岂止是震撼!烈士遗孀28年后与丈夫墓前团聚,唯一心愿是攒够一次路费,再能去看望他...

 

一个国家不能没有英雄,感恩烈士!...

血染的风采——
万名参战老兵麻栗坡祭奠英烈



清明节已经过去了,很多人都从千里之外赶回到老家,与阴阳相隔的亲人说说话,给远方的亲人送去自己的思念。可有的亲人,却是纵有万般想念,而无法前去纪念。
如果我说起李金花和王发坤的名字,你并不知道他们是谁,可如果我提起《高山下的花环》呢?你可记得那个为了掩护战友而牺牲,并留下欠款账单嘱咐妻子一定要替他还钱的烈士梁三喜吗?王发坤就是《高山下的花环》中梁三喜的原型,而李金花,就是他留下的遗孀。
1974年,22岁的李金花经人介绍嫁给了同村28岁的王发坤,那个时候的王发坤已经是入伍六年的部队干部,李金花总是觉得自己没有文化配不上自己的丈夫,而王发坤却说她贤惠、善良、是个好妻子。

74年年底和76年年初,李金花相继产下两子,大儿子王远碧和小儿子王远昌,一心只盼着丈夫转业以后过上一家人齐齐整整的生活。
就在王发坤已经确定转业,并且联系好了地方工作以后,对越自卫反击战蓄势待发了。当时有不少军人跟王发坤的处境相似,但大多都顾及到了自己的小家庭,没有走上战场。可王发坤却选择了对得起自己身上的军装,毅然放弃了转业机会,奔赴前线。

 

“国家养兵千日用兵一时,我是参军多年的老兵,上战场义不容辞!”

在战争打响的首日,王发坤为了掩护战友,英勇牺牲。而远在家乡的李金花对此毫不知情,她知道丈夫已经快要转业了,她在盼着丈夫回家。王发坤牺牲的消息传来,她并不相信,怎么就从转业一下变成牺牲了呢?
固执的李金花带着两个孩子,每天都守在村口几个小时,望着回村的路,她坚信丈夫的牺牲只是一个误传,他可能只是被俘虏了,随时会被战友救回来。可就这样在村口望了一个多月,只见青山转,不见旧人归。

三个月后,邮递员通知李金花去公社邮电所领包裹,包裹里有丈夫上战场前给她的一封信,信上说:如果我牺牲了,你就改嫁吧,我没什么好东西,那件军大衣就作为礼物送给他……父亲去世,家里盖房子,我总共借了部队和战友2000块钱,欠的账,你一定替我还上……咱人走了,账不能赖……再寄去10斤红糖给你们吃。

《高山下的花环》梁三喜给农村妻子的信,催人泪下!





李金花取到红糖的时候,红糖已经化了不少,从装糖的布袋里渗透出来,李金花越看越觉得像极了丈夫的鲜血,她一路喊着丈夫的名字,一边哭一边把红糖背回家。

1980年,王发坤的遗物——一块浸染着鲜血的手表寄到了李金花的家里,李金花终于相信丈夫的确是牺牲了。她去邻居家借了点钱,买了一块肥皂,把手表上的血迹清理干净,然后小心地珍藏起来。

在接受采访的时候,她说:这是他留下的唯一的东西,也是我要一辈子保存好的宝贝。
守着这件“宝贝”,26岁的李金花不听任何人的劝告,执意带着两个孩子守寡近四十年,用了11年的时间,才慢慢还清了丈夫留下的债务。因为贫苦的生活,李金花一直和儿子过得很艰难,甚至不能筹够路费去看一看丈夫的墓。

直到2008年,在华夏慈善基金的帮助下,李金花和两个儿子才第一次到丈夫的墓前,分别了28年,他们一家人终于又团聚了,李金花跪在王发坤的墓前,触摸着墓碑,哭的几近晕倒,积攒了这么多年的话,又怎么能在这短短的时间就说完呢。
上次分别时,两人还是一对佳偶,这次再见面,李金花却已满头白发,而她面对着的,只有一座墓碑了。

他们的儿子王壁远把墓碑上王发坤的介绍一字一句地抄下来,随身携带着,他说:这是我唯一了解爸爸的途径。
而因为乡村的闭塞和落后,李金花对于以自己丈夫为原型所拍的电影《高山下的花环》一无所知,她说有机会的话,希望能看一看。

老电影《高山下的花环》,烈士连长的欠账遗书



而她最大的愿望,是希望有生之年,还能攒够一次路费,再去看看自己的丈夫。

四十年前的那场战争,对于很多人来说,已经都变成了一个历史,变成了冷冰冰的用来记载的文字。可对于李金花来说,那场战争夺走了她的丈夫,夺走了她的天。这种伤痛是不管多少年都不会过去的。

一个国家不应该没有英雄,有了英雄,不应该被遗忘,而英雄的家属应该得到更多的关心和帮助。英雄不应被遗忘,致敬共和国的英雄们!


    关注 老歌回放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