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分钟太短,爱却太浓

 

倘若只有三分钟的时间你会怎么向孩子表达爱和思念?...





看完视频,我心好疼。

我们假设一下:

倘若只有三分钟的时间
你会怎么向孩子表达爱和思念?

原本以为,妈妈和孩子是最亲密的关系,表达爱也应是那么简单和直接。
会大胆说想念,会用各种亲密动作表达爱,比如拥抱,亲吻,爱抚……

三分种太短,爱却很浓。



当倒计时开始,每个人都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着情感。说好的三分钟,可是真正见面的时间,只有1分45秒。

之前的一分钟,发生了什么?

导演用繁杂的火车站的镜头,拉长了见面的距离,让观众感到“见一面可真不容易啊”,更突显剩下时间的珍贵。

这一分钟里,你是否和我一样,有点着急?有点担心?甚至,还有那么一点点小小的生气?



着急见面的时间不够了;担心孩子途中发生意外;生气孩子中途还去看别的孩子的玩具,“都什么时候了,你干嘛呢?;生气没有提前安排得更合理,比如站在离妈妈更近的车厢位置什么的……

导演让我们体会这样的复杂的心情,也正好呈现了主人公的内心冲突。因为如此直接表达情感,实在太难。



见面后的一个拥抱,2秒之后,妈妈和孩子很快收起了笑容,感觉到彼此用力的克制情感,彼此拉开了距离,等待着对方的回应。

应验了开篇妈妈的自述:“每次见他都忍不住特别严厉,可一分手就后悔了。”

妈妈的爱,堵在了她的身体里,小心翼翼而不敢释放。她似乎有很多话要说,可却不停地问孩子,“你有什么要说的吗?”

妈妈对情感的压抑和隔离,让人感到鼻子酸酸的,这是她的职业需要。



车厢里那么多团圆的身影和声音,她却只能把情感写在小小的日记本上,只有这样的压抑和隔离,才能让她胜任这份工作。

若是你看到这里留下了眼泪,那是因为我们感受到了对爱的克制,对工作敬业的责任,和对内心丰富情感难以言语的激动。

孩子一张嘴,我们全都震惊了,他背出了乘法表:“一一得一,一二得二……”

孩子是妈妈的心头肉,他用他和妈妈都接收到的方式,表达这份浓郁的情感。

他用理智化的防御,诉说着自己对妈妈的想念。

对于孩子而言,他真的在背诵乘法表吗?

不,他在说着他的愿望和情感。



对于孩子而言,真正在乎的不是生活在哪里,进入什么小学。

也不是穿什么衣服,吃什么山珍海味。

最怕的是,见不到妈妈,感受不到妈妈的爱。

和妈妈分开,是孩子不能控制的,全能自恋会帮助孩子接受这个现实,所以,他把妈妈说的话“当真”了。

对孩子而言,能背诵乘法表,就能跟妈妈见面,让妈妈开心,永远不分离。

对于孩子而言,为了得到妈妈的爱和认同,做什么都愿意!

最让人心疼的就是,我们给爱加上了太多的条件,“只要你……,妈妈就爱你了。”

这句话,变成了一生的咒语。

孩子们在这样经历中,总结出“只有满足了一些条件,我才配得到关注和爱。”

很多成年人依然延续着这样的模式:

“当我有钱了,就会有很多人喜欢我了。”

“我只要漂亮一点,就会得到真爱了。”

“如果我考得了证书,就会被人看得起。”

“只有我满足了别人的条件,才配被爱着。”

这到底是乘法表,还是惩罚表?



什么时候开始,妈妈对孩子天然的母爱,是需要通过努力来换取的?

我们和孩子之间,隔着一张乘法表。

我们和爱之间,又隔着什么呢?

在仅有的1分多钟里,只有通过乘法表来讲述。整个视频,很刻意地回避了孩子的感受,乘法表成为了最刺耳的,却又是听不清楚的声音……

妈妈,你听到孩子的心里话了吗?

我想妈妈听到了,她抱着孩子,眼里充满了难过和懊悔。

她努力让自己克制着悲伤,她听不下去了,因为她看到了和自己一样压抑情感的孩子,如同看见了自己。为了不让自己被悲伤淹没,她再次压抑了。

回到工作岗位,她需要理智。

关上门,孩子背完了。

他们眼神的交流,让人哽咽。

“傻孩子”用妈妈最熟悉的,最能接受的方式,聪明地表达着爱和思念。


    关注 睦信致和订阅号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