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习作 中国古代天文释义考辨

 

“天文者,序二十八星宿步五星日月以纪吉凶之象。”...

中国古代“天文”释义考辨
作者:江西师范大学 15级历史学1班 冉博文


摘要:中国古代之“天文”不仅是一门关于观测星象的学问,而且是通天人之际的重要手段。统治者根据星云流转预占吉凶、趋吉避凶,力求知晓“天命”,以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中国古代“天文”对中国古代历史发展具有重大的政治影响、社会影响以及文化影响,与当代“天文学”并不相同。然今人多以当代“天文学”的相关知识解读中国古代之“天文”,难免产生诸多误解。本文根据文献资料的排比考证,力求还原中国古代“天文”之本意。

关键词:中国古代“天文”;释义考辨;研究对象;功能意义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时代的进步,“天文”逐渐被人们所熟知并深入研究。当代的“天文”已经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具有完整体系的学科——天文学,是研究宇宙空间天体、宇宙的结构和发展的学科。内容包括天体的构造、性质和运行规律等。当今历史学者们也纷纷融合当代天文学的相关知识去解读中国古代之“天文”。但中国古代的“天文”与当代天文学的概念、研究的对象范围以及功能完全不同,故历史学者们以当代天文学知识解读中国古代之“天文”,便会有诸多误解。本文将根据中国古代历史文献资料的相关内容对中国古代“天文”的释义进行考辨,纠正今人对中国古代“天文”本意的误读。


一、中国古代“天文”的概念
首先,关于“天”的概念,《说文·一部》中言:“天,颠也,至高无上,从一大。”显然,“天”对于古代先民而言是直观的,抬头即可见。而从中国远古时期开始,人们就追求天、地、人合一的境界。天有日月星辰、风雨雷电;地有山势水文、飞禽走兽;人立于天地之间,栉风沐雨、福祸相吉。故后来便有“天时、地利、人和”之说。地利、人和皆可根据人们日常的生活经验快捷寻找,达到境界,然“天时”之星象排列、星云流转,却始终无法得其大法。故由此,人们便开始有意识地观察“天”之日月星辰的排列及流转。《尚书·尧典》中记载:“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可见,中国古代先民很早就通过对“天”的观测而制定历法。但由于有太多的异常星象无法做出解释,其具有浓厚的神秘色彩与不可知性,于是产生了对“天”的崇拜。

其次,什么是“文”呢?《说文·文部》记载:“文,错画也,象交文”。《考工记》中也曾记载:“青与赤谓之文,错画之一端也。错画者,文之本义。”由此可见,“文”的本意是“交错”之意,而《史记·天官书》中曾有记载,中国古代把“天”之日月星辰分为“四象”,青、赤为“四象”其中“两象”之色彩,与其余两种色彩——白、朱相互交错,也就是代表星象二十八星宿的“四象”——“东方苍龙”、“南方朱雀”、“西方白虎”、“北方玄武”相互纵横交错,构成宏大的星象云图,此为“文”之本意。

由“天”、“文”之意,我们就可以很容易理解中国古代“天文”的概念。中国古代“天文”,即为“天象”。“天文”一词最早见于《易·贲·彖传》:”观乎天文,以察时变。”《系辞·上》也记载:“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又曰:“天垂象,见吉凶”,即仰观天象以预占人事凶吉。正如《汉书·艺文志》中记载:“天文者,序二十八星宿步五星日月以纪吉凶之象。”此为中国古代“天文”概念的第二层含义。
星盘


二、中国古代“天文”的对象
中国古代“天文”即天象,而天象不仅仅是天的象形,天的气象,以及与“天”相对应的“地”之象,也属于中国古代“天文”的对象,所以,中国古代“天文”即天象,主要以“星象”、“气象”、“地象”三大对象为主。

1、星象:中国古人除观测星辰排列以及星云流转之外,还特别关注异常天象,即“天变”,这也是人们重点关注的星象,因为在中国古代人们看来,异常星象必有异常人事。正如《史记·天官书》记载:“凡天变,过度乃占”,异常天象是古代占星学的依据或原因。《史记·天官书》中曾记载过许多异常天象,包括星云的颜色、亮度变化,日食、月食、月掩行星、恒星,五大行星的逆行、赢缩、居留,行星运行中对恒星的守、犯,行星的颜色、亮度变化,黑子、彗星的出现、流星、陨石的坠落等等,都属于异常星象。“星象”的观测与研究,也是以《史记·天官书》为代表的相关历史文献最重要的内容。

