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久的道冠村文昌祠

 

阳春三月,草长莺飞,野外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这是户外活动的大好季节。一天上午,我约上兴安县知名摄影家、老同学...





阳春三月,草长莺飞,野外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这是户外活动的大好季节。一天上午,我约上兴安县知名摄影家、老同学阳著文先生等几个朋友,去离县城不远的兴安镇道冠村访古。道冠村老年协会会长孙松柏老人和退休多年的寇老师等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孙会长那天身体有点不舒服,仍然忍痛带我们去走访,并介绍了许多线索和信息。我们看到了古道边古老的夹石,古树,古屋,古墓和古碑等,收获颇多。中午到了,孙会长热情地留下我们吃饭,他把前一天别人送给他的几斤野生泥鳅和鲢鱼一锅煮了,酸酸辣辣的,好吃极了。大家喝了几杯水古冲,高高兴兴,干劲十足,要接着去访古采风。孙会长因为身体不适,几个老人又喝了点酒,我们就不要他们去了。

我们几个自己去附近转转。

(图1:道冠文昌祠遗址)

我和阳著文看了规模颇大的唐家院子,沿路经过李家村旁,欲折回兴严公路。这时,我们偶然发现了路边的一座荒废的旧屋遗址,还遗留着部分断壁残垣,杂草丛生。我们不知道是什么古屋,便去看看。出乎意料,我发现了几块古碑!我踩倒杂草,俯身察看,十分兴奋,只见碑文经过前几天的大雨洗刷,文字非常清楚。我们将遗址搜寻一遍,共发现了四块古碑。这就是道冠村历史上有名的文昌祠!一个老奶奶路过,我们向她询问,她十分肯定地告诉我们,这是道冠村的文昌祠。



(图2:大清乾隆重修文昌祠碑刻)

最先的一块碑文是“清乾隆二十八年岁次癸未季冬月中浣日立刊”,即1763年,距今已经253年历史。据此碑记载,该祠祭祀文昌帝君,始建于乾隆壬午年,即乾隆二十七年,供奉着文昌圣象等。据“皇清乾隆六十年乙卯岁孟夏月上浣吉日立”的《重修文昌祠碑》记载,“二月初三帝寿”,“每年元旦瞻拜盈庭”。可见,在公元1795年以前,这文昌祠十分热闹,深受百姓崇拜。

(图3:乾隆28年立刊的文昌祠碑,距今253年)

第三块古碑是《众建文昌祠寮房碑》,刻有人名,包括总理、会首等姓名清晰可见,可惜不见年代,也许被土石掩埋了。

(图4:众建文昌祠寮房碑)

第四块古碑是“兹奉钦加同知衔署理兴安县大挑铺用县正堂加五级纪录”为一块田地纠纷判案而刻刊的县令判决书,相当于今天法院判决书在当地公共场所张贴公布,晓谕百姓。此碑立于“大清光绪贰拾叁年拾月”,即1897年10月,距今也有120年了。

(图5:文昌祠光绪23年知县的判案碑)

文昌祠供奉的文昌帝君是何方神圣?当时我们并不太清楚。回到办公室上网查阅,才得知有关文昌帝君的文化知识。文昌帝君又称梓潼帝君、文曲星、文星,为主宰功名、禄位之神,是中国古代学问、文章、科举士子的守护神,在道教神仙系统中地位较高。他上主三十三天仙籍,中主人间寿夭祸福,下主十八地狱轮回。此神最早起源于地方神梓潼神。传说梓潼神原为四川地方的守护神,名张亚子。唐玄宗、唐僖宗到四川时,都受到他的保佑,故玄宗封他为“左丞相”;“士大夫过之,得风送雨,必至殿魁。”据传王安石幼年时曾过梓潼神庙,风雨大作,后来他果真位至丞相。宋真宗咸平年间(998-1003),封为“英显武列王”。宋元时梓潼帝君作《清河内传》,谓其生于周初,迄今七十三化,西晋末降临四川为张亚子,玉皇大帝命他掌文昌星神之府并主人间禄籍。元仁宗延佑三年(1316年)加封为“辅元开化文昌司禄宏仁帝君。”此后,文昌星神就与梓潼神合二为一,成为主宰天下文教之神。明代时,天下学宫都立文昌祠。清代崇奉之风极盛,每至农历二月三日文昌帝君生日,朝廷都派官司员前往祠庙祭祀。旧时中国各地都建有众多的文昌庙以奉祀文昌帝君。

(文昌帝君像)

文昌帝君,神貌多为雍容慧颜,坐下驾白驴,随身带着天聋、地哑二童。据说选此二童做陪侍,是为了避免泄露科举考题和录取情况。
文昌帝君左边奉的是孔子,为中国儒家的创始人。道教奉之为“大成至圣先师”。右边是朱熹,为宋代理学大师。另外左右两侧还各有四尊铜像,则为侍臣、侍者马童。

