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我们谈谈脑洞

 

这脑洞开得……...



话说,脑洞是个啥东西呢?

当年,年少无知的我在杂志上看到脑洞这个词的时候,疑问:难不成是脑袋上开个洞?无奈于当时我们还在高考的重压下杜绝一切互联网端口,不然早就百度之谷歌之,于是我问周边同学,嘿,脑洞大开是什么意思?

“嗯,额,……就是……是……想象力丰富的意思吧……,你回家都不玩电脑手机是吧?”

“嗯那,你脑洞开得挺合乎实际的……”

但是,在脑袋上开洞这事还真有历史依据。当年曹操头痛求医时,华佗神医不
就说要给他开开脑洞嘛,但是这个“开脑”提案提得却让一代神医命丧黄泉。开脑洞(不是开颅手术)是不是真的可以用来治病,中世纪的欧洲给出了相当多的实践。当时人们相信开了脑洞可以治病,特别是精神方面的病。十八世纪时法国仍对这种疗法深信不疑,那时候如果头疼或是中风去看医生,医生恐怕会说:来,躺下,我给你开开脑洞,放放风……   天啊,细思极恐啊。

言归现代意义上的脑洞,也就是网络上所说的“脑洞”。

经过一年多的互联网信息浸染,脑洞,脑补好像就是不同程度上的想象和联想,脑洞应该是脑补的进化版。我觉得脑洞这东西应该更多的是指联想能力。这般说来,“脑洞”在文学上可以说是意识流,再上个层次就是估计蒙太奇主义了。记得当年看的第一篇意识流文章应该是王蒙的《春之声》,大概的内容是主人公在回家的火车上,从其所闻所见所感来联想,没有时间,没有空间,没有剧情,可是一切又是那么的理所当然,回家路上的放射性联想,构成了意识的蛛网。一辆火车,一节车厢,却是一场无边无际的意识旅行,从火车声到说话声,从鸣笛声到车铃声,从西北高原到解放前的北平,从童年到现在,那些线在这节车厢里交织,翻腾,最后化成落地时的感慨:生活处处有转机,有着兴趣也有着希望,也有春天的声音。

“有一点风。他走在了坑坑洼洼的故乡土地上。他转过头,想再多看一眼那一节装有小鸟、五月、烟草花和约翰·斯特劳斯的神妙的春之声的临时代用的闷罐子车。他好象从来还没有听过这么动人的歌。他觉得如今每个角落的生活都在出现转机,都是有趣的,有希望的和永远不应该忘怀的。春天的旋律,生活的密码,这是非常珍贵的。”

——《春之声》



这样看来,实际上这是作者的“脑洞”也是主人公在特定情境下的一步步联想,这有些像是聊天时往往是从某个话题开 始,跳着跳着最后就到风马牛不相及的地方去了。但是这并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脑洞,这只是聊天过程中的互动性引导。

尽管意识流作品是从西方开始的,这样的概念也是西方始创,但是以联想开文的中国文学早已有之,譬如楚辞九歌,庄子等,尤其是庄子的作品,反正到现在我还不是很懂《逍遥游》。庄生梦蝶也是一个典范: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到底是我化成蝶入梦还是蝶梦见变成我?这是意识上的流动,那么是要双向呢还是单向呢?

那我们再往前看看,神话应该也算是古人脑洞的产物吧,希腊神话宙斯、赫拉、阿波罗、雅典娜等,中国神话从盘古开天到女娲补天,夸父逐日、玉皇大帝、王母娘娘及众仙班。神话故事里的主角是古人脑洞创造出的产物,可在世代的传播下它很大程度上成为一种固化的信仰,如雅典祭祀,中国拜神等等。这种“信仰”又影响画着不同地域的不同文化和精神面貌。
再说说现代主义,以画为例,现代主义的画本身是画家脑洞艺术化的表现,不仅如此,它似乎还会引导你去开开自己的脑洞,引导你去看你的意识和画相结合的画。毕加索当年那些二维型的人脸画,应该也是让你开发想象力想象真正的脸,这又是存在在不同人的想象世界里的,他所给出的还是那张怪异的脸。还有那些几何型的画,好多线,好多方块,但是细看之下又似乎有些端倪有些东西在指引着他们,如果用三体中的话来说应该是十一维质子。有时好不容易端详点什么东西出来,再结合画的简介,结果往往是出人意料的,像梵高的作品也是带有现代主义的味道的,在他之前谁会把星星画成漩涡的模样。看《星空》你会眩晕,像是仰望星空久了的后遗症,漩涡状的星星正好把你带入星空,体会到那种疯狂而炽热的感觉。
无论是文学还是绘画,这些艺术类的东西似乎都离不开“脑洞”的开启,脑洞开得好,那叫意识流叫现代主义,那也是一种强大的技能,因为ta还需要有现实中的能力将其转化为真正的作品;脑洞开得渣,那叫胡思乱想,天马行空。可惜,脑洞人人都能开,只是很难成为脑洞里的艺术家。脑洞这东西好像也要看天赋的。

脑洞开得太大, 万一塌了咋办?

变黑,成黑洞,黑洞塌了,宇宙毁灭。(好像很厉害的样子……)


    关注 东东珣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