2、气象:中国古代由于认知水平以及科学技术的限制,所以无法区分大气层内外的天象。中国古代的“天”是直观的,只要抬头望到的范围都属于“天”的范围,也就是中国古代“天文”的研究范围。再以《史记·天官书》为例,其中记载了许多气象,主要是云气的颜色、形状、高度、变化等,以及风向、日光、雨量和相关节气等,此外还有极光、黄道光、海市蜃楼等现象。尤其是海市蜃楼的现象,一千多年前的司马迁就已经发现并在《史记·天官书》中记载:“海旁蜄气象台楼,广野气成宫阙然”,其影响非常深远。将气象纳入中国古代“天文”对象,也是其一个重要特点。

3、地象:在“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之下,整个天、地、人在古人看来都是一个整体,天地间的异常现象都属于“天变”。《史记·天官书》记载:“辰星出房、心间,地动。地动坼绝”。《晏子春秋·外篇》也曾记载:“晏子默然不对,出,见太卜曰,昔吾见钩星在四、心之间,其地动乎?太卜曰,然。”由此可以看出,像“地动”此类“地象”,也属于中国古代“天文”对象。


三、中国古代“天文”的功能


上文已说到,中国古人追求天、地、人合一的境界,“天象”即预示“人事”,故有“天命”一说。《尚书·洪范》曰:“天命有德。五服五章哉;天罚有罪,五刑五用哉。”《史记·天官书》也记载:“五星色白圜,为丧旱;赤圜,则中不平,为兵;青圜,为忧水;黑圜,为疾,多死;黄圜,则吉。赤角犯我城,黄角地之争,白角哭泣之声,青角有兵忧,黑角则水。意,行穷兵之所终。五星同色,天下偃兵,百姓宁昌。春风秋雨,冬寒夏暑,动摇常以此。”又如《汉书·艺文志》云:“历谱者,序四时之位,正分至之节,会日月五星之辰,以考寒暑杀生之实。故圣王必历数,以定三统服色之制,又以探五星日月之会,凶阨之患,吉隆之喜,其术皆出焉。此圣人知命之术也。”由以上记载我们不难看出,古人认为天是有意志的,天象之变化象征着人事之更迭祸福,通过观察星云流转、占卜天象以预测人间吉凶,从而为统治者提出趋吉避凶的措施,其重大意义不言而喻。

同时又因为其重大意义,故中国古代历来严禁民间私学“天文”。因为占卜天象预测吉凶的同时,占卜之人即有“通天”之能。《山海经》中曾记载:“帝颛顼使重、黎绝地通天,以绝天人之径。”此记载为中国远古神话,其真实性尚需考究。但神话源于现实,从中我们至少可以推测出中国自远古时代,“天文”便是皇家通天之法,通过观测天象占卜人间吉凶,知晓“天命”从而趋吉避凶,使政治统治更加稳定。此为中国古代“天文”之真正性质与功能。

总之,中国古代“天文”的概念、对象、功能与当今“天文学”是完全不同的。中国古代之“天文”是观测天象,即观测星象排列、星云流转、气理之象、地理之象的综合之学,也是中国古代皇家垄断之学,是“究天人之际”,追求天、地、人合一的重要通天手段,是知晓“天命”,以更好地实现政治统治及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依据。

:本文仅个人兴趣使然,为日常学习过程中所思所想,草就成文,仅是练笔习作,无专业研究、商业等用途,特此说明。

【参考文献】

1.[清]孙星衍 著:《史记天官书补目》,《二十五史补编》,中华书局,1955年版。

2.[汉]班固 撰,[唐]颜师古 注:《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版。

3.[汉]许慎 撰,[宋]徐铉 校订:《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63年版。

4.[汉]孔安国 撰,[唐]孔颖达 疏:《尚书正义》,中华书局1980年影印《十三经注疏》本。

5.[唐]李鼎祚 著,[清]李道平 疏:《周易集解纂疏》,中华书局,1994年版。

6.[汉]刘安 著,高诱 注:《淮南子》卷三《天文》,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7.[宋]沈括 述:《元刊梦溪笔谈》,文物出版社,1975年版。

8.李新城 著,陈婷珠 译注:《晏子春秋译注》,上海三联书店,2014年版。

9.[清]吴肃公 撰,《天官考异》,《昭代丛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10.[宋]朱熹 集注:《诗集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11.赵继宁 著:《研究》,甘肃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

12.江晓原:《上古天文考——古代中国“天文”之性质与功能》,《中国文化》,1991年第1期。

13.江晓原:《天文·巫咸·灵台——天文星占与古代中国的政治观念》,《自然辩证法通讯》,1991年第3期。

14.刘操南:《考释》,《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6年第1期。
除作者照片外,其余图片均来自网络
感谢阅读
编辑 | 鱼文杰

责任编辑 | 李杨


读史料|读史家|读史观|读史识

请留下你指尖的温度

让太阳拥抱你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关注 瑶湖读史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