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论观察 心意难平遥望孙志刚

 

也可以说,十多年来,个案上面背负的改变期待依旧强烈;在死者的经历上,因为望见自身的凶险现实,大众进而聚拢鼓与呼,要求得到某种能被权力首肯的安全感,祛除那种无时不在的幸存者焦虑,依旧迫切。人们和舆论想要踩着孙志刚的历史过河。...



题图当代水墨,作者新浪微博:@秃头倔人
2003年春天发生孙志刚案件,当事人惨死收容所,广州媒体首先揭露其中存在收容黑幕,公安被告上法庭,一批警员领受刑罚,其余作恶者也被追惩。舆论声讨漫天漫野,五博士上书全国人大,直接导致收容遣返制度被废除。孙志刚案是社会力矫正制度缺陷的典范。

孙志刚案具有的历史意义,在后来显现的速度之快,引发报复手段之激烈,卷入人物命运之波澜诡谲,个案价值对普遍价值推动之一地鸡毛,都是值得大书特书的部分。正因为此,民众对孙志刚案心结未了,青年不幸之辈迭出,就会将其抬出来一浇块垒。

在维泽系事件中,舆论哗然之下,也有声音将其魏氏的遭遇与孙志刚做比。北京雷洋之死,在不接受警方说明的舆论当中,同样早早出现了一种预期,同样是警方,同样是死亡事件,少不得以孙志刚的悲惨命运做比这位人大博士生的吊诡遭遇。

拉来孙志刚作为象征,后面的意思是希望用一件改写政策历史的悲惨事件,寄望这种运作轨迹在当前的现实中显灵,从而获得好人冤死、坏人得到报应的结果,以个人之死换来制度镜鉴与改善。以维泽系对冲利益联盟,以leiyang对冲可疑的京畿警方,心意难平也在此。

也可以说,十多年来,个案上面背负的改变期待依旧强烈;在死者的经历上,因为望见自身的凶险现实,大众进而聚拢鼓与呼,要求得到某种能被权力首肯的安全感,祛除那种无时不在的幸存者焦虑,依旧迫切。人们和舆论想要踩着孙志刚的历史过河。

但是,在孙志刚案上舆论之所以能扳回许多,端赖诸多有力的历史因素,可谓风云际会于一时:媒体强势,公民有力,政治许可,在这种汇流而成的趋势之下,大历史是向着前面走的。可在今日此时,那种势已经不在了,换成了势比人强的势,“孙志刚”走不进现实。

对baidu等的调查与处理结果都已经公布出来,速度不可谓不快,但是对处理的具体内容,社会评价如何,这里不作评价,相信读者的朋友圈都有传播,公道人心的问题是不是得到了圆满解决,各人各作省思。孙志刚案所成全的那些恐怕已然不好比对。

所以,当有人以孙志刚做比的时候,更多人洞察了此种舆论攀比之下的不踏实与不扎实,想到凌空虚蹈的这幅形容毕竟当不起沉重的现实。公开的附议者并不占多数,扬声要以孙志刚来指出舆论进路的人们,也都是悻悻然。孙、魏、雷一脉,往事并不如烟,无非是隔绝。

舆论锐利而颓废,日积月累而又不见速成。最近的实际也给人一种鞭策与提醒:较之孙志刚案,在weizexi与leiyang这两桩事情,在连接个体与制度的中间地带,缺乏了最关键的真相。抑或,联系两端的真相地带,孙志刚时的“真相”之猛虎已经失势,真相陷入天人交战中。

真相缺乏裁断,导致的只有是武断与推断两种流向,官民各自持守,在舆论冲锋中重复划定各自边界。搁在现时,孙志刚只能是孙志刚,而不会是其他,更不要说是斑驳难辨的神话,一样收获不绝于途的无力与感叹。以今年纪,若孙志刚在世,也都四十岁了。

2016/5/10


    关注 旧闻评论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