承办与赞助商。在历经参赛者,评委,承办方,赞助商多个角色后才算了解艺术以外不为大众所熟知的一面。
忽略的角色
「风险的不对等」




相信大多数爱好者会有一种常见的理解,比赛就是技艺和创意的比拼,冠军甚至热门选手的作品代表着圈子技术深度的最前沿,甚至将要引领圈子的趋势和发展方向。很可惜的是,回看近些年大部分的比赛,艺术深度颇有建树的人很少获得冠军殊荣。大家之所以将比赛看待的如此简单,其实是忽略了比赛中几个起着决定性作用的角色。

如果将比赛相关的人群加以分类,便会发现一个不平等的利益关系。一边是比赛的受益方,也就是参赛者。作为爱好者的你只需动动手指参与其中,便只有两个结果,名利双收或是默默无名。另一边便是比赛的受损方,也就是承办方与赞助方。即使比赛的关注度极低,甚至参赛人数只有一人都要将奖品与殊荣予以相赠,当然这样的情况有些夸张也极少发生,关注度多半也会转化成利益予以回报,但将目光锁定在比赛这一时间轴来看,受损是必定发生的,而是否能够达到转化甚至更大的利益,则是需要承担风险的。
人气的背后
「门槛的降低」




无论是比赛的参与者还是比赛的旁观者,他们的数量也就是关注度与人气对日后利益转化的大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也导致了比赛中比拼艺术的深度与技艺一定不利于关注度。嗯,你一定对这个结论感到诧异,不是真正好的东西才会吸引很多人吗?可能你忘了一句古话「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还有一个名叫巴莱多的定律,俗称28法则,其中的2正是内行,而8则是外行。

其实说些大家都有的经历也就明白了,在展示切牌时总会迎来大众不解的目光,甚至被说不如拉牌,开扇一类动作。而在纸牌花式爱好者群体的内部也同样充斥着28法则,追求深度的玩家也经常会迎来「你这个动作多少秒完成,这个困难的动作你能完成吗?」类似的问题。动作新颖抢眼的原创,近似杂技般难度的动作,拍摄手法震撼的视频,无疑对外行甚至圈内大部分的人有着致命的吸引。

当然比赛以外更是如此,翻看圈内造诣高深的视频,往往不如 Virts 这种开扇,落牌加慢镜的表演方式, Zach Mueller 近似水晶球表演形式的 Isolation 也很受欢迎,其中最大的原因便是欣赏门槛过高。生活中更是充斥着类似的现象,流行音乐比交响乐更受欢迎,街头素描比艺术展更受人理解,广场舞也比国标更广为流传对吧?大部分的人欣赏与品位受限于能力,将艺术的深度与欣赏的门槛降低则会引来更多的人看「热闹」,人气和关注度自然会居高不下。这也解释了为何纸牌花式获奖选手多半离不开 XCM 的影子加上华丽新颖的拍摄剪辑。
赔本的买单
「艺术与利益的博弈」




曾作为评委的我也经历着拿人手短的处境,顾忌赞助方的利益无法自在的评选。而后来自己作为赞助方承办比赛,发现处境更加尴尬。身为赞助方与评委身份,当面对一个没有任何利益关系却技高一筹的人时,我是否让他得奖呢?一方面他技高的「门道」很少有人看懂,一方面却要自己出资来为他的实力「买单」。

你当然有权力不顾忌赞助商的利益,去追求艺术的高标准和高要求,但这样的后果一定会招致更多看不懂「门道」的质疑导致人气惨淡,恐怕赞助商也不会再次伸出「援手」赞助支持这样的比赛。而当你成为赞助商时,意味着你将要承担血本无归的风险为真正的「门道」买单,那么你又会如何抉择呢?由于我也是历史的相关人物,很多不便在此列举,其实选择来自于身份与利益的不同,转换视角便会理解很多现象的背后。
利益的捆绑
「商业与媒体的联合」




近些年纸牌花式借助互联网得以传播,相关的公司也顺势赚得盆满钵满。往年间最常见的套路就是某款纸牌需要借助比赛人气进行推广,或是某个公司潜在艺人需要被包装冠以头衔。而这次的 Cardistry Con 我们翻看官方页面尾部,便会看到本届的赞助方与合作伙伴以及宣传媒体,由最初的 Dan & Dave 兄弟两人增加至4个赞助方与6个合作伙伴以及3个知名媒体。

最值得一提的便是这之中的 Bicycle,你不会天真的认为纸牌花式非凡的魅力吸引了它前来赞助对吧?现如今纸牌花式无意间带动了纸牌厂商的销量与订制业务,这之中有曾经的垄断霸主 USPCC ,也有来势汹汹的台湾纸牌厂商。这也迫使作为器材生产厂商的它第一次参与并赞助此次大会。

几个合作伙伴不光从事着相关商业产品的销售也肩负着大会的推广重任。其实仅从赞助方合作伙伴媒体的三方阵容来看,不难推测他们更希望借助 Discovery,Wired 与 Vanityfair 这类国外知名媒体将纸牌花式推向大众,让更多人知晓的同时获得更大的商业机会,将自身的客户名单遍布到更广的人群中而不是圈子内部。那么与之相关的比赛或宣传,它们更愿意探讨「门道」将大众拒之门外呢?还是制造点「热闹」引人上船呢?
商业的活动
「娱乐的态度」




将比赛名次看作能力的判断依据,其实与广告文案中虚假的背书容易轻信一样,正是自身辨别能力的不足,才会依赖听起来更具「专业权威」机构得出的「报告」。真正具备辨别「门道」的行家,又哪里需要名次来为「热闹」做背书呢?

「比赛」娱乐娱乐就好,看的人不必当真,得奖的人更不必当真。「冠军」不过是多方利益权衡的结果,没人会无利可图的为你「买单」。可能不是因为你有着出众的能力而是有着冠军的「卖相」。「活动」还将继续,因为总有更多的人来看「热闹」,而他们眼中的「比赛」不过是这些人的腰包罢了。
未 经 授 权 · 请 勿 转 载
授 权 合 作 · 留 言 联 系
C A R D I S T Y L E
长 按 识 别 二 维 码
本文转载自「CARDISTYLE」微信公众号,点击左下方“阅读原文”可以跳转到「CARDISTYLE」查看。
相关阅读:

视频 | 柏林世界花切大会冠军赛TOP 10视频合集

视频 | 柏林世界花切大会冠军赛第一轮参赛视频合集

柏林世界花切大会冠军赛第一轮参赛视频大盘点




    关注 花切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