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漫话】桥头锣鼓

 

“桥头锣鼓喧,盛世平民欢。运河可作证,天天过大年。”运河闸口广场上有人敲锣鼓,我陪老伴去看时,即兴写了上面这首小诗。...



 
  作者:李民增

“桥头锣鼓喧,盛世平民欢。运河可作证,天天过大年。”运河闸口广场上有人敲锣鼓,我陪老伴去看时,即兴写了上面这首小诗。

时近立夏,春光正好,桥东路南广场,休闲的人很多。大桥正对十字路口,车来人往,昭示着盛世繁华。树荫下,长凳上,聊天者有,观市景者有,下棋的也不少。每天下午,还有一些人在场边树荫下,运河岸边敲鼓,间以锣声,“咚咚锵,咚咚锵,咚锵咚锵咚咚锵!”声音激昂嘹亮,振奋人心,很像乡间过年时的锣鼓声。

一个半人高的大鼓,一人挥动大棒,站着敲;一个较小些的鼓,一人坐在凳子上敲。周围还有几个人,有的敲锣,有的敲镲。镲有大镲小镲,配合默契。营造了一个极其温馨的氛围。许多老年人围成一圈,坐在马扎上欣赏。有几个年轻些的女人,还踏着鼓点扭起大秧歌。姿势不错,很专业,像是练过的。有人赞赏,有人看不惯:“脸皮真厚。”

人们通常把脸皮厚当成贬义词,理解为不知羞耻。其实并不尽然。著名央视主持人倪萍发表文章说,如果她不是脸皮厚,就不会有今天;许多女革命家开始也被人说成脸皮厚。我的学生,脸皮薄者,许多活动不敢参加,失去许多锻炼机会。有些人,特别是女生,把脸皮薄当成优点,实在是一个误区。

敲一阵,停几分钟再敲,执鼓锤者轮流,其他人不变。鼓声一响,一轮开始。越敲越紧,越敲声音越大,渐趋高潮,如千军万马,势如破竹,势不可挡,气势凛冽,大快人心!形成街边一景。

我从不同角度拍照,录视频,记下那激动人心的场面。有一位年轻人也在拍照,还让那些人配合。估计是某报记者,打算写一篇反映市民生活的新闻。可见盛世繁华。

去那里游玩,还有一个意外收获。可以见到一些多年不见的老乡。随着社会进步,时代发展,再加上孩子工作等原因,许多农民进城定居,摇身一变,成了市民。这个平台的出现,老乡、亲戚有了见面的机会,都很高兴。人们见面不拉别的,都拉自家的生活条件好,孩子如何孝顺,儿媳如何听话,幸福,满足,笑声不断。回忆起当年生活的困窘,像说笑话,不时爆出大笑,鼓声都被冷落了。

我在旁边听着老伴与她儿时闺蜜谈话,说好说坏都有夸张的成分。这是一般人特点,作文可能把握不住中心,说话都能把握中心。想说现在的好,就没不高兴的事;说过去的不好,就没高兴的事,跟心情有关。其实没那么绝对。在我看来,过去穷,乡情可贵;现在条件好,也有不尽人意之处。眼前就有。关键是正确对待。

有人在广场上扎了充气游乐台挣钱,被管理部门勒令撤除之后,竟然也有人非议。一位老太太对我老伴说:“搭会子不容易,给人家撤了干么?怪可怜的。”老伴比她明白,当即辩解道:“这是大家玩乐的地方,个人占了挣钱,当然不行。我看该管管。还怪负责哩!”

那老太太只是糊涂,看样子并不坏。听了我老伴的话,脸一红,尴尬地笑笑,便没再说什么。也是老实人。

作者简介:李民增,男,山东省聊城市人。作品经常在国内外报刊发表,获奖,被选入多种版本。出版有诗集《春雨潇潇》,诗文集《柳园漫话》。
  编辑:王小蒙


    关注 三尺巷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