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博周报】第4期:阜新青铜时代——依山傍水 土邑石城

 

阜新的青铜时代是以夏家店下、上层文化为代表。夏家店下、上层文化,时间框架与中原地区的夏、商、周、春秋战国相对...








阜新的青铜时代是以夏家店下、上层文化为代表。夏家店下、上层文化,时间框架与中原地区的夏、商、周、春秋战国相对应。与此不同的是,阜新此时的城邑与史料记载大相径庭,史料所述的土筑“墙圈”并不多见,而考古发现更多的是山地石城。而且,城址多座落于山丘台地、靠近水源、分布广泛。依据《中国文物地图集》记载,阜新有青铜时代文化遗存191处,其中城址占三分之一左右,大部分是石筑而成,同时有部分土筑城邑的保存。

夏朝创立之前,尧舜时期东北曾设立幽州和营州,是管理东方和北方官职。舜将华夏划分为十二州,阜新地区分属幽州和营州所辖。可以推断,这时阜新正是牲畜遍野、城郭林立之际,而且即有山地石城,也有土筑“墙圈”。日转星移、岁月更迭,土筑的城邑随着岁月的浮尘踪迹难寻,而山地石城却以它坚硬的质地得以有效的保存,成为区域文化靓丽的风景。

让我们跨越空间阻隔、时间流失,去领略几千年前的城邑林立。

四家南城址位于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化石戈乡四家屯南300米。此城平面呈圆角方形,边长100米,周边有土筑围墙,现残存高度1米、宽2.5米。城内有大量的陶器、石器残件散落,陶器的纹饰有绳纹、弦纹、划纹、附加堆纹。器形有鬲、罐、盆、壶等等。

此城依据遗物、遗迹分析,属夏家店下层文化土筑城址,就目前考古调查看,阜新地区青铜时代土筑城址并不多见,可能是不易保存所致。

北沟西城址位于阜蒙县紫都台乡北沟屯800米。城为土石混筑,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112米、东西宽85米,在南墙偏东处有门址,宽8——9米。城内发现大量夏家店下层文化的灰褐绳纹加弦纹陶片,鼎足、鬲足、口沿等。

依据遗物、遗迹综合分析,该城址从青铜时代的早期至晚期都在延用,而且是土、石混筑,具有一定的独特风格。

胡家城址位于阜新蒙古族自治县七家子乡胡家窝堡村东北200米。城址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100米、东西宽60米。周边有石筑围墙,城内出土遗物有打制石斧、磨制石斧、夹砂灰陶、红褐陶残片。纹饰有绳纹、弦纹。器物有鬲、鼎、罐、钵、壶等等。

依据器物分析,这一城址属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存。

水泉城址位于阜新蒙古族自治县七家子乡水泉村东200米。城址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107米、南北宽80米。周边有石筑围墙,东、西、北城墙尚存,残存高度0.5——1米、宽2——3米。采集文物标本有石斧、灰褐陶残片。陶器纹饰有绳纹、弦纹、划纹和附加堆纹,器形有鬲、甗、罐、瓮、甑、鼎和壶。

依据遗物分析,这一城址当属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存。

各立格城址位于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大板镇各立格村西400米。此城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500米、东西宽400米。周边有石筑围墙,存高0.3—1米、宽2.5米。采集遗物有夹砂灰褐、泥质黑褐陶片。纹饰有绳纹、弦纹。器形有鬲、鼎、罐、钵等。

依据遗物分析,该城址为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存。

八里城址位于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大五家子镇八里沟屯1公里。此城呈长方形,东西长70米、南北宽40米。周边有石筑围墙,存高0.5—1米,宽2米。采集遗物有夹砂灰褐陶片,纹饰有绳纹、弦纹和附加堆纹,器形有鬲、鼎、盆、罐和壶等。

