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疆情怀:老白传奇(二)

 

题记老白(本名白本云),高昌区葡萄镇英萨村四组村民,一名老军人,村里的维吾尔族老人都喜欢叫他老白(bēi)。...



题记

老白(本名白本云),高昌区葡萄镇英萨村四组村民,一名老军人,村里的维吾尔族老人都喜欢叫他老白(bēi)。本文是通过英萨村工作队多次走访白本云本人、74岁吾吉艾合买提·巴拉提(原团结一队出纳)、69岁沙塔尔·吾甫尔(原团结大队书记)、81岁买买提·肉孜买提(原团结一队队长)、67岁孙成福(村民),及其子女等人回忆进行整理和改编。通过故事叙述一位支援新疆建设的老军人,对新疆及其同村人的热爱和情感,让后辈人感受到那段需要铭记的、不平凡的老军人的支疆岁月。

第二部分:支边
1、进疆


上世纪50年代,为了开发和保卫边疆,国家动员大批内地青年支边新疆。到了60年代,“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成为主旋律。

1967年,仍是一列行进的火车载着老白,从张家口一路向西,像慢箭一样射向祖国最西北。一路上,老白耳边总回荡着电影《军垦战歌》中:“生活像一条五彩斑斓的彩练,充满着健康的欢笑,充满着青春的活力。这里既有辛勤的劳动,也有收工归来的愉快。”那段诗歌一样的解说。

辽阔的草原、骏马奔腾、成片成片的桑蚕、大朵大朵的棉花……影片中那些波澜壮阔的画卷不停地浮现在老白的脑海里,对新疆他有着谜之渴望和向往,也因此,他凭着曾有的一腔军人的热血,毫不犹豫地踏上了西进的列车。

列车缓缓驶过嘉峪关,苍茫的戈壁如一片宁静的海平面浮现在眼前,窗外是连绵无尽的青色,毫无生命迹象的青色,戈壁和天空的交界如此清晰和明显,仿佛让人形成一种错觉,脚下的列车正驶向天的尽头。

车厢里和老白一样怀揣着建设边疆、支援边疆梦想的青年骚动起来,纷纷将脸贴在列车窗玻璃上。面对没有草、没有树、没有花、没有水如同白纸一样的戈壁,每个人的脸上都露出的是新奇、疑惑和浅浅的凄凉。



老白保存的粮票
2、支边生活


老白在吐鲁番大河沿车站下车,再由卡车几转,最后被安置在团结公社农场。因为老白个子小,身形瘦弱,外加沉默少言,农场的人并不因为老白曾经是援朝后退伍的军人而被看好,分给他的主要是些毛力气的活,给集体拾柴和割草喂马。

一段时间里,支边的生活并不如老白所愿,好像每天除了拾柴火、割草、喂马这些琐事已然填满他的日月,如同一个钟针,每天反复的画着一个个同样的圈。

老白以为他自己有的是力气,完全可以在眼前这片土地上大展拳脚,就像在援朝战场,挖战壕他镐子铁锨使得最溜,干的最快;给补给车扛粮袋,别人肩扛一个他扛两个;重建淮阳河村时,伐树、修车、铺路他样样不拖人后,怎么就在这喂马拾柴打下手?

老白也一度抱怨过自己的不被看重,但抱怨归抱怨,他并不跟别人说,手里的活,却依旧干的麻索,他保持着在援朝战场那份渴望前线的热情,对事从不丝毫马虎:拾柴他能比同去拾柴的人多出半马车;喂马他又给马多一餐野草,让马光色油亮,体型比别的马健硕许多。

日子一天天叠加,每天东升西落得日头好像刮掉的胡须,一茬茬旧的被刮掉,一茬茬新的又长出来。齿轮般反复又平淡无奇的生活,锉平了不少同来的知青刚进疆的那份热情,随之而来的多是被日子消磨的意志以及期盼回家的煎熬。

