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莘县史话】(一)三省交界好地理 五县合璧大版图

 

莘县位于山东省西部,聊城市西南端,南面与河南省范县隔金堤河相望,西南与濮阳县相连,西部与河南省清丰县、南...





莘县位于山东省西部,聊城市西南端,南面与河南省范县隔金堤河相望,西南与濮阳县相连,西部与河南省清丰县、南乐县、河北省大名县接壤,是名副其实的三省交界之地。由国务院勘立的三省交界标志桩就在董杜庄镇毕屯的西北角,三棱形的界桩三面分别刻有山东省、河南省、河北省字样,这里既是山东、河南、河北三省的交接处,也是莘县、南乐、大名三县的交会点,还是董杜庄、福堪、束馆三个镇的分界线。如果从大的行政区来说,山东属于华东区,河南属于中南区,河北属于华北区,这里又是三个大区的衔接处,像这种情况,在全国都是很少见的。这个特殊的三界首界桩,引得不少人前往观看。有的人还特意往界桩上踏一踏,叫作“一脚踏三省。”如果界桩上有只公鸡叫一声,附近三个省的村庄都可以听到,这叫“鸡鸣三省闻”。三个省的邻近村庄从历史上就经常通婚联姻,关系十分密切。河南的一些沟渠向东汇入徒骇河,发源于河南省的马颊河向东北进入河北再进入莘县,发源于河北省的鸿雁渠经莘县流入马颊河,南部的一条金堤河,将莘县与范县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几条省道与高速公路,有效地拉近了莘县与河南,河北两省的距离。这种冀鲁豫三省交界的特殊地理位置,为莘县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

莘县的历史十分悠久,以汉初建县,到1964年最终形成今天莘县的版图,其间经历了长达两千多年的历史变迁过程。

远古时期莘县一带土地平坦,水草丰美,十分适合发展农业和畜牧业,因而吸引了许多先民在此定居,渐渐形成原始部落。人们习称这里为莘地,称所形成的部落为有莘部落。“莘”的意思是草木繁多。现在我们常说“莘莘学子”,也是说学生像树林一样稠密,像草木一样旺盛。到了夏代,有莘部落变成了古有莘国,国都在今天的菏泽一带,莘地在有莘国辖域内,习称“莘野”。春秋时期,诸侯国林立,这里是卫国辖地。战国时期,这里是齐国的西部,与魏国、赵国相邻。秦代试行郡县制,这里属东郡,郡治在今天的濮阳。汉初正式建县,县名阳平。因为县城在古漯水之北,故称“阳”;又因此处地势平坦,故谓之“平”。汉昭帝时期,这里曾是丞相蔡义的侯国。南北朝和隋初,阳平曾改称乐平、清邑,又因境内有古莘亭而设莘亭县。杨广即位后,改称莘县,属魏州,这是莘县县名的最早记载。隋末唐初,这里曾两次置莘州,时间都不长。宋代,莘县属大名府。元代,莘县属东昌路,明清两代,莘县属东昌府。民国时期,莘县先隶属东临道,后直属山东省。

历史上,莘县与朝城县、观城县并存,都是建于汉初的古县。在长达两千余年的时间里,莘县的辖区只是在今日莘县的东北部,北到马桥,南到杜庄,东到大赵庄,西到大索庄,面积并不大。新中国建立时,莘县属刚刚设立的平原省之聊城专区,朝城县的王奉、张鲁、俎店三个区划归莘县,莘县的版图扩大了二分之一。1952年,平原省撤销,莘县复归山东。1953年,朝城、观城二县合并为观朝县。1956年,观朝县撤销,朝城与妹冢两个区划归莘县,其他区划归范县。1958年底,莘县建置撤销,王奉、燕店两区划归冠县,其他六个区划归范县。1961年7月,莘县建置恢复。1964年,范县金堤以北的五个区全部划归莘县,最终形成了今天的莘县版图。当时的莘县共有十三个区,1971年改划为二十一个公社,1984年改划为二十八个乡镇,2001年改划为二十二个乡镇,2009年改划为二十四个乡镇、街道。现在的莘县版图,包括了原莘县、朝城县、观城县的全部和范县、濮县的一部分,可谓五县合璧。整个县境狭长而弯曲,南北最长处68公里,东西最宽处32公里。辖域面积1416平方公里,耕地130万亩,共有115个行政村,总人口104万,不论是人口还是面积,在聊城市都堪称大县。


    关注 莘县宣传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