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她仅以一事安身 露西·里

 

2016年12月,一只不到四十年历史、看似平淡无奇的白地嵌蓝纹瓷碗,在纽约菲利普拍卖行拍出了212500美元。...



2016年12月,一只不到四十年历史、看似平淡无奇的白地嵌蓝纹瓷碗,在纽约菲利普拍卖行拍出了212500美元(含佣金,相当于140多万元人民币)的高价,它的制作者名叫露西·里,这是她的作品在两年内第四次刷新最高成交金额。今年9月,她另一件制于20世纪80年代的黄地铜流釉碗,在英国苏富比仍以100000英镑(含佣金,约88万元人民币)的价格成交,可见收藏市场对其持续的追逐与喜爱。即使早在这些陶瓷器皿诞生的年代,它们的定价也绝对算不上亲民,但这都挡不住人们对拥有一件露西·里的陶瓷的渴望。



几十年来,她的陶瓷也一直为各国的艺术家和设计师所推崇,甚至成为其灵感源泉。三宅一生曾将露西的陶瓷纽扣用于自己设计的服装,并直言“从她的作品中,我看到了‘创造’的意义”。当代陶瓷艺术家、作家埃德蒙·德瓦尔则说,“露西·里的器皿表现出一种强烈的简洁感,削减形式、外观、功能,直抵本质”。

1989年她的作品首次在日本展出时,建筑师安藤忠雄为她设计了令人惊叹的“水上展厅”。2015年,日本举办其逝世二十周年纪念展览时,邀请了女演员、同时也是露西粉丝的苍井优为参观者导览:“露西·里的作品虽然都经过精密计算制作,但传递出的更多是手工制品的温暖触感,而不是冷冰冰的禁欲感。”

“简洁”“微妙”“精致”是人们常用于形容露西·里陶瓷器皿的词汇。有人说她创作的基础是现代建筑理念,也有人说她的陶瓷一定从东方汲取了灵感。她的器皿糅合了各种对立特质——坚固而脆弱,朴素而绚丽,明亮却又阴郁;而最令人称奇的,是那些看似漫不经心、实则基于长年累月创作经验和精密计算产生的“失手”。

她的作品全部手工制作,使用的都是金属刮片等最简单的工具,在烧成效果远不如燃气窑炉丰富、存在诸多限制的电窑中烧制,只以拉坯塑形,分寸的把握全凭经验与直觉。从20世纪20年代至1990年因病不得不终止创作为止,在六十多年的时间中,她算不上高产,但除了因战争而耽搁的几年,她从未停止制作陶瓷,并数次调整自己的创作风格。她也接受过大品牌的邀请,曾尝试与韦奇伍德合作推出碧玉炻器茶具,但韦奇伍德并不认可她的样品,最终双方分道扬镳。



不同于多数陶艺家迁居城市远郊或某个“世外桃源”,她的工作室就坐落在伦敦市中心海德公园附近的阿尔比恩马厩。她一生中也极少言及自己的作品和创作,只留下一件件作品代为诉说,更令其周围笼罩着一分神秘感。

“ 我喜欢做器皿,但并不喜欢谈论它们。

今天我可以回答你的问题,但这些答案明天可能就是错的了。 

“ 艺术理论对我而言毫无意义,只有美才有。

这就是我全部的哲学。 ”

她出生在奥地利维也纳一个医学之家,却在英国为世界所认识。有人说,她代表了20世纪的陶瓷艺术,但在中国,“露西·里”似乎仍是个相当令人陌生的名字。12月30日,我们邀请策展人顾青、失物招领创始人李若帆和手工陶瓷作者彭程一起,从《陶瓷一生:露西·里》中寻找这位做陶之人的一生。
- 新书介绍 -
《陶瓷一生:露西·里》
露西·里(Lucie Rie,1902—1995)是20世纪的杰出陶艺家。她出身于维也纳的医学之家,20岁时对陶瓷一见钟情;历经两次世界大战烽烟,因犹太人的身份流离失所、亲朋离散,最终以陶瓷立足他乡,赢得世界赞誉,并三获英国女王授勋。在长达六十年的创作生涯中,她数次转变风格,所制陶瓷器皿造型简约,工艺繁复,刚柔并济,融会了现代建筑的风骨与东方陶瓷的神韵。

她的交际圈中有弗洛伊德家族、建筑家恩斯特·普利施克、陶艺大师伯纳德·利奇、物理学家薛定谔等各领域菁英;生前身后,她的作品受到无数收藏家和艺术家的推崇,三宅一生将她的陶瓷纽扣用于自己的时装,安藤忠雄亲自为她的展览设计展厅。

本书是露西·里的友人托尼·伯克斯在其生前经其同意撰写的传记,通过对其生平经历的勾勒和两百余件不同时期代表性作品的展示,为我们呈现这位陶艺家的一生,探寻其作品何以如此出众。

《陶瓷一生:露西·里》的译者彭程亦是手工陶瓷作者,从他的作品中,不难看出露西·里对他的影响。比如这只“特别提气”的高足斗笠碗,原型正出自他最为欣赏的陶艺家露西·里。





在作品中彭程也常常使用几何图形的装饰。这些重复出现、点线交集的纹样,多使用剔釉镶嵌的工艺制作,也可以在露西·里的作品中寻得。





仔细端详彭程的作品,不难发现他在创作中对于露西·里的找寻。


    关注 雨枫书馆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