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货有料15学硕班第2小组对“浅析胡泳教授的新媒体思想”的学习成果

 

点击上方“君武学人”可订阅哦!导读"数字化生存"、"网络为王"成为当代中国流行语,胡泳也因此成为推动中国互联...

点击上方“君武学人”可订阅哦!
导读

"数字化生存"、"网络为王"成为当代中国流行语,胡泳也因此成为推动中国互联网早期发展的最有影响的启蒙者之一。今天,让我们跟随第2小组来见识一下这位传媒大咖的互联网思想。以下为15学硕班第2小组在副教授薛强《新媒体研究》课程上的学习成果展示。



该小组成员有:陈蓓蕾,陈熙,林怡,吴茜茜,周允惠,陈卓琼,许闽枝,焦李阳,戴晨

主要从以下四部分进行展示。

第一部分
1

[/b]


胡泳简介



胡泳,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政治学博士。中国传播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网络传播学会常务理事。历任《中国日报》记者、《三联生活周刊》主笔、《互联网周刊》编委会主席、《环球管理》总编、《北大商业评论》副主编、中央电视台《经济信息联播》主编、《对话》总策划、《赢在中国》总编辑、《我们》总策划。国内最早从事互联网和新媒体研究的人士之一,有多种著作及译作。他写作的《网络为王》是国内首部全面介绍互联网的诞生、发展、现状以及未来趋势的专著,被誉为"了解网络发展最翔实的一本书"。
第二部分
1



译书简介



《认知盈余》

可以说是《无组织的组织力量》一书的续篇。前者关注的是社会性媒介的影响;而《认知盈余》的核心主题是,随着在线工具促进了更多的协作,人们该怎样学会更加建设性地利用自由时间也即闲暇,来从事创造性活动而不仅仅是消费。用舍基自己的话来说:“本书从上一本书遗留的地方开始,观察人类的联网如何让我们将自由时间看待成一种共享的全球性资源,并通过设计新的参与及分享方式来利用它们。”该书进而分析了这些崭新的文化生产形式背后的路径和动机,它们无一例外地与人类的表达相关。

《另一个地球》

互联网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扮演日益重要的角色,互联网将如何重塑社会?本书通过汇集有关互联网文化、经济、政治角色等问题的研究成果,试图对互联网+社会的未来进行分析与预测。提供了特定社会制度背景下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办法。主要由五个部分组成,分别是:1.互联网+日常生活;2.线上信息和文化;3.网络化的政治和政府;4.网络化的商业、产业和经济;5.技术和监管的历史与未来。

2.0版 数字化时代的生活设计

在本书中戴森不仅描述了因特网对商业、管理、教育、社区和个人的影响,还揭示了数字化通讯的发展所引发的一系列冲突:个人隐私权社会公开性的冲突、安全与自由的冲突、商业与社区的冲突、政府监控与个人自治的冲突、繁荣创作与保护知识产权的冲突等等。她明确无误地证明,数字化将会在生产者和消费者、政府和公民、大众传媒和接受者之间造成权力平衡的深刻转移。挑战与机会并存,人们必须采取行动解决这些冲突。作者丰富的经验和深厚的知识底蕴,使本书富含对整个数字化时代发展前瞻的智慧,帮助读者全面理解目不暇接的电脑世界新景象,同时提供了适应我们未来工作和生活方式变化的解决方案。

《比特之城》

本书从电子会场、电子公民、比特业等多角度, 既系统又深入浅出地勾勒了被信息高速公路所连结的未来“软城市”的实质空间、位置、建筑及城市生活方式。它旨在说明:软件对人类生存方式的控制不断增强,比特的运用不断普及,未来的城市便是一个数字化的空间。



