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为何养了个喂不熟的白眼狼

 

别问我为什么转型亲子育儿了,我写的一切,都是关于成长。...

[b]“溺爱的心里真相,是对内在自我的补偿。

1什么都给你,只要你学个好习



小清是我班的乖乖女学霸,她白净清秀,很少说话,被叫起来回答问题总是羞答答,交上来的笔记和作业从来都工工整整。

可是这次期中考试她总分为零,不是没来考试,而是在考场里整整坐了两天,一笔未动。班主任叫她到办公室谈话,她不说话只是哭,班主任无奈把她母亲找了过来。

小清的母亲穿戴得体,脸上却是掩饰不住悲苦和苍老。她听说情况之后不住的叹气,那叹气声极有穿透力,让人感到莫名的压抑。

——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你身上,难道你不知道吗?

——好吃好穿的供着你,你要什么都给你,就盼着你学个好习,你说你这是闹哪样?

——你到底想怎样?你想把我的心挖出来吃,我都给你吃。你把我脖子割开喝血,我都喂你喝,只要你考上个好大学……

母亲的话句句揪心,让人听了浑身上下沉重。为什么会有这种人?她一出现即有一种魔力,把你坠入无底深渊,她的表情,她的语调,她每说出一个字,好像都是从地狱的寒冰里挖出来的。

——我想辍学!我想流浪!我想远走高飞!就是不想这样活下去了!我不知道我每天做的事情到底有什么意义,是在为谁而做!我为什么要吃你的心喝你的血?为什么为什么?我宣布我不念了!不念了!就是这样!

我从来没听过小清一口气说出这么多话,语速这么快,声音这么大,我们都被震惊了。只见她母亲怔了几秒钟,眼泪横在眼睛里,噗通一声坐在椅子上,整个人变成一个大写的崩溃。

2这孩子被我宠坏了,什么都不怕



小龙是我校的高富帅,穿名牌,戴名表,头发一律翘着,笑起来两排小白牙,跟韩国男星一样。小龙成绩一般,但傲气十足,走到哪里都有一个小团伙跟在屁股后面。

最近学校正在处分他。他带着他的小团伙把一个男生打伤了,据说是为了一个女生。

小龙的父亲来到学校,穿着休闲,刻意低调。跟校领导老师依次握手,礼貌谦卑,却底气十足。

——这孩子,从小被我惯坏了,要什么给什么,什么人也不怕,什么事也不想后果。我一定带回家好好教育,一定去对方家里好好赔罪,多少钱都不是问题,以后那孩子我负责到底。

小龙拎着他荧光色的书包,上了父亲的宝马后座,回头扮了个鬼脸。

3你自以为爱的过多,其实你是在补偿曾经不被爱的自我。



这是两个很平常的故事,几乎每天都有学校和家庭在上演。故事里的孩子往往被指责不懂事,家长那么劳苦的赚钱他们却不体谅,作为学生不把全部精力用在学习上,辜负家长老师的希望……然而如果你对成长的规律有所认知,就会明白那些指责多么无知。

我最近读了武志红老师的书,《为何家会伤人》,按书中的观点,我把父母对孩子的爱分为三种。

一种是真爱,以成功分离为目的,视孩子为独立自由的个体,实际上这种爱的方式,在中国家庭中很少见。第二种是冷爱,冷爱几乎等同于不爱,不欣赏,不交流,但要去占有,去管制。这种情况产生于过去父为子纲的封建社会,现在仍存在于很多严肃保守的家庭。第三种是溺爱,当今社会最普遍的流毒,为你做一切,一切为你做。溺爱的本质其实也是不爱。

说溺爱是不爱,恐怕很多父母难以接受,在他们看来溺爱就是爱的过多,他们往往以此为荣:

——我这个人是最能惯孩子的。

——我家那个孩子被我宠坏了。

他们说这些话的时候,往往带着莫名的优越感,或许在他们的认知里,溺爱是一种能力,一种实力,一种牺牲。而事实上,溺爱的心里真相是对内在自我的补偿。用武老师的话说,溺爱的父母将自己“内在的小孩”投射到了现实孩子的身上。

武老师把溺爱分为两种,一种是包办型溺爱,就像故事中的小清母亲。经过后来的深入沟通我得知,小清的母亲没什么文化,不到二十岁就结了婚,早年受了不少委屈折磨,后来老家的田地被买断,夫妻俩拿着本钱到城里做生意,日子才一点点好起来,因为第一胎流产后留下了病根,直到四十来岁才有了小清这个女儿。她送她上重点幼儿园,重点小学,重点中学,送她学钢琴学跳舞,希望她成为真正的淑女,考最好的大学。

——我这一辈子怎么苦怎么累都无所谓,只要把她一辈子都安排好了,我死了也没有遗憾。可是她为什么这样对我?她是不是中了什么邪了?

