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窗,纵使极简,也可包罗万象

 

良窗淡月,疏影尚风流...





良窗淡月
疏影尚风流
……


古人知美,衣食住行莫不见诸于美。

其造窗,更是三分匠意,七分文心



以窗借景,尺寸间尽收大观。

在中国的意境中,窗户除了透进阳光和空气,更重要的是如同画框一般,风景永远如画在眼前,并且随着四季轮回,春花雪月不断地变化着。



窗,古时称为“牖”。虽只是一方小天地,但在我国传统建筑文化上却从来不容小视

说窗户是建筑的眼睛,似乎也并未不妥。



凭栏而伫,倚窗而立,大抵是文人们最热衷的姿态之一。大概太多流传千古的诗词歌赋,都是源于那临窗一站后的灵光乍现。



▲倚窗闲嗅梅花,霜风入袖寒初透——何梦桂《水龙吟》

房屋的梁柱和墙体负责了整个建筑的使用,门窗则是使用环节中最不容忽视的一环。



从最初仅满足采光通风到后来的精美,窗已经变成了一个充满智慧与美感的功能性装饰。



一个“窗”字的上“穴”下“囱”,似乎是在还原窗户的演变史

双坡屋面取代了原始穴居建筑时,出现了在侧面开孔的“牖”,“牖”的出现可以算是古代采光和通风技术的一个智慧的突破



“囱”在历经漫长的岁月中逐渐细化,演变成天窗和烟囱等形式。而牖也发展成为檐下的通风窗



棂, 窗户或栏杆上雕有花纹的格。棂,楯间子也。



在没有玻璃的年代,当窗洞越来越大时,只好用木棒横撑在窗洞里作为糊纸或纱的支撑物,这便是窗棂的雏形。



窗棂,可以称作窗户中最能极具灵气的地方,就是那方寸之间,愣是被古代匠人把玩出大千世界来。

传统的窗,多为木质结构,于是木棂造型和木雕则成为打造窗之风情的重要手段。



正是这微不足道的木棒,在日后的岁月里演变出各种各样的花样来。这些兼具采光、通风、装饰美化作用的窗棂,为缓慢而绵长的岁月增添了不少乐趣。

窗棂最妙的地方就是那种虚虚实实地将自然的光影与人造的空间相融合的能力,这倒颇符合中国传统的审美观与天人合一的自然观。



对于崇尚“极简便可包罗万象”的中国传统审美来说,窗棂用简单的几根木条勾勒出大千世界的零零种种。

随着每一次光线的斗转星移,眼前的画面都呈现出不同的色泽。



国人含蓄,故极少直接表达情谊,这也影响了人们对于良辰美景的处理态度。花前月下固然美,但若直接开个窗洞接纳景色,又显得粗俗无趣了点。



于是便由窗棂构成一个雅致的画框,外界的一切似被取进了室内,打破了原有的封闭与沉闷;

而窗的出现也为一成不变的墙体增加了若隐若现的呼吸感。



而现代,坚固的玻璃的应用使得窗棂的格局变大,不再担心纸或者织物被风吹破,所以现代的窗户越来越多了一种光明磊落





敞亮的玻璃恰好与高速运转的节奏搭配得刚刚好。



一束阳光下来,不偏不倚刚好落在窗上,而那枝枝蔓蔓的线条恰如其分地勾勒出这样或那般的彩色的画面,淡淡的,转瞬即逝。



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自己的窗里,记载流年的曲折轮回,演绎生命的悲喜故事。



在窗内,我们与清醒的自己泰然相处,与庸俗的喧嚣退避三舍——窗内是宁静的剪影,窗外是流动的繁华。



有人抗拒繁杂的尘世,有人排斥横流的物欲,有人厌世弃俗,将心灵的窗扉紧紧关闭,幻想忧伤的藩篱,会在沧桑的风化下无处遁形









殊不知,你所看到的窗景就是心境的呈现。



你抑郁,它便暗淡;你焦躁,它便繁俗;你落拓,它便不羁;你优雅,它便美好。



窗纳千顷之汪洋,收四时之烂漫,自成诗

虽由人作,宛如天开。意,不浅露,境,不穷达。
-END-


    关注 良库工舍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