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水之际,谈谈陵川的水和人

 

陵川做为一个以生态旅游而发展的城市,水是生态的灵魂,不仅关系到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同时也关系到生态旅游竞争优势和整体形象的提升。如何变“缺水”为“富水”,化“水困”为“水利”,将再一次考验着政府的智慧和能力。...






点击「焦点陵川」可快速关注

—— 全新视角了解陵川 ——



近日来,陵川电视台已播出公告:因去冬以来天气持续干旱无有效降水,主要水源地磨河泉水来水量衰减严重,供需矛盾突出,我县将在努力保证城乡居民基本生活用水的前提下,对供水适度调节……

磨河断流,我们已经感到了缺水带来的种种不便,原来的全天候供水现在已经变成了时段性供水,县城内有些地方因地势偏高一点,出现了几天无水可用的现象,无法做饭,无法洗衣,甚至于无法入厕。其焦虑心情在陵川贴吧里比比皆是。

陵川是一个骑在大山上的县城,根据有关数据陵川全县水资源总量在2.15亿m³,人均水资源量855m³,亩均水资源量为418m³,虽然属于山西水资源相对富裕区,但由于降水时空分布不均,东部人少水多,西部人多水少,加之特殊的地理和地质环境存不住水,缺乏水利设施留不住水。为了解决畜吃水问题,村民们祖祖辈辈只有靠储积雨雪来解决生活用水,或者就要到几里挑水甚至几十里外的地方去拉水。有的地方姑娘只有在出嫁那天才能到县城洗一次澡。

为了解决饮水难,用水难的问题,一代代陵川人付出了的不懈努力和血泪。2006年,全国上映的故事片《红山雨》就是以我县农村饮水解困工程中以身殉职的水利工作者张国旗为原型而所拍摄的电影。



电影《红山雨》海报
张国旗,1968年出生,附城镇附城村。他目睹乡亲生活缺水的艰辛,希望自己考上能学会找水的大学,学成归来为乡亲们找水。1985年,以全县第三名的成绩考入了中国地质大学水文系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专业。

在校4年,他是学校的尖子生。大学毕业被分配到山西省水利勘探设计院点名要他,晋城市水利局也向他投出了橄榄枝,可国旗都没去。“我要回陵川,给乡亲们找水去!”。在大家的惊诧中他弃高就低走进了县水务局的大门。

在陵川这块严重干旱缺水的山区土地上,他一个人,奔劳了12年,运用专业知识,让太行山陵川县18个乡的村民们结束了祖祖辈辈“吃水难”的厄运,让人们喝上了干净、放心的甘甜水。2001年5月15日,张国旗在西石门村检测新砌成的77米水井,进行提引水的技术测设作业时,因井壁坍塌,为保护一起下井的两名村干部,被巨石砸中头部以身殉职,年仅33岁。

2006年,电影《红山雨》在全国上映,感动了所有人。2007年5月1日,张国旗雕像树立在了中国地质大学工程楼后,他的精神也永远留在了地质大学。


地质大学张国旗雕像
张国旗去世后,陵川县先后投入3亿多元搭建了以磨河、台北、浙水、塔水河四大水源为核心的全县集中供水建设。实现了磨河、台北、浙水三大水源相互对接,辐射了全县12个乡镇22万口人。基本解决了全县人畜饮水问题,当地群众都喝上了安全、方便的自来水。

如今,缺水已不仅是陵川的头条,更是世界和中国的头条,受强厄尔尼诺现象,越南、泰国、缅甸等多国干旱持续严重,印度3.3亿人缺水。据2014年官网报道,中国60%的地下水及一多半淡水湖遭污染。陵川做为一个以生态旅游而发展的城市,水是生态的灵魂,不仅关系到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同时也关系到生态旅游竞争优势和整体形象的提升。如何变“缺水”为“富水”,“水困”为“水利”,将再一次考验着政府的智慧和能力,需要政府以超常的思维从“防治、改善、节约”等方面拿出具体举措,将陵川打造成为一个正真的中原地区最具影响力的旅游胜地。


本文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焦点陵川


    关注 焦点陵川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