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云:写竹小记(二)

 

中国画家把画竹视为传统风尚,千百年来几乎无人不画,代代名手辈出,至今不衰。我们对竹产生并延续如此执著的感情,...



中国画家把画竹视为传统风尚,千百年来几乎无人不画,代代名手辈出,至今不衰。我们对竹产生并延续如此执著的感情,有充分的民族性,西方人很少理解,很难理解。
国人爱竹早于秦汉,盛于魏晋,文士风流人物日常吟咏于竹林,视竹如友,“不可一日无此君”。东坡居士大白话直说:“无肉人瘦,无竹人俗。”爱竹早已成为国人普遍的爱好。
以竹入画,始见于汉代石刻《竹叶碑》,现藏山东曲阜。在唐有孙位、张立、吴道子。“吴画墨竹,不加丹青,已极形似”。史传南唐李后主以金错法写竹画竹名于当时的大家。至宋,蜀人文同(与可)、苏轼,以文人画,胸有成竹,开宗立派,影响深远。入元则名家辈出:李衎、柯九思、管夫人、倪云林。明代画竹高手众多:宋克、杨维翰、文彭、那佩、朱鹭、鲁得之、归世昌、何震、陈芹、王绂、夏昶。夏昶名极一时,传称“夏卿一个竹,西凉百锭金”,足见社会的重视。
明清以来,花鸟画家多染指此道,梅兰竹菊形成“四君子”专科,许多作品都以墨竹穿插陪衬,高手之多,不胜枚举。为众称道,风格独出、成就卓著的当推金冬心和郑板桥。
近人画竹之人不少,我独称以下三家:齐鲁郭味蕖、江南黄叶村、巴蜀李文信。他们三家各有特点,形象笔墨不同同凡响,有时代风采。
竹,山野之物,根深叶茂,枝挺节坚,可贵可敬之处是四季常青,风中雨中有声,日中月中有影,不畏寒冷,任尔风吹雨打。它的挺拔潇洒的身姿、坚强不屈的品格,惹得多少诗人、画家宠爱。
中国画家画竹,不只是一般的象形而已,从宋元以来,都是从情意着眼,借题发挥,表面是在画竹,实则是在画人,在抒发自己的主观情思。作品所反映的是画家的心灵,是画家意志情操的化身。这是欣赏中国画墨竹的主要切入点。如果所画无此内涵,只能算是一张植物标本图谱而已,画得如何精细也无品位可言。



画竹的人千千万万,论艺高不能不推郑板桥,这位清初三代名士,作官一时,画竹一生,诗、书、画三绝集于一身,恰似一座三棱镜的丰碑,闪亮着奇异的光彩。他的作品中把诗情、画意、书趣融为一体,使人百看不厌,耐人寻味。难能可贵古今少见的是他的题竹诗,充分反映出金子般的情操人品,把诗画互相辉映,发挥得淋漓尽致,且看他的题竹诗:
一节得一节,千枝攒万叶。
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
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读其诗,观其画,一位谦称“俗吏”的画家,以诗、书、画完美的结合,向人们展示出他的高贵清雅的精神世界。他笔下的墨竹受到人们的喜爱,理所当然,其画竹艺术登峰造极。



板桥爱竹,不只是欣赏竹的形色姿态,他以真情赋予竹以圣洁高尚的人格,从而其画可看、可想,画外发人深省。他画竹胸无成竹,胸中之竹不是眼中之竹、手中之竹,更不是胸中之竹,画时行笔任意,挥洒成章,一如石涛“野战”,更似倪迂(瓒)不拘形似,自然而然。



以画竹成名见史之人,可分两型:一以工细见长;一以挥写为尚。前者追求形象的逼真、色彩的美丽,表现手法使用勾填,以线刻画结构,染以重彩。后者注重神韵,以书法写意。前者 多流入市井间,后者则为文士垂青,萝卜白菜各有所爱也。大家常说,画画要修身,读书、写字一样不可少,就是这个道理,画竹也当如此。


    关注 名家微字画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