《倒计时》

一部充满人文关怀的田野调查式的作品,探究了地球彻底瘫痪之前究竟能承载多少人口这一复杂的命题,每隔4.5天,地球上就要增加100多万人口,而地球的体积却恒定不变,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前景因此堪忧。艾伦•韦斯曼潜心研究数年,足迹遍布20多个国家,与各国科学家、政治家、宗教学家交流,探讨世界人口究竟应该保有怎样的数量上限,以及如何面对一个拥有“我们”的世界。他细致描述了人类日积月累的现实行为对未来所产生的萌芽式的正面影响,揭示出最迅速又实际可行的使地球和当下生活回归平衡的方法。这部作品已经在世界引爆话题,引发学者和普通读者探讨和反省:作为高级生物的人类,用怎样的方式生存才不会让地球的承受力走到极限。

《知识的边界》

《知识的边界》一书立足于大数据时代的如今反思知识结构的演变,通过这样的回顾,我们会发现,随着科技的进步,改变的不仅是知识的广度、容量和获取方式,甚至连知识的定义都已经不同于我们固有的观念,而这些改变的发生,我们几乎全然不知。大数据时代反思知识,因为事实不再是事实,专家随处可见,所有确定性都被连根拔起,话题再无边界,没有人对任何事情能达成一致。在互联网的引领下,知识现在已经具有了社交性,流动且开放。温伯格向我们展示了这些特点如何可以为我们所用。

《数字化生存》

深入浅出讲解了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趋势和应用、巨大的价值和数字时代的宏伟蓝图,阐明了信息技术、互联网对时代和人们生活的影响和价值。描绘了数字科技为人们的生活、工作、教育和娱乐带来的各种冲击和其中值得深思的问题,是跨入数字化新世界的最佳指南。可以说这本书是二十世纪信息处理及理念发展的圣经,它的流行和传播对二十世纪信息时代的启蒙、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人人时代:无组织的组织力量》

一而再,再而三出现的公众事件,绝不仅是来自草根的随兴狂欢,而是在昭示着一种变革未来的力量之崛起!基于爱、正义、共同的喜好和经历,人和人可以超越传统社会的种种限制,灵活而有效地采用即时通信、移动电话、网络日志和维基百科等新的社会性工具联结起来,一起分享合作乃至展开集体行动。人人时代已经到来。本书对人人时代的到来给予了解析。内容包括:无组织的组织力量;分享,创造新群体的基点;人人都是自媒体;当个性化动机遇上协同生产;集体行动催生变革;社会性困境的解决之道等。
第三部分
新媒体思想
1

《20年乌托邦:互联网的隐喻发展史》



2

乌托邦的和反乌托邦的

在1785年的时候,有人预见性的提出了互联网日后大行其道的隐喻——全景监狱。美国著名社会改革家、哲学家边沁绘的图,就是每个人在监狱里生活的时候不需要外在监督,他们会自我监督。因为他们看不见监督他们的人在哪儿。这个全景监狱后来被福科所引用,现在所有担心互联网会导致隐私丧失、安全丧失、国家变成监控机器的人都在使用这个词。



3

《“互联网+”:信息时代的转型与挑战





4

《中国互联网立法的原则问题》



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除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三个层次外,还有一些规范虽然不是正式的法律体系的一部分,但在实践中却发挥着法律规范的作用。

第一是规章。规章在中国互联网管理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二是规范性文件。在行政法实践中大量存在,甚至在一线的行政机关执法过程中,均以这些层次较低、更具体、更有针对性的规范为主要依据。

第三是党的文件。党内法规和文件对互联网的管理有很大的影响。

第四是司法解释。司法解释的立法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现行法律的不足,但它并无足够的正当性,不能实现完善法治和增进社会正义的预期目标。

纵观这些年来的中国互联网立法呈现出三个特点:

第一,法律的位阶偏低。

行政法规、部门规章是从属于法律的规范性文件,也是我国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它们的法律地位和法律效力要低于法律,尤其要低于宪法。

