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坊间都说成窑无大器:你认为呢?

 

成化无大器,这句话在今天看来是非常肯定和绝对的语气,表面意思就是明代成化,没有大件儿的东西。然后我们再说为什...



正方声音
成化无大器,这句话在今天看来是非常肯定和绝对的语气,表面意思就是明代成化,没有大件儿的东西。



然后我们再说为什么成化时几乎没有大件器物。这个问题的源头应该要归到成化皇帝身上。成化皇帝幼年心理受过创伤,他父亲朱英宗立太子时非常犹豫,让他经历了太子—亲王—太子的过程,成化皇帝就是在这样箭拔弩张中度过童年,而且形成了比较严重的口吃、内向。两岁时跟着比自己大17岁的宫女万氏,即后来的万贵妃,而且还独爱她一人,不惜因妃废后,等于是相当严重的恋母情结了。这些情感上的因素跟他喜欢疏淡、柔弱的东西有很大关系,所以“成化无大器”是因为成化皇帝不喜欢刚硬、阔大的东西。



除此之外,成化皇帝宽仁雅逸,擅长丹青,艺术修养结合心理情感,体现在陶瓷上就明显倾向于那些秀巧淡雅,精致玲珑的小件器物上,兼爱青花与斗彩。所以我们看传世的绝大部分成窑瓷,胎都非常薄,薄到迎光透指纹的程度。连“天”字罐这种罐形的器物都用薄胎,釉面非常莹润、青花淡雅、画面清澹,有诗赞曰:唯恐风吹去,还怕日炙消。



我们知道要烧制胎质极薄的器物,胎骨得细腻。可是这种细薄地瓷胎很难在大件器物上实现,胎越薄,难度自然大大地增加。但成化大件是有的,只是瓷胎更粗厚一些,并且在不断的考古发现中也出现了大件的成化瓷,当然,这个“大”是相对成化小件而言。

古代帝王的审美、品味可以左右或直接影响举国向下的审美倾向,传世的成化瓷中大件器物太少,是因为当年烧得太少,烧得太少是因为不讨皇帝喜欢。



斗彩缠枝折腰碗


斗彩田菊纹碗


(斗彩小碗)


(青花花卉莲瓣碗)


青花团凤八宝碗
反方声音
考察成化瓷器,为什么成化官窑十七年以后造型、装饰会发生突变,成化后期这些精美绝伦的青花、斗彩器皿何以如此娇小别致,曾不断困惑着一代又一代古瓷研究者。有人认为,成化后期青花、斗彩小巧幽雅,具有一种“女性”之美,也许是成化帝专为宫中宠妃所制之雅玩。史料记载,成化帝与万妃确有一种特殊的关系。但深究起来,这种可能性并不大。因为万妃只是前朝遗妃,其年龄比成化帝要大得多,成帝对万妃之宠,只不过是对父皇的一种眷恋亲情之移,并非男女之情,且据史料载万妃并非那种娇柔玉叶之躯、琴棋书画才女,而是一位体健肌肉发达、喜好戎装舞刀弄枪的女性,以其性格成化皇帝不可能如此倾心去花巨资专门烧制这些极具艺术性、观赏性极品瓷器。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就是成化帝本人是一位知识涵博、性格独特、具有相当深厚艺术修养的帝王,自小对瓷器亦喜爱有加,非常执著,曾多次亲督景德镇御厂制瓷。因此,至少创烧、设计这种瓷器,成化帝是很有可能直接乃至全过程参与的,,也印证了成化帝对成化瓷的研制、设计、烧造自始至终都亲自干预。



成化斗彩无大器。以现有藏品看,最高的瓶其高度约为19厘米,最大的碗其口径约为23厘米,高足杯其高度约为7.6厘米,盘的口径约为16-18厘米,罐的高度约为8-13厘米,杯的口径约为7-8.5厘米。    胎质纯洁细润,胎体轻薄,迎光透视呈牙白色或肉红色,如脂似乳,莹润光洁。釉质肥厚,光洁晶亮,胎精釉亦精,高穆深雅,同臻其妙。

图1


图2


图3
以上1/2/3图均拍摄于景德镇御窑厂


还有就是日本陶艺家五良大甫(吴祥瑞)就是成化年间在中国学习陶艺的制瓷大家。他在中国学习制瓷工艺五年学成以后,回到日本时,还带回去不少造瓷的原料,开创了日本的制瓷工艺。他传承中国的制瓷技术,在日本设窑烧瓷,成了日本瓷器烧制的创始人。吴祥瑞是来中国景德镇学习制瓷技艺最早的日本人。从唐扬所写的《日本陶艺家——五良大甫》这篇文章所展示的图片,我们更加确信明代景德镇烧制的成化瓷器,不仅有小件器物,也有大件作品。不仅有大件青花瓷器,也有大件斗彩瓷器,这是毋庸置疑的事实。

这些成化大件瓷器的发现,其价值和意义是极其重大的。它不但展现了成化年间我国高超的制瓷技艺,更击溃了“成化无大器”的不实说法。

如果您喜欢此篇文章,记得发到给好朋友哦!分享智慧,分享正能量!
资深古玩经纪人,古董鉴定交易,诚信经营,承接微信广告:15920360523  微信:1731659038

关注《华夏第一收藏》微信公众号BCB10086



一个连90后都爱看的古玩收藏大号。每天15分钟,让你秒懂古董古玩收藏!有料,有趣,有品!



    关注 华夏第一收藏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