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探讨:有技术,一切皆有可能

 

ddd...



「我觉得,在密集的工作中,如果只是留下一堆照片,这不叫积累。只有把这些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有所梳理及分析,使之成为自己的知识,这才是真正有用的学习。」

文/肖益成  资料提供/克洛伊摄影



肖益成

三亚克洛伊首席摄影师

谈论基础问题之前,我们应该明确的是:婚纱摄影的商业性质是第一位的,归根结底要为客户及市场所服务。因此拍摄的首要目的是保证优异的产品,而非创作本身。

基于此,作为影楼工作人员的摄影师,其基本现状如下:

1.把拍摄当成当一份工作,具备工作热情,但缺乏艺术追求。

2.大部分基层摄影师对摄影的掌握,只停留在:设备的基本操作,公司的基本流程,比如动作、场景、服装搭配等,能够按部就班去完成。但往往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能拍出差不多的照片,但未必了解曝光、光圈和景深等最基本的概念。

3.基层从业摄影师极少科班出身,这是最大的短板。因此基础理论知识很薄,发展受限。小部分人会跳出来,在摄影上深入探索,这样的人自然会成为榜样。

针对个人而言

不是艺术追求,当成工作,从个人发展来说,这种想法没有问题。那么我们需要的就是加强自身的职业技能。

这当然包括但不限于:设备的基本使用,摄影的基本理论及审美等。老生常谈的问题仍然会被很多人所忽略。

事实上,任何一个出色的摄影师技术都是非常牢固的,任何摄影的艺术创意和灵感都要靠技术内容来支撑并实现,否则就是空谈。更何况,不了解技术的可能,你就不会知道它到底能带来什么样的效果,可以去实现哪些创意。

比如想要拍摄出“星芒”效果,你得知道光线的“衍射”原理(光线通过极小的孔洞时,不再沿直线传播,而是以孔洞为中心,形成环形波。假如光圈叶片是偶数,星芒的角数量则为光圈叶片数;如果光圈是奇数,星芒数量则为光圈数的两倍。即:镜头光圈叶片是7,小光圈拍摄拍的星芒则是14角)。利用此原理,在拍摄有光点的画面,如太阳、路灯、树叶里的碎光点、水面波光时,使用镜头的最小光圈可以拍摄出星芒的梦幻效果。

下图分别为在不借助任何辅助滤镜的情况下,光点在大光圈下的焦外虚化(弥散圈)效果,及小光圈下衍射形成的星芒效果。

大光圈
小光圈(f/25)
小光圈(f/32)
这里我也想给大家推荐一本书:徐国兴的《摄影技术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在了解“摄影”的基础上,需要更加实在的学习,才能不断夯实自己的基础,迈向更高的台阶。虽然现在普遍使用数码,但学习的方向是摄影,还是要从摄影本身的基本原理去入手,而不要仅仅局限于数码。

● 以外景旅拍为例,对摄影师的基本要求包括:

a 热爱旅行,具备相应的地理知识

b 注重人和环境的存在关系

这是外拍的核心思维,如果没有想法,那么无论拍海景、树林、沙漠都是一种模式,拍摄也就丧失了意义。我们要注重环境、文化因素,强调人物的包装,以及在相应环境中所能够产生的关联。

c 充分掌控自然光,实现全天候拍摄

户外环境是多变的,我们的样片会提供一种最佳的参考,而流程则尽可能保证在最好的时间拍摄最恰当的场景。但一切都是有变数的,对摄影师来说,要能够将不利变为有利。无论什么样的天气、光线条件都能够掌握、应对和处理,甚至拍出更加与众不同的特色。

针对公司而言

● 需要领头羊

一个好的团队必须具备技术扎实、思想活跃的领头羊,这样可以最有效地调动起整个团队的积极性和向心力。从而做到:战略上有目标,战术上有参考。反之,如果一个团队中所有摄影师都非常平均,这样的团队很难带,更难以获得良性发展。

从我们自身来讲,在招聘摄影师时,会视不同情况来处理,重点倾向于两类人。一是与我们的风格相近,价值取向相一致的摄影师;二是基础非常牢固,有价值,或者作品新颖,可以为我们的固有风格做有益补充的摄影师。





核心风格为清新自然大气,要点在于:人景合一,服装搭配妆面造型密切配合环境,强调在什么样的环境中产生什么样的故事情节。

● 需要氛围

内部培训很重要的一点在于带动氛围,带动热情。一句话,要让摄影师有追求。这一点很大程度上也要依赖于前面提到的“领头羊”。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影楼里一个有威望的摄影师,如果他开始玩手串,那很快下面的摄影师就都跟着玩起来。这就是氛围,就是影响。