然而,对于老白来说,日子似乎跟他无关,就像他渴望在援朝战场上前线一样,他认为所过去的日子,如果没有使他达到自己的渴望,跟没有来过他的世界一样,所以对于他来说,每一天都跟水洗一样的崭新。

老白所盼的机会还是来了,毗邻农场的团结四组从公社分下了一台柴油机,淘汰原来的水力磨坊。县上派下来的技术员,只在团结四组呆了一天,教会村里的专干怎么使用便走了。可是柴油机在没用几天后就坏了,村里的专干干瞪眼,会使不会修。团结四组组长买买提便托人向县捎信,但回来的人说技术员去了其他公社,得等十天半月。新近的现代化设备,如同一块废铁搁置在磨坊。团结四组虽然连续几天派人到其他公社聘请高明,但新机器都是见过,却都没修过。

老白是在一个早上去的团结四组,他是听说了四组柴油机坏了,凭着自己在援朝战场上学的修理技术,抱着十足的信心去的,或许老白在今后的日子怎么也不会想到,他这一去就从此和四组分不开了。
3、落户
在团结四组的水磨房,老白只是看了看柴油机,拔了机壳,拆了大件,曲轴与轴瓦已粘在一搭,叫村里人到公社买了轴瓦,也再不讲别的话,蹲在柴油机旁磨曲轴。队长买买提瞪着牛铃儿似的眼睛,在一旁眼巴巴地看,殷勤地一会从兜里摸出报纸和莫合烟丝,卷上一根,递到老白的嘴边,又点上。

对于当时的买买提·肉孜买提来说,老白有种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轴瓦从公社买回来后,老白就那么轻轻一装,那块本来如同巨大号的废铁却又似烈虎一样咆哮开了。喜上眉梢的买买提·肉孜买提像看救星一样地望着老白,然而在他向老白递上第无数根感谢烟的同时,心里却忽然生出一个打算。

柴油机在中午前修好了,为此小队宰了只鸡在买买提·肉孜买提家款待老白。为了拖住老白,买买提·肉孜买提让出纳陪着老白,交代了两件事:一件事老白修机器的事不要扩散出去;二是在他回来之前,老白不能离开半步。而他自己则谎称去厕所,急急地跑到后院牵上马,嘚嘚奔到了农场,找到场支书,便“假传圣旨”地说公社要求农场再分给四组一个支边名额,又仅限于男性,又仅限于退伍军人。

条条框框被限制死,场支书却很乐意将这个看似瘦弱又无半点力气的老白送给了团结四组,就当是为以后农场与四组方便的人情。然而,在第二天这场支书就后悔了,他死活也没想到,瘦不零干的老白竟然是修理现代化机器的高手。却也无法挽回了,因为组长买买提给他来了个“先斩后奏”的花招。

组长买买提从农场回来却没有直接回家,而是马不停蹄地赶去了公社,他找到公社主任,先夸奖了一番公社主任的工作作风,说什么群众基础好,老百姓都说亚克西,还准备送锦旗给公社。然而又诉苦说团结四组汉族少,民族团结搞不上去心里憋屈。再诉苦说,农场知青多,素质高的人也多,现在村里早请示晚汇报,队伍散成馕渣子,急需一个退伍军人把户口安在村里进行指导。经过买买提的一番软磨硬泡,公社主任批了“拿人”的条,小心折好,放到贴胸处,勒马一阵狂喜奔到农场,把条子交给场书记,当天下午,便和出纳牵着马把老白从农场接到团结四组。
4、名人
在那个技术员在乡村严重缺失的年代,老白的到来不仅对团结四组来说,也对后来整个团结队及方圆十里的其他生产队来说,无疑是捡到了宝贝。

1969年,公社里的每个组基本配了柴油机,老白便成了抢手货。来找老白修理柴油机的生产队越来越多,那段时间老白的房子简直门庭若市,老白几乎每天穿梭于喷油头、轴塞、活塞、缸套和机油、柴油、黄油当中,每天断了骨头似的忙,有人就跟老白说,要他跟小组提意见,不要为了给小组挣面子,而苦了自己个。修好一个柴油机十个工分的报酬事小,累坏了身子事大。然而,老白却不以为然,他觉得每次忙碌,都好似在圆自己多年来一直想奔赴前线的梦想,虽然事情不同,但对他来说有着十分的意义。

