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来油纸伞,探问故都秋——2016中文系教师技能大赛决赛选手风采

 

首夏犹清和,芳草亦未歇,夏已立,正是生机蓬勃、展现风采的好时节,我们将迎来2016年中文系师范生教学实验月最后一轮的展示赛。...

拿来油纸伞,探问故都秋
2016中文系教师技能大赛决赛选手风采





首夏犹清和,芳草亦未歇,夏已立,正是生机蓬勃、展现风采的好时节,我们将迎来2016年中文系师范生教学实验月最后一轮的展示赛。经过激烈角逐,六名选手从第二轮说课赛中脱颖而出,他们是:顾妍婷、龚佳丽、徐毅鸿、刘璐、蔡伊玮、马双媛。

作为优秀的教师新星,他们每个人都有独特的教学特色和方法,决赛中,他们将两人一组,讲授同一篇目,同台竞技,谁能更胜一筹?先让我们做个小预告,看看他们对所讲篇目有什么独到的见解吧:



1

《故都的秋》

顾妍婷VS龚佳丽
顾妍婷

现代人或多或少都对手机有着过度的依赖,很多学生也是一样,他们的世界被框在方寸之间,而对身边细微的美好视若无睹。但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体验是非常珍贵的,能够让人从心底感到平和、静谧和温暖。看似是人在接触自然、融入自然,但其实与自然独处的过程恰是感受自我、接纳自我的过程。因此,希望通过《故都的秋》的课堂唤起学生对于自然的关注,培养他们发现美的眼光。目前初步打算以表格的形式串联起整个课堂,希望自己能够打磨出一节精彩的课堂,也很期待向大家学习~
龚佳丽

教学的着力点在于让学生读出作者的偏爱,并和他们一起去理解这种偏爱。


《拿来主义》

徐毅鸿VS刘璐
徐毅鸿

见过“拿来”,听过“主义”,却第一次出现“拿来主义”,是为鲁迅先生之独创。“闭关主义”、“送去主义”、“抛给、送来”,对于古今中外的文化,历来有许多错误态度。文化的发展离不开纵向的积累与创新,更少不了横向的沟通与借鉴。将“拿来”作为“主义”,背后隐含着作者特定的时代因素,亦对当今社会有普遍的现实意义。为何“拿来”?怎样“拿来”?且看作者嬉笑怒骂,针砭时弊,犀利幽默,层层演进。谁说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一篇《拿来主义》便可见其可爱之处。走进《拿来主义》,走近多面鲁迅,拿来态度,去除恐惧。
刘璐

鲁迅的杂文无论是艺术性还是思想性都独具魅力。《拿来主义》中形象多样的论证,犀利幽默的语言,尖锐深刻的批判,在课堂上的讲授并不能面面俱到。我所期待的,是构建对鲁迅杂文的特征阅读。从语言品味出发,一起找寻其破纸而出的匕首般的力量。


《雨巷》

蔡伊玮VS马双媛
蔡伊玮

这次比赛我抽到的是戴望舒先生的《雨巷》。这首诗既有着现代诗歌的韵律美,又创设了一个古典的意境,同时在解读上为读者们预留出了极大的空间,具有其典范意味。我希望能够在课堂上通过诵读训练,逐步带领学生们体会诗歌的韵律美;同时通过对比阅读来体会戴望舒先生在创作新诗过程中对中国古代诗词传统的领会和发展。除此之外,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等方式,结合一定的补充材料,学生们可以在课堂上积极、自觉地对这首诗歌进行多角度的解读,并从中体会到诗歌欲语还休、吞吞吐吐之间的艺术张力。这样的一篇课文对我来说当然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唯愿勉力一试。
马双媛

烟雨朦胧,小巷悠长,“我”撑着油纸伞,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戴望舒的《雨巷》,读来总有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这首诗音乐性很强,在上课时,一定要加强诵读,并且诵读要贯穿整个教学环节。通过诵读,学生不仅可以获得一种美的愉悦,还可以更好地理解、领悟这首诗。《雨巷》表达的思想感情比较复杂、含蓄,在教学时,允许并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的理解。


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良师,亦诤友,愿华师学子今夕三尺讲台展风华,他朝杏坛桃李育千秋!




中文系团学联素拓部宣


    关注 华东师大中文系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