因此团队里的核心人物一定要自己对摄影有热情,有追求,要经常谈论相关的东西,这种影响是非常有意义且极其正面的。以我个人为例,除了日常工作,我也喜欢玩胶片,特别是街拍、人文纪实方面。因为一直做旅拍到处跑,这个爱好始终坚持,也会把很多相关的照片、杂志拿出来跟大家分享。不少摄影师也从对胶片毫无了解到开始深入其中,甚至比我热情还要高。这就是氛围的力量。

并不是说内部培训就是要“抠流程”、“讲技术”,这种自发的热情才是促使摄影师自我提高并最终能够一路向前的根本动力。

另一方面,内部的分工架构也会对摄影师的技术追求产生一定的影响。比如一些影楼会让摄影师参与销售,对此我不太认同。以一部分销售价值替代了技术价值,从氛围上削弱了摄影师的自我认同感。衡量之下,一定是弊大于利。摄影师要配合流程,但于自身就是要做好技术。

样片的落地实践,是最好的日常化基础培训

我们的样片频率很高,一般一个季度会有一些较大的改变。拍摄完成之后,马上就组织培训,为期半个月到一个月,从骨干到全体技术人员全部落实到位。

● 关于样片的入手分析

1.首先是技术层面

这部分是相对硬性的规定,比如针对于某个场景的最佳时间、最佳角度、周边可能拓展的位置等,基本是取决于地理性因素的客观存在。

除此之外,服装搭配、机位角度等则作为弹性化的参考。这样也就增加了拍摄的自由度,为摄影师操作样片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2.然后是思维层面

这就是我们前面提及的“人与环境的存在关系”以及当季的整体基调。比如三亚,要突出热带海洋、度假风格,所以海面、礁石、沙滩这些是重点,其他场景则应弱化。比如青海湖,要知道有哪些盐湖文化、特点,比如这次样片拍摄整体偏杂志风,而非民族风,所以强调氛围上的苍凉、辽阔、冷艳,而非温暖甜蜜。







△ 
本季最新样片(摄于青海)
3.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这并非头疼医头脚疼医脚,没有概念的时候,很多东西讲也是白讲。比如广角、长焦、中焦的特点和使用,结合实际拍摄做对比分析就比较有的放矢。

比如我在拍摄时,会很努力地排除干扰,使人物和景物更加贴合。但是摄影师在实践中,往往注意不到这个问题,导致画面不够简约,弱化了视觉效果,那么就要针对这个问题给予解决。

再比如针对某一场景,摄影师对样片给出的最佳位置、角度拍腻了,想要变化,但效果未可知。如果求新的效果不够好,就要针对他的变化找出问题所在,给予提示。

建议:培养学习意识, 从自身的“大数据”入手

很多摄影师会问:有瓶颈,如何进步?如何做一个摄影师而不是工具?这确实是令人困扰的问题。尤其在旺季的拍摄量很大,工作密集,不少摄影师会产生倦怠感,不知道怎样平衡工作和个人追求。

对此,我曾在一次分享会上作出分析。如果说你在这里工作三年,而且始终处于高密度拍摄状态,那么你完全可以从中获得属于自己的一份“大数据”。因为你的客户来自于全国各地,你在拍摄中会遇到各种问题,不要轻易放过这些资料,有思路地收集、分析,会令你真正获益。重点在于:

A 客户的地区特点和喜好、职业特征等

比如四川地区的客户最喜欢、也最会拍照,会提出自己的要求,互动性好;江浙地区的客户则较难打开内心,比较矜持,不太放得开,需要更有技巧的引导。

B 客户满意度分析

这一次服务有哪些问题,客户为什么不满意,比如客户觉得显胖、显矮、显得脸大,要找到解决的方式(镜头上、角度上、造型上等)。或者,性格内向的客户及挑剔的客户应该怎么去服务,语言上、沟通方式上可以有什么解决办法等。

C 对自己作品分析

这次拍摄是不是全部都在重复之前的模式?有没有突破和亮点?难题有哪些,最后是怎么解决的?

我觉得,在密集的工作中,如果只是留下一堆照片,这不叫积累。只有把这些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有所梳理及分析,使之成为自己的知识,这才是真正有用的学习。[end]

参考阅读:
无招胜有招:客户喜欢的才是好样片
探讨: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基础培训?
审美才是第一道门槛


    关注 人像摄影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