老白修柴油机的技术好,活干的漂亮,人也踏实,渐渐成了十里八乡的名人,也是团结四组无可争议也最为重要的集体财产。在一段时间里,组长买买提脸上光彩照人,走到哪都脖子昂得高高的,夹莫合烟的手指也是用拇指跟食指,每抽一口也要举过头顶,以示他独一无二的地位,就连县上水管站的人看上老白的技术要调老白进城,他都找各种理由搪塞,甚至不惜得罪县上的水管站。但到后来,组长买买提怎么也没想到,老白会像勺子一样白白将手艺教给别人。

老白把手艺交给别人,是有自己的想法的。十里八乡的生产队的柴油机越来越多,会技术的人仅限于他,一来如果遇到抽水浇地这些个紧急的事,他无暇分身,集体会遭受损失;二来修理柴油机的活,一次可得十个工分,教会一些出不了大力气的村民,也可以减轻他们的负担。

队长买买提就说老白是勺子,就算教别人也要收点粮票,哪有白凯教的。老白不争辩,只是嘿嘿地笑。



老白的现状
5、白大胆


俗话说:教会徒弟饿死师傅。老白教会的人越多,找老白修理机械的人也就越少,老白挣的工分少,但得养活自己。那时队上掏捞坎儿井也是十个工分,老白就跟着村里的坎儿井掏捞队下井。

掏捞坎儿井一是要技术,二是不要命。对于每个坎儿井掏捞人来说,每次对坎儿井的掏捞都是从死门回到生门的过程。在县上,每年都能听到关于坎儿井的横井塌方送掉腿、胳膊导致残疾或者丢掉性命的人。

1971年,团结四组坎儿井一段横井大面积塌方,塌成了房子大,上游的水越积越多,如同一个蓄了很多水的涝坝,要疏通上下游,就要一个人下去,爬过横井,到达塌方区,凿出通道。在横井有限的空间里,如果凿开孔,积水无疑会像洪水一样冲出来。这是个玩命的活,弄不好人就可能被水冲得不知去向。老白知道里面的凶险,一半的生还几率,他环视了身边的坎儿井掏捞人,有的上有老下有小,有的才刚结婚,他便没有和别人商量,毅然下了井。他叫井上的人用麻绳绑住他的一条腿,自己带着刨器,交代井上的人,只要他一凿通,扽一下绳子,井上的人就把他往外拉。

老白没向人说过那次下井的凶险:凿开通道的瞬间,他憋了一口气,奋力扽了两下绳子,然后就抱着头,任凭自己的身体像死鱼一样被钓出井口。把老白掏钓到井口时,老白衣服被挂成碎布,鼻孔、耳朵、眼睛和嘴里都是被拖出来时灌进的泥沙……

村里人都说老白真是没个怕劲,浑身除了胆再没长其他东西。老白听了这话就嘿嘿笑,他没告诉别人多年前援朝时他是多么渴望上一次前线,他很想喊一声“为了谁”而不顾生死的冲锋陷阵,或者像朝鲜的那位母亲,在心里或许说了无数遍“为了谁”而想出把自己儿子献出的办法……太多的难以磨灭的印记,也许,到底为了谁也只有老白自己知道。



尾声

多年后,老白虽然对过去的记忆已然如同麻绳般凌乱,但却一直完整并清晰地记得从援朝战场回来时,火车上和他一样的志愿军,因为能活着回家而抱头痛哭,记得那个黄昏,他坐在棕色高头马的马背上,看着团结的晚霞出奇的红,红得像血,像看到一个个从前线抬下来的被热血染红军装的战友……(吐鲁番市纪委驻高昌区葡萄镇英萨村工作队  张甫军供稿)


    关注 美丽葡萄镇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