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记录:达坂城区草根发明家闾传道的筑梦之路】

 

在达坂城区有这样一位农民发明家,近十年来自行研制开发出多项科技成果,获得多项实用新型专利证书。还成立了集研发...





在达坂城区有这样一位农民发明家,近十年来自行研制开发出多项科技成果,获得多项实用新型专利证书。还成立了集研发、设计、生产为一体的加工厂,他在自己的科技王国中幸福并快乐着,这个传奇人物就是达坂城区草根发明家闾传道。眼下春耕生产火热进行之际,闾传道的发明成果广受当地村民的热捧,也为当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带来丰收的希望,今天的《城市记录》,请跟随记者汪亮一起走近草根发明家闾传道。



【压混:生产车间…】正值春耕春播季节,走进位于达坂城区柴窝堡片区的乌鲁木齐市宏丰复混肥粘合添加剂厂,一台台化肥烘干机、冷却机、除尘器正在轰轰作响,一袋袋刚生产出来的“高浓度圆颗硫酸钾”在院子里排列整齐。在院子的另一角, 69岁的闾传道身着淡蓝色长袖衫,正弯腰查看各台机器的运行状况,老人高兴的说,他研发的高浓度圆颗硫酸钾已经被推广到全疆各地:"自治区农资公司要我给他生产这个肥料,下面各个县送下去用去,反映也挺好的,肥料大概用了200亩地,效果相当好。"

走进他的实验室,你看不到像学校、科研院所里那样窗明几净、设备齐全的景象,而满眼都是废旧的电机元件、各种肥料试验品,显得有些杂乱无章。由于潜心研究,他便和乡亲们打交道少了,村里人对他的做法很不理解,原本该享受晚年,为何这般忙活:"人也睡不成觉,要赶快想办法,把机械设备改革,能批量生产。这个东西国际上也没有,国内也没有,我们能把它造出来,这辈子为国家也做了一份贡献了,自己有多少技术、有多少贡献,就拿出来,为社会做点贡献吧。"

69岁的闾传道出生在江苏省海安县,1967年响应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号召扎根新疆,这一呆就是大半辈子,在经历十多年务农生活以后,1982年随着中央一号文件正式出台,三农工作成为热点焦点问题,如何提高三农工作水平?让村民过上好日子,成了闾传道最关注的话题。带着这一问题,1996年他与达坂城镇政府合办企业,成立了乌鲁木齐市宏丰复混肥粘合添加剂厂,从事研究复合肥添加剂与粘合剂及化肥的生产设备改革创先的研究:“改革开放了么,当时达坂城支持我的,只有人能干,失败就少一点,农民辛苦啊,干啥都辛苦,不管施肥呀干啥,当时没有机械化,所以一心想自己家人也为这个社会,为农民老百姓作出一些事情。”

2010年1月的一天,闾传道和往常一样加工肥料,当他看到落满一地的钾肥粉末被风吹落很是可惜,便寻思:为什么肥料不能做成颗粒状呢?在他接触的众多化肥中,不少肥料都是颗粒状的,唯独钾肥是粉末状的,这种粉末撒到田间,不仅不适合达坂城的自然气候,还会因受料不均影响农作物生产质量,于是改造钾肥形态”的想法开始在闾传道心中萌芽:“我们达坂城地区历史以来就是风大,特别是开春,春耕的时候风相当大,钾肥就没有办法施肥到地里去,我们就想,把钾肥做成颗粒,都能撒到地里去,适合机械化,在市场上流通,风大的地方也能播种,不影响播种季节,一旦风停了以后,我们再播种,这个地就种不成了。”

化肥烘干机、冷却机、除尘器…这些专利破解了国内传统粉末状钾肥易结块、播撒不均匀的缺点,粉状转变为圆形颗粒状,使得钾肥也能作为底肥,延长肥效:“以前我们把钾肥做成颗粒只能做成低浓度的,做不了高浓度的,肥料按浓度说话,比如说这亩地用20公斤肥料,如果搞高养分的肥料,只要十公斤就可以解决问题了。|”

实验初期,闾传道反复调试着钾肥中黏合剂的含量,从20%的浓度调整到50%,失败了便从头再来。功夫不负有心人,2010年7月15号,闾传道终于在矿植物微量元素中提取出食品级黏合剂,成功研制出圆颗粒硫酸钾肥料。这种新型钾肥的诞生,不仅具有抗风作用,还避免了肥料的浪费。让困扰达坂城区4000多户村民的粉末状钾肥浪费严重的问题得到了彻底解决,看着眼前的百亩良田,达坂城区东沟乡东湖村主任马新高兴地说:“我们这个地里面推广使用了,还效果相当好的,因地制宜的,土质配方,我们这个土质里边缺的成分了,它都是适合的,使用以后呢,价格还是不是太高,省成本,还增收,少投资,多收益这种,这是一个不错的项目,提高效益,为我们增收。起到了很大的保障。”