文昌,本为星官名。我国古代为了便于认星和观测,把若干颗恒星组成一组,每组用地上的一种事物命名,这一组就称为一个星官,简称一官。古代各天文学派所命名的星官多有不同,三国时期的陈卓所组283官、共1464颗星的星官系统,为后代天文学家所沿用。文昌即属紫薇垣,包含6颗星。《史记·天官书》中称:“六星曰文昌宫:一曰上将,二曰次将,三曰贵相,四曰司命,五曰司中,六曰司禄。”后来人们也把文昌星叫成文曲星、文星,逐渐传为神话中主宰功名、禄位的神,一向多为读书人所崇祀。

而梓潼帝君张亚子呢,在魏晋之时也确有其人,他祖籍越雋(今四川西昌东南),因为母报仇,徙居剑州七曲山,即今四川梓潼县北,手刃仇人,声名大噪。后仕晋战死,士人为之立庙纪念。唐宋时,屡封为英显王,元仁宗又加封为“辅元开化文昌司禄宏仁帝君”。按传说,梓潼原是人死后被封为神,同天上文昌星无关,后来经道教一番制作,并元代加封,即成为文昌帝君,与文昌星宿合而为一。梓潼神之事在《明史》和《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中都有记载。

中国崇文的历史,历来就有“北有孔子,南有文昌”的说法,祭祀文昌帝君的文昌宫或文昌祠,同观音殿、孔子庙一样,遍布中国各地。难怪在桂林市,就有不少叫文昌阁、文昌桥等的地名。

现在,中国文昌帝君的发祥地——梓潼县七曲山,修建有文昌帝君的祖庭大庙,它位于梓潼县北约9公里的108国道边,这段108国道在2300年前就是古蜀道的金牛道。大庙地处金牛古蜀道翠云廊路段的南端,依山建庙,始建于东晋,最初叫“亚子祠”,现存元、明、清三代的古建筑群23处,是南宋的高宗皇帝敕令按王宫格局修建的第一座文昌宫。它层楼叠阁、翘角凌空,被古建专家誉为活生生的“古建博物馆”。七曲山文昌庙还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森林公园、中华文昌文化发祥地。

在文昌庙里,有巍峨壮观的魁星楼,这座楼上供奉的魁星是“文昌第一化身”,在儒士学子心目中,魁星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魁星,蓝面赤发,右手高举朱笔,左手执“富贵花”,右脚直立鳌头,左腿朝后翘起,赤发怒目,青面獠牙,肌筋暴胀,右膝盖上为方孔金钱。魁星只能秉照文昌帝君的旨意,给高中魁首的士子赐予富贵花。这就是魁星左手执“富贵花”的缘由。也正是这个原因,古今莘莘学子都怀着敬畏之心,来瞻仰文昌祖庭的魁星。传说魁星右手那支笔是专门用来录取科举士子的,一旦点中就会文运、官运一起来。所以在科举时代,读书人就把魁星奉若神明,所谓“自古文章无凭据,但愿魁星一点斗。”魁星为什么站在鳌头上呢?过去考中了状元,就要进入皇宫,站在大鳌的头上,接过皇帝的金榜,这就是人们所说的魁星点斗、独占鳌头。

文昌正殿后面,是桂香殿,殿前有四株桂树,为南宋淳祐年间(公元1241—1252年)所植,距今近800年历史。常见的桂树有白色的银桂和黄色的金桂,而这四株是十分少见的红色丹桂。丹桂秋天绽放,香飘林海,沁人心脾,有九里香之美名。自古以来,人们把桂树视为吉祥、高贵的象征。古希腊人用桂枝编成帽子,授予杰出的诗人,称之为桂冠;中国则把科举及第称之为“蟾宫折桂”。清朝科举考试放榜定在桂花绽放的金秋,就有切合“折桂”的含义。正因如此,文昌宫桂香殿受到广大学子极度重视,科举考试前人们纷纷前来祈祷文昌帝君保佑,使自己能蟾宫折桂。有诗为证:“蟾宫仙桂人间栽,开降灵时万人来;不是广寒香一点,怎能吹得满山开。”

文昌帝君影响辽阔而深远,在北京的白云观有明代建造的文昌殿,河南安阳始建于唐代的长春观里也有文昌殿,在广东河源敬梓镇有建于清道光十二年(公元1832年)文昌祠,在台湾新竹县关西镇有建于清光绪年间(1875-1908年)的文昌祠等等。自宋元以来,对文昌帝君的信仰就是民众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时至今日,每逢重大考试,不少家有学子的人都会扶老携幼祭拜文昌,故有“北朝孔圣、南拜文昌”的说法。据人民网报道,2016年3月11日,由四川省台办、绵阳市人民政府主办,梓潼县人民政府承办的第二届海峡两岸文昌文化交流活动在梓潼县七曲山大庙隆重举行。这既是国台办批准的2016年海峡两岸重点交流项目,也是今年四川台湾文化交流的“重头戏”。可见,文昌文化源远流长,至今依然活在中国人民心中,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璀璨夺目的瑰宝。

如此看来,道冠村文昌祠历史比较悠久,在兴安县并不多见,是兴安人民崇尚文化教育的重要历史见证,其遗址应该加强保护,其历史文化和精神意义应该得到发掘与传承。在适当的时候,也可以恢复和重建,让兴安人民崇文尚礼的优秀文化传统发扬光大。(2016年5月5日)

(杨迪忠/文 阳著文/摄)


    关注 灵渠驿站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