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石狮海关遗迹见证漫漫“海丝”路

 

点击标题下“和谐蚶江”可快速关注近日,市博物馆在全市开展优秀古建筑摸底普查,位于蚶江后垵村的一栋红砖古厝引起...

点击标题下“和谐蚶江”可快速关注


近日,市博物馆在全市开展优秀古建筑摸底普查,位于蚶江后垵村的一栋红砖古厝引起市博物馆工作人员的注意,据资料显示这座房子是蚶江清代海关遗址。

“在我市蚶江和永宁都曾有过‘海关’这一机构,它们的功能和现在的海关既有相通之处又不完全一样,见证了清代石狮‘海丝’之路。”据市博物馆馆长介绍,我市两处“海关”管理着各自辖区内的船舶,促进了清朝时期石狮商贸的繁荣。

A 永宁“闽海局关”

“人烟二十万,官印七十二枚。”永宁卫城曾经繁华似京城,虽清朝年间军事地位渐渐淡去,但其商贸地位日渐凸显。据市博物馆史料记载,乾隆年间,永宁、沙堤、梅林、外高、港边的海商纷纷建造“乌槽船”,从事航运,而外地商船也经常来永宁港停靠,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

由于永宁海上商贸繁荣,清政府批准设立“闽海局关”即永宁海关,征收进出口关税,其关址位于现永宁小街观音庙边。据市博物馆馆长李国宏介绍,永宁海关的设置,标志着永宁港进入兴盛时期。现永宁南门一居民家中保存着一个“乌槽船目”,直径60厘米,相当于一个大瓷盖。至今,永宁还流传着一句俗话:“沙堤的船桅比郭坑的筷子还多。”足见当年永宁海运业繁盛的状况。

虽然如今闽海局关遗址无存,但在众多史料中都存有永宁海关的记载,如清代《鳌南李氏族谱》就有“永宁海关”的确切记载,该族谱中写道:“鳌南李氏十四世祖李郎呼(1864-1902年)的妻子张氏,‘闺名万娘,系永宁海关内张大相公之长女,生同治辛未十年(1871年)九月’。” 如此,证实永宁海关在历史上单独存在过。

永宁城隍庙里现存有不少碑记,其中一块《重修永宁城隍庙记》则为后人寻找“永宁海关”的历史提供了实物见证。永宁城隍庙于道光十五年(1835)始,由梅林海商蔡名标等人发起重修,附近官绅、商户捐资襄助,在开列的捐资目录中赫然刻着“永宁海关”参与捐银的字样。除此之外,碑文中提及的永宁商户有“源益杉行”、“绍成典铺”、“金长顺”、“振裕”、“泉洽”等多达37家,从侧面反映永宁海商的经济实力以及永宁人的爱乡之情。

B 蚶江后垵海关遗址

如果说,从闻名遐迩的蚶江“海上泼水节”中,可以窥见当年蚶江与台湾鹿港通商对渡的遗风,那么,蚶江还有一座古老的建筑,可谓是当年这段“鹿蚶对渡”史的有力见证者。

它坐落在蚶江镇蚶江村的后垵滨海,保存完好。它便是清代蚶江海关的遗址。

这座海关遗址原为蚶江林氏八公家族公产,在海关关闭后,房产权已转归蚶江当地蔡祖粒家族所有,后经修葺成为民宅。

尽管它历经修葺,处处可见闽南民居的影子,但只要你踏足而入、有心观察就不难发现,这座皇宫式古厝在建筑设计的许多细节中,无不彰显出当年官府办事机构的考究。

在大门两侧的醒目位置,分别贴有两排色彩艳丽的瓷砖,这样的瓷砖在我们今天看起来极其普通,但在清代却十分名贵。

清代,蚶江为“泉州总口”,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时蚶江设立了正五品官衙——海防通判厅,并与台湾鹿港对渡。无论是泉州、晋江、南安、惠安、同安、安溪以及永春、德化,要对台贸易,都要经蚶江出入。当时,蚶江海防通判厅下设海关、营盘、厘金(税务)等机构,海关作为其中的主要机构之一,规定往台湾鹿港等港口必须从蚶江出海,民船有从厦门出海的,也要到蚶江报验。当时,就连对渡台旅客收费也限定标准:“蚶江到鹿港、八里坌,每名许收番银二圆,不准多索。”

一直到光绪二十年(1894)甲午战争爆发,蚶江和鹿港对渡被迫中断,海防厅由此关闭,但仍有民船渡台。1907年,泉州总关管辖蚶江、安海、法石、秀涂、洛阳、崇武、獭窟、深沪、陈埭、石码、埔头、金门、马头山、刘五店等分关卡。1931年,泉州改为分关,配备17人,下属各关卡人员不等,蚶江卡为11人。1932年,蚶江分卡被裁撤,就此结束了作为“海关”征管点的历史。



(来源:石狮日报)


    关注 和谐蚶江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