依据城址出土遗物分析,该城址为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存。

平顶山石城位于阜新蒙古族自治县紫都台乡平顶山屯西北1公里山坡台地上。此城曾于1988年、1989年由吉林大学考古系先后发掘二次,总发掘面积为500平方米。城址平面呈不规则长方形,南北长约430米、东西宽度150—80米之间。城垣的内外墙面是用自然石块交错垒筑而成,墙内填充土石,墙宽3.2米。城内房址为圆形建筑、门向东南、门道呈斜坡状。共发现墓葬12座,葬式分仰身直肢和侧身直肢两种,均为单人葬。遗物有陶器、石器、骨器和铜器。

经发掘证明,该城址处夏家店下层较早阶段。是一座典型方国时代城址。

西灰同城址


西灰同城址位于阜新蒙古族自治县王府镇西灰同村,城址坐落在细河之北山坡台地上。2006年,辽宁省考古研究及阜新市文物部门进行大规模正式发掘。此城呈长方形,南北长135米、东西宽100米。城依山而建,城墙为土石混筑。南城墙设有城门,城内建筑布局十分清晰。城内发现房址36座,东西向排列,房址皆为圆形,外围筑有圆形护台。门朝南向,室内活动面坚硬平整,房址中间部位设有灶。器物有陶器、石器、骨器、铜器四类。陶器以夹砂红褐陶为主,灰陶、黑陶少见。陶器纹饰以绳纹为主,器物类型有罐、鬲、鼎、盆、尊、瓮等等。石器有镰、锄、刀、锛、斧。骨器有卜骨、骨锥、骨针等。铜器有环首铜刀、四棱锥等。铜器发现稀少,但十分精致,以往城址中少见。
三足鬲(阜新市博物馆馆藏)


此城址历经一年的大规模发掘,并依据发掘资料表明,这是阜新地区乃至东北地区同年代较典型的城址,也是方国时代的大型城池。

由于时间久远,石城显而易见,而土筑“墙围”城邑极易损毁。尤其是东部内沙地更难保存。具《彰武文物志》记载,彰武地区有青铜时代遗存50余处,有遗址、城址、墓地、长城。而大多城邑为土筑,最为著名的是勿欢池遗址和平安堡遗址。

平安堡遗址位于彰武县兴隆山乡赵家村平安堡屯西0.5公里的沙土岗位上,当地俗称“西岗子”。属大兴安岭——太行山隆起带与松辽平原沉降的交接地区。现存范围南北长350米,东西宽250米,面积约8万余平方米。

1983年辽宁省博物馆对其进行了试掘,初步了解了遗址的文化内涵。1988年秋,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吉林大学考古系组成联合考古队,对遗址进行了大规模发掘,此次共开探方50个,总发掘面积为一千多平方米。清理出大量的灰坑及相当数量的房址和墓葬,出土了一大批陶、石、骨、蚌、铜等生活用具和生产工具。

从揭露出来的遗留部分看,有房址,房址为圆形地面建筑,直径3-5米,居住面周缘有沟,可能与墙基有关。

遗址中有灰坑,坑口形状有圆形、椭圆形、长方形和不规则形,坑内堆积灰土,掺杂烧土块和兽骨。

发现墓葬18座,成人墓12座,儿童和婴儿墓6座。

平安堡遗址位于阜新东部的柳河流域,这一地区紧临内蒙的科尔沁草原,属风沙地貌。遗址破损十分严重,类似的遗址在阜新东部地区分布十分广泛,依据现有调查,发掘资料分析,这些遗址当中,绝大部分为土筑城邑。只是多年的水土流失,使土筑墙体荡然无存。

从平安堡遗址出土的器物群及墓制和葬俗等总体文化特征看,该遗址属青铜时代。

阜新地区的青铜时代的文化内涵是十分丰富,青铜时代跨越几千年的时间,从公元前21世纪开始,到公元前5世纪结束。如此之长的时间跨越,因地域的、种族之间的差异,各地区历史进程、文化发展也各不相同。可是,通过对这段历史的发掘、研究,似乎使我们看到了那段消失已久的历史,进入一个方国林立的时代。
(文字内容节选自胡健、秦星、朱蕾编著的《阜新史话》第一章)
[版权说明]
凡未标注版权,其内容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您及时联系我们
扫描二维码,关注阜新市博物馆


    关注 阜新市博物馆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