这是一个可怜的母亲,她想把自己身上缺失的文化教养都在孩子身上找回来,让自己内心的小女孩重活一次,活成一个高层次的女人,而她自身早就已经死了。然而她不懂得,就算心里再苦也不能把自我寄托给孩子,就算再有能力也不能为孩子包办一切,每个人都有自己要走的一条路,这个过程谁也代替不了,如果你真的想为她做什么,就给她自信,给她主见,给她自己探索的能力。

武老师说,每个人只有为自己而活的时候,才是最有力量的。所以我让小清充分释放出内心的压抑,之后平静一段时间,找到自己的理想,从今往后为自己而学习。

溺爱的第二种是纵容型。就像小龙的父亲。他也是一个白手起家的富豪,物质的贫乏和奢望,是留在他童年里的伤。后来他有了钱也有了儿子,那吃不好穿不好的自卑,他不想延续到他的新生命身上。

所以从小到大,儿子要一他就给十,别人有的儿子都要有,别人没有的儿子也要加倍有。但是他不明白,儿子五岁时要的吃喝他能给,十岁时要的玩具他能给,二十岁时要的爱情他能给吗?三十岁时要的人生他能给吗?他给不了,他没有想过那时候该怎么办,他希望他永远不长大,永远作为他内心小孩的投射,满足他对潜意识里自我的弥补。

你说溺爱的本质是爱吗?如果是爱,那也只是爱自己。

——我的一切都是为了他,他就是我的全部,我已经不在乎自己了。

这话听起来伟大实则多么悲哀,你连自己都不在乎,你凭什么去爱别人?真爱永远只存在于两个完整健康的人格之间,从来都不是一方对另一方的全情寄托。

4以爱之名结怨恨。



小时候我奶奶给我讲过一个故事,说一对夫妻老来得子,整天捧在手上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可是这个儿子长大后却打爹骂娘,不成家不立业,整日窝里吃窝里拉。村里来了一个算命先生说,二十年前河摆渡,河中央里有何故?

老两口一下子羞愧难当。原来夫妻俩年轻时靠渡船为生,日子贫苦不堪,有一日渡了一位客商,船到河心两人起了歹意,谋了财害了命。二十年后,那客商的冤魂投胎做了他家的儿子,以此来复仇。

我小时候不明白人怎么会投胎转世。但我现在已经明白了这个故事。故事里的夫妻二人对孩子的溺爱,就是对自己曾经贫苦与不善的偿还。而这偿还本身,则扼杀了孩子作为独立个体的生命尊严。

你为他做了所有他应该自己去做的小事,却没有能力为他做真正有用的大事,你永远把他当成一个婴幼儿,不让他学会他成长的每个阶段需要具备的本事,他成年了,人生就失败了,所以他恨你。他面对无法开启的人生,只有转而折磨你。

新闻里那些为买手机去卖肾,为吸毒殴打父母的例子,想来也都是这个道理。观众都指责那些做儿女的泯灭人性,是喂不熟的白眼狼,其实所有儿女的问题归根到底都是父母教育的问题,种什么因结什么果,我可不是危言耸听。

5几代人的错爱之路



其实,受复杂的历史背景影响,在当下的社会里,几代人都怀着扭曲的错爱却不自知。

50后、60后的父母在成长中最缺失的就是理想,以及追求理想的权力,所以他们大多数都拼命希望小孩有出息,一旦小孩学习不好,择业不顺,他们就感觉生无可恋。

70后的父母在成长中,物质需求普遍得不到满足,如今他们大多数事业稳定,他们中有不少人,最怕的就是孩子吃穿用度上落后于人。

现在我们80后这一代,大部分也都已为人父母。我们成长中缺的是什么?是理解和自由。

我们曾极力主张个性,灵魂上却始终孤独虚弱。我们渴望爱却不懂爱,我们迷茫迷失直到败给年龄,妥协于婚姻,直到糊里糊涂有了孩子。我们会不会不自觉的把所有的价值追寻,寄托在我们的孩子身上?让他们成为又一代,被溺爱伤害的人?

我想这个问题值得警醒。
[/b]

心灵花园nice
一个会讲故事的树洞


    关注 福如东海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