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受得起那一曲《百鸟朝凤》?

 

“唢呐不是吹给别人听的,是吹给自己听的”和它的渐行渐远,是我们和自己灵魂的分离。传统和文化,从来就是祖先和我们的对话,是大自然和我们的对话,是自己和内心的对话。...



前天,老连硬是往我微信里塞了个链接,打开一看是关于《百鸟朝凤》这部电影的介绍。起初,我真的不在意,老连在我印象中一向是个神神叨叨、咋咋呼呼的家伙,况且能让我这么抠门的人进电影院,那非得是大场面大制作的片子才行。满大街都是《美国队长》的大海报,而《百鸟朝凤》如果不是老连的介绍,我从来不知道有这么一部国产电影在上映。忘了说,老连是北京电影学院毕业的热血青年,长得有些行为艺术,脾气很导演,说话带着地瓜腔,很是嚣张。

昨晚又看见老连在群上极尽所能号召大家去瞧瞧这部片子,语气透着一丝恳切和无奈,我鬼使神差地把电影的介绍仔细看了一遍,里面写道:《百鸟朝凤》是导演吴天明的最后一部电影作品,其实早在2012年就拍完了,但因为资金匮乏,后续进度缓慢,老导演没能看到影片上映就去世了。这几年多方筹措,这部遗作终于被推到了观众面前。

同日上映的还有《美国队长:内战》,票房上谁输谁赢,没有任何悬念,但对于中国电影来说,《百鸟朝凤》的意义无可替代,不仅因为影片中对民族传统的思索和传承,还在于导演吴天明用一生亲自诠释了片中传达的精神。无论银幕内外,他都是中国电影开山铺路,栽树余萌的先驱者,守护者,呐喊者。《百鸟朝凤》点映时,贾樟柯、徐克、黄建新、张一白、韩寒去了,首映时谢飞、黄健中、陈凯歌、何平、管虎、张扬、李玉去了,这么多重量级导演同时为一部影片站台,堪称罕见。

1


缘起



我不是个电影发烧友,但直觉上很确信吴天明导演是位有情怀,令人敬重的导演。在商业潮流中,坚持拍一部描述中国农村的传统文化的变迁和崩解的非商业电影,试图以一己之力怀念淳厚朴实的年代,呼唤渐行渐远的中国“工匠精神”,这种坚守不仅孤独,而且艰难。忽然有点想去看看这部电影,或许是随着年纪的增长,越发觉得情怀二字的珍贵和动人。
马丁·西科塞斯评价吴天明为“一位真正的电影巨人”


手机上一查排片时间,小影院几乎不上映,而大影院每天只有一场,《百鸟朝凤》被不抱希望地扔到了早晨9点,足见这部已经失去导演的影片处境艰难,莫名有些心酸。

《百鸟朝凤》是一部如今非常少见的电影,没有大场面,没有大牌明星云集,描述的不过是一个黄河边上农村唢呐匠学艺与传艺的故事。电影用娓娓道来的方式,朴实无华的对白和细节,让人们重新回到童年记忆中的乡村。每一个人在血液中都和农村有着深刻的链接,哪怕是从小就习惯城市里寸草不生的钢筋水泥。
2


岁月流转



农村是中国根基一般的存在,宽厚地承受着每一次苦难和背弃,岁月流转,依然保有自己的风骨。一曲唢呐吹响,将我们带回那片在土地上耕作的祖祖辈辈们,犹如重新审视前世的自己。焦三爷小心翼翼从箱子里拿出一支支小唢呐,如数家珍地谈论起它们身上的故事和历史。

小小的唢呐是如何穿越厚厚地岁月完好无缺地守在此时此地?唯有心怀悲悯的朴实人,珍惜感恩自然的馈赠才能做到传承。静静地看下去,看似平淡无奇的叙述,慢慢地会被记忆中的泥土芬芳、潺潺流水、古朴建筑一点点地打开缺口,直到视线模糊。

唢呐一开始便是我们和大自然交流的言语,那时的我们在抬头看天时,不忘臣服于脚下生养自己的土地,芦苇丛边闻啼鸟,芭蕉树下听落雨。人生所有的大事,婚、丧、嫁、娶、礼、乐、典、祭等唢呐都在其中,或悲或喜,婉转苍凉地叙述每一个人的故事。唢呐匠在丧礼上吹奏一曲《百鸟朝凤》是对逝去之人德行的最高评价,这种评价源自唢呐匠朴素的恪守本分。
3


谁能受得起这一曲《百鸟朝凤》?



电影的后半段,农村在拜金拜物价值观的围剿下,草木萧疏,礼崩乐坏。没有人在乎自己在死去的时候,能够赢奏一曲《百鸟朝凤》,对于一个人的评价,不再以道德操行为重点,而是财富地位。《百鸟朝凤》似乎是传统文化的沦陷和断层,发出的声音,无奈且羸弱,真正成为了大悲之曲。

随之带来的是,人们的自我身份的撕裂及崩溃、自我认同的敏感及脆弱、内心深处的虚无及迷茫。不安、急躁、恐惧、自卑充斥着每个人的内心。现实中的《百鸟朝凤》,面对好莱坞大片,来势凶猛,被认为是部没有商业价值的影片,处境艰难。
但有个好消息是,今天一大早来到电影院时,唯一放映这部影片的厅坐下了大半个厅的人,有情怀的人依然还存在着,忽然感觉没那么孤独。放映完毕,有好一部分人坐在位置上擦着眼泪,久久才离开。老连自己掏钱请群友看这部电影,那份心意让我有点感动,虽然没请我。

这部片子能看见今天每个中国人身上的迷茫困惑和困境。它触动的不仅是唢呐吹奏的悲凉,更多的是深埋在欲望之下的民族情愫和感伤。

不想用所谓的民族主义和爱国情怀来号召甚至绑架他人来看这部诚意之作,因为吴天明导演从决定开拍这部电影时,票房绝不是他追求的东西。他有远比票房更艰辛的责任,就像焦三爷病重时,只要求徒弟给自己吹四台便好,徒弟心疼地说:“师傅,我给您吹个百鸟朝凤。”得到老爷子的回应是:“使不得,使不得。”让人动容,将来谁能受得起这一曲《百鸟朝凤》?将来又由谁来守住《百鸟朝凤》,不使其成为绝响?
传承从来都是庄严而沉重的,没有传承的人或许是会走得很快,但路很容易走偏。因为我们会忘记自己是谁,要去哪里?小小的唢呐还能吹多久?试试着腾出双手恭敬地收下祖先的馈赠,内心对自然和历史的慈悲感恩,方能坚定无畏。传承这条路上,我们注定要带着悲悯,孤独前行。

“唢呐不是吹给别人听的,是吹给自己听的”和它的渐行渐远,是我们和自己灵魂的分离。传统和文化,从来就是祖先和我们的对话,是大自然和我们的对话,是自己和内心的对话。不为谁来夸赞,只为守住自己的本心,不忘初心。吹响它时,它自会告诉我们,我们曾经是谁?我们到底是谁?我们将会去哪?



本文为原创作品

作者:临雪

转载请在后台留言,否则视为侵权。

联系邮箱:lxxlgzs@126.com


以观点影响观念,用今天影响明天


    关注 尔阅心作室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