第二,部门立法明显。

即部门立法非常严重。这将会带来诸多弊端,一是法律条文之间相互冲突,互相矛盾。二是借法扩权,借法逐利。

第三,重管理,轻保护。

从过去的经验看,政府有关互联网的主要法律都是在管制网民怎么使用互联网的,以保护之名推行的也往往是管制。

上述中国互联网立法的这些弊端,在相当大程度上是建设法治国家所不允许的。

改变这种情况需要从两个方面入手:

第一个方面是立法过程的问题,就是如何做到从原来的部门立法变成公开立法、开门立法。目前,公众参与行政立法的渠道有限,参与程度不够,其意见不受重视。今后的互联网立法应以人大立法为主,逐步减少行政部门的立法。

另一方面,必须确定中国互联网立法的原则。中国法律应对互联网这一新兴媒体上自由流动的信息和表达有所限制。
5

《互联网发展的三股力量》



中国是典型的网络威权主义,主要特点是:维持适度市场竞争;通过国家所有的网络设施将信息控制视为头号要务;推动国家支持的互联网产业;通过宣传、监控、审查,极大限制个人自由。

国家控制信息入口,秉持的理念是“信息主权”。中国学界一种绝不缺乏支持者的观点认为:主权是一个逐步扩大的概念,从领土、领海、领空到信息时代的信息主权。

6

《互联网与观念市场》



“观念市场” (maketplace of ideas) 的类比,它借用了经济学上的自由市场概念,将观念市场理解为人类通过一定媒介实现观念集中交换的场所,强调只有通过“广泛而充分的思想竞争”,人们才能发现真理或者做出科学的决策。与经济学中的自由市场一样, 在观念市场中,不可计数的真理和谎言相互竞争,人们期待通过广泛的竞争、辩论 后,前者终会战胜后者。

观念市场的模式不乏天真和误导,然而,从 另一角度看,该模式也有其有力的地方,因为它强调表达自由的重要性,以及信息在观 念市场中自由交换所带来的益处。本文通过梳理互联网传播的流变,讨论观念市场在互联网语境下是否适用,以及大规模参与对观念市场的影响。
政府对于互联网具有调节作用。

一是保证机会的平等性。“观念市场”要有大规模的讨论参与才得以存在,并在多番的论证中,明晰真理。

二是把控监管力度。若法律和政府管制致使言论者因过度担心自己言论的后果而陷入过度的自我审查时,监管给人们带来的只能是恐惧和担心。

理性对待 “观念市场”的作用机制。互联网的平等性、秩序化与现存市场模式之间存在冲突,金钱主导推送内容、过度依赖定制化服务导致丧失政治话语和行动的共同基础、传统大众媒体模式的简单复制等乱象,令公众对“观念市场”的作用产生怀疑。互联网并不是能够解决所有问题的乌托邦,它作为一个不断成长、壮大的事物,同样存在不足之处,不能因其较之传统大众媒体巨大的优越性,而忽视其及其衍生物在发展过程中一样会产生问题、矛盾。
7



《2015年媒介大融合时代的到来》







8

《媒体与时间》



时间线、生活流、世界流

在社交媒体当中的状态信息,只要更新,从前的状态就会被新的状态所替换,因而新媒体设计当中产生了一个概念即“时间线”,以这种崭新的展现信息的方式为为基础的媒体,被称为生活流媒体

这些生活流媒体是组织数字化内容的一种方式,这些内容可能是照片,也可能是网络连接,有可能是文件,有可能是音乐、视频或者各种网络行为,所有这些数字化内容,都在一条时间线上完整地展开。这种建立在生活流基础上的商业模式,最终统治了我们的互联网,导致世界上大部分数据会呈现出一种新的展现方式,即称之为世界流。用户会习惯于追踪和操控以流的形式出现的数字内容,而不在从文件系统中读取文件。

特别感谢:学硕班第2小组
编辑排版:李皓洁

策划审核:张璐
点击下方“二维码”查看更多


    关注 君武学人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