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录」从来路到去处

 

听听北京校友的声音吧!...



李道新校友在湖北师范大学北京研讨会上的发言
直到今天,仍然清楚地记得那个细雨绵绵的秋日。经过一个晚上的轮船,再转几个小时的火车,疲惫、茫然却又兴奋莫名的一个农家孩子,终于抵达人生的第一个最重要的站台;坐上翘首以待的校车,眼前出现的,就是大学录取通知书上标明的黄石师范学院。



在8个人的宿舍住下的第一天,也恰好是我的18岁生日。这是我的第一次出门远行,也是我经历的6所大学中的第一所大学。在此之前,我根本不知道大学应该是什么样子,更不知道北京大学跟我有什么关系。

这就是我的母校,我的来路。

1984年秋天的我的大学,正式名称为黄石师范学院;床铺、桌椅等公共财物上的标签,很多写着华师黄石分院;一个学期以后,母校更名为湖北师范学院;记得毕业前夕,挂出了湖北师范大学(筹)的牌匾。但这一筹备,长达30年。



1988年毕业前夕,同样是在细雨中的黄石街头,漫无目的故作忧伤的我第一次听到音像店里传出来的崔健的摇滚歌曲。《一无所有》,一个时代的呐喊,就这么猝不及防地打倒了我们这些即将走出大学校园的年轻人。

告别的时候,我和我的同学们确实心绪难平,充满忧伤。我们一无所有,母校却还默默伫立在覆盆山下,青山湖旁;相守了4年的宿舍楼前,整排的水龙头等待重启,盛夏的夹竹桃仍在争奇斗艳。我们知道,那是我们已在逝去的青春,知识,梦想;爱情,远方;生命,阳光;愤怒,沮丧;抑郁,张狂。一去不返,哪堪回望。

我们未知的去处,已是不可更易的来路。接下来,我们逐渐懂得了外面的世界,也就更加懂得了心中的母校。逐渐懂得了当初的选择,也就更加懂得了趋近的目标。懂得了我们前行的每一步,都是从母校的荷花池与煤渣路走过来的。就像我们中的大多数校友一样,生于乡野,出自底层,惯于低调,懂得感恩。母校四年,就是这样让我们受用终身。



记得大学里的第一课,是陈春生老师的中国现代文学史。我是不知道他刚刚留校任教,甚至只比我们大三四岁。只是觉得大学老师就应该是这个样子的,年轻儒雅,娓娓道来,仿佛是追随过鲁迅的青年作家,也好像是参加过徐志摩、林徽因的雅集,以及冯雪峰、汪静之等人的湖畔诗社。那种感觉,是有点虚无缥缈却又浪漫无限。印象最深的,还是张开炎老师的西方文论。当他把美国意象派诗人卡洛斯·威廉斯的诗歌《便条》第一次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时候,我们开始意识到文学这东西确实很有趣但也有点过分。面对我们的惊讶,张开炎老师竟掩饰不住内在的兴奋和狂喜,这样的场面,真是让我们还想再玩一次。当然,黄瑞云、蔡伯铭、欧阳德威等先生,都是中文系里应该存在并让小孩子们闻风而逃的人。最可怕的两次经历,是欧阳老师说,一定要抽查我们每个人是否背诵了一百首唐诗;还有安镇老师的俄苏文学史考试,最终粉碎了我们60分万岁的迷梦。

现在回想起来,没有伤口的青春不是青春,不被虐待的大学也不是大学。在已经属于母校的那片美好的山水之间,我曾经对着满眼的秋日黄枫,孤独地舔舐彻骨的丧亲之痛;就在泪水弥漫的那一刻,感觉到自己真正长大成人。我和我的同学们,也曾经躺在冬日艳阳的草丛里,遥想几十年后的今天,学着司马迁《史记》中陈涉的口气互勉:苟富贵,无相忘。我们也会在同学的毕业纪念册上疯狂地撒野,写下很多不可一世的豪言壮语,当然都是一些不知所云的晦涩的句子。



这就是我们的来路,将会永远指引我们的去处。正如每一所大学,母校都会像母亲一样,给予我们她的所有。从来路到去处,校友们也会像回家一样,认定了母校便是青春成长的记忆,也是心灵安放的归宿。

最近一段时间,通过湖师校友(北京校友会)微信朋友圈,大约了解到毕业后来到京城闯荡的这一百多位校友,应该都是不甘平庸、怀抱梦想、勇于打拼、颇有成就的湖北师大人。京城居,大不易,北漂的日子都有体验,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挤成相片的地铁,不进则退的职场,频频搬迁的蜗居,人来人往的匆忙,还有未及品味的得失,无法停留的脚步。然而,我们走到了今天,尽管伤痕累累,却也无悔无怨。我相信,在座的校友们,都已经为自己努过力,也为母校争了光。

作为校友,我们跟母校一样对未来充满期待。在“努力创建特色鲜明、省属一流、高水平的地方应用型师范大学”的过程中,我们也一定会竭尽所能。我们也知道,只要持续不断地共同努力,结果会比我们想象的更加出人意料。



有一部美国电影名叫Good Will Hunting(《心灵捕手》)。在这部讲述麻省理工学院一个具有数学天赋的清洁工故事的励志影片中,据说有这样一句话:“成功的含义不在于得到什么,而在于你从那个奋斗的起点走了多远。”

确实,从来路到去处,跟母校一样,我们都还可以飞得更高,走得更远。

作者简介  

李道新:湖北师范大学文学院84级校友,现为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影视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影视戏剧研究中心副主任。兼日本东京大学特任教授,曾在台湾、香港与韩国、美国、俄罗斯、意大利等国家和地区访问讲学。任《电影艺术》、《文化艺术研究》等杂志编委,中国电影博物馆藏品鉴定专家、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评审专家等。出版学术著作9种,发表学术论文200多篇。曾获北京大学“十佳教师”称号,并获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二等奖,入选教育部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主要研究方向:中国电影史、影视文化产业。
来源 ❀ 湖北师范大学北京校友会
美编 ❀ 刘萍萍
审核 ❀ 李玉莹




推荐阅读

  • ①校园二三事儿
  • ↗更多精彩内容哦!↖↖
  • ②原来湖师的体育公选课是这样的
  • ↗你知道这些吗↖↖
  • ③毕业党你真得点进来看看
  • ↗重要消息哦!↖↖
  • ④在湖师,与你邂逅一场水晶童话!
  • ↗童话里的湖师↖↖


    关注 湖师青年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