高浓度圆颗硫酸钾的研制成功,不仅为达坂城区的4000多户种植户带来了丰收的希望,还增加了种植户们的信心,达坂城区农牧局副局长马小兰分说:“豆他以前最高最高达到两吨,用了这种肥料后,种的特别好,能达到三吨了,还有大豆前期也就达到七八百公斤,通过它能达到一吨,还有大葱种的特别好的情况下产量也能增加到一吨到两吨,在农业方面作用非常大。”

尽管闾传道已经研究出圆颗粒硫酸钾肥料,但在生产中却遇到了新的问题。在闾老简易的厂房内,记者看到了他的“宝贝”中华人民共和国知识产权局颁发的三份《实用新型专利》证书。他说,由于圆颗粒肥料浓度较高,传统的烘干机无法将肥料烘干,烘干不了就成不了型,更不能打包装运。他摸着这些软软的肥料,蹲在墙角犯起了愁,苦思良久后,闾传道查阅了关于烘干机的各种资料。并2012年,研制成功了第一项实用新型专利——平板肥料种子静态式定型烘干机。

这种烘干机烘干全程只需30分钟,比传统烘干机速度提高了1~2倍:“当时做这个困难太多了,要进行烘干,现有的烘干设备是五十年代六十年代,从外国引进来老式的那种,一掉一摔肥料就烂掉了,自然晒时间太长了,就想了个办法,发明烘干设备,名字叫平板静态定型烘干机。”

“只有不断尝试,才能减少失败“,老闾的发明之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刚刚破解了烘干的问题,接踵而至的新问题又出现了,他发现,肥料从烘干机里取出来时温度高达100℃,而现在农业上采用的还是老式圆桶式冷却机,半个小时才能达到冷却效果。为节省时间,老闾的第二项实用新型专利――气流微动多功能冷却机也研制成功:“烘干好了,效果好了,冷却怎么办?烘干好了产品是有温度的,里面含有五十、六十、八十度温度,不能包装,包装袋都是塑料的,不能温度高,我们又研究冷却设备,发明了冷却机,这个机子还可以当烘干机,一个机子搞了三用。”

闾传道在改造和发明过程中,不断学习和引进先进技术,提高科技含量,肥料历经烘干和冷却等过程后,他又发现会残留不少肥料粉尘。闾传道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如果生产80吨肥料,经过烘干、冷却后可产生60吨成品、20吨的粉尘,按一吨3000元计算,20吨粉尘就会损失6万元。如此巨大的浪费让闾老很是心疼,于是他又发明了第三项实用新型专利——多级旋风水滤环保除尘器:“我们想办法,灰尘不叫它跑,筛回来,我们又发明了一个除尘器,装上以后,一公斤料也跑不掉了,全部筛回来了,损耗是千分之二。”



在他看来,农民的生活要得到彻底的改变,只在原来的小圈子上打转转是不行的,要实现更高水平奔小康目标,就必须要创新,而他的四项发明也为当地村民敲开了致富的大门,达坂城区八家户村大豆种植户王贵玲说:“能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效果挺好的,效益也增收了,比往年种的老三样确实翻了几倍,一亩地能卖4000多块钱。”

化肥烘干机、冷却机、除尘器、高浓度圆颗硫酸钾,闾老的坚持不懈让不仅为当地农民带来增收的福音,还填补了国内市场的空白。在达坂城区农牧局副局长马小兰看来,闾传道比别人更早地利用自己的一技之长创业,又比别人更早地利用专利这道“绿卡”转化成劳动成果,这也许就是他的成功之道。他说:“对农业来说它增收,产量增加了,增收吧,通过它的配比啊,更适合植物的生长,要有更多的这样人出来,对农业的发展有非常积极作用,通过他的发明促进我们农业的增长增效,今后肥料的使用,我们加大力度吧。”

【压:超越梦想….】学无止境,在科研领域里更是如此,如今虽已年近古稀,但闾传道筑梦的决心没有改变,因为他相信成功是留给有准备的人,要发挥自己的最大价值,造福更多的人:“2016年,再报两个专利,不留在肚子里面,在申报,让他搞成成果转化,给社会给国家作出贡献吧,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将来经济效益也好么,小康水平就能提高了。”

本台记者   汪亮

乌鲁木齐人民广播电台红山微电台

微信ID:fm1007news

长按二维码关注微互动



    关注 红山微电台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