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展厅|刘羽珊:江南韵 岭南情

 

微视界里也有大平台。近期,经天河区书法家协会、天河区美术家协会推荐,天河区文联线上微展厅将陆续推出二十位天河...





微视界里也有大平台。近期,经天河区书法家协会、天河区美术家协会推荐,天河区文联线上微展厅将陆续推出二十位天河中青年艺术家书画、雕塑等艺术作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现天河文艺的生机与活力。敬请关注天河文艺公众号,发现中青年艺术家的风采!

本期艺术家推介:刘羽珊

刘羽珊


1970年生于江苏省苏州市。少年师从张继馨先生学习中国画。2004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系获硕士学位,师从张治安教授。2012年攻读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创作实践与理论研究”博士学位,师从闵学林、范景中教授。

现为华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广州市美协花鸟画艺委会副主任、广东省民进文化出版工委委员、广州市天河区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作品
△《春寒》180X180
cm
《故园》 136cmX70cm 
《梦》124cmX129cm
《秋荷》35cmX35cm
《雨后》136cmX70cm
《缀玉》 136cmX70cm
《南天竹》35X35cm
暗香疏影180cmX97cm
书窗180cmX97cm
微雨180cmX97cm
创作感悟
从苏园到岭南


文/刘羽珊

中国的文化是有地域性的。

从古到今有,一个个文化圈,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各自的风格特色不同,为后人学习借鉴提供了非常好的条件。

我们现在的学习和研究,要把历史的历史性、历史的现实性、文化的区域特点、艺术的多元形态综合起来,找出一条能够发挥自己特长的路子。这,就是我一直在探索的。尽管,成绩不多,但有心得。

以前学画,受了江浙地区老师和前辈画风的影响。

到了广州,又受了岭南画派的感染和熏陶。

从广州美院毕业,在华师工作一段,现在又回到中国美院读博士,多个回合、反复地对岭南和江浙两个不同地域不同流派的文风和画风细细体验、比较,我想能够沉淀出一些新的不同的东西来。

有人说苏州园林是中国文化的后花园,确实,浸淫其中,一窗一榭一草一木,点滴感受都会在笔间流露。

苏州园林大多是古代文人辞官退隐后的赋闲之居,无论大小,均是寄予自己人生理想的宅第。这些以前的平常宅第,大大小小散落在苏州城各个大街小巷里,如珍珠般串起一段段文化故史。山亭水榭的布局、长廊漏窗的一步一景,渗透着造园文人的美学追求和哲理情思。    我在这些大大小小的园林里嬉戏长大,在假山湖石中逡巡,面对风荷池水遐思,找一处清静的角落读书••••••成长中,饱受园林文化的滋养。

古代花鸟画,尤其是大写意花鸟,多为折枝花。很长一段时间,我不满足于惯常的构图,一直在探索花鸟画的空间表现。自然而然,古典园林里的一窗一瓦,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和美学意象,融入到了自己的作品中。

园林叠山理水,在一方园土内建造寄托着文人理想和抱负的现实载体。绘画笔墨纵横,在平尺素纸上创构天人合一的玄想意境,贯穿其中的文化精神是一致的。

将园林要素融入花鸟画,不仅仅是空间表现形式的开拓,不仅仅是一脉相承的文化精神与花卉写意审美心态的结合,我想,更应该是对写意花鸟画艺术内在意趣和笔墨语言的探索。

扎根岭南的学习、工作、生活,为我的花鸟画创作打开了一个更大的宝库。

三角梅、紫荆花、姜花、豆蔻花、禾雀花,各种岭南特有的花卉,在湿热的氤氲中带给人葱茏、率直、跳跃、奔放的新鲜感。

余荫山房、可园、梁园、清晖园,诉说着另一种情愫,呈现着历史文化的另一种曲径通幽。

然而,在我的感觉中,岭南的花卉园林和苏州风物有着天壤之别。

苏州的草木品类、粉墙黛瓦、文艺承继、历史筋骨紧紧地联系着江南、联系着中原、联系着京城,它的价值取向明显地呈现着回归的意味。

而岭南呢,背靠中原,面向大海,气候物产、园林民居、交通贸易、精神趋向不但深深植根于中原文化的沃土,更能面向世界、联系世界、走向世界。并且,自古至今,从来如此!因此,在我看来,岭南文化精神的价值取向明显地呈现着开放性、拓展性、包容性、创新性,让人神思高远、心旷神怡。

苏园,是历史文化的回顾。

岭南,是未来理想的展望。

“瞻前”“顾后”的切磋、琢磨、斟酌、推敲中,希望能有新得。


    关注 天河文艺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