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方原创丨石膏在临床温热病治疗中,不可或缺的作用。

 

明朝李时珍《本草纲目》第九卷记载“生石膏亦称细理石,又名“寒水石”,主治中风寒热,有解肌发汗,除口干舌焦,...





明朝李时珍《本草纲目》第九卷记载“生石膏亦称细理石,又名“寒水石”,主治中风寒热,有解肌发汗,除口干舌焦,头痛牙疼等功能。乃祛瘟解热之良药。”

【性味】甘、辛,大寒。

【归经】归肺、胃经。

【功能】清热泻火,除烦止渴,收敛生肌。

【主治】生用解肌清热,除烦止渴。治热病壮热不退,心烦神昏,谵语发狂,口渴咽干,肺热喘急,中暑自汗,胃火头痛、牙痛,热毒壅盛,发斑发疹,口舌生疮。

煅敷生肌敛疮。外治痈疽疮疡,溃不收口,汤火烫伤。

【药理作用】1.解热作用2.消炎作用3.对免疫的影响4.收敛作用5.抗病毒作用

以下举例说明石膏在临床中的应用:

1,表寒里热--哮喘

患者,男,自述近两月,时感胸部胀痛,喘逆上气,鼻煽息粗,咳痰粘稠,吐而不爽,并伴有形寒,身痛,身热无汗,口渴烦闷,苔黄,质红,脉浮数。

分析:因寒邪束表,肺有郁热,肺气上逆,而喘逆,息粗鼻煽,胸部胀痛,咳痰粘稠不爽,热为寒郁则伴形寒、发热、烦闷、身痛。苔黄,质红,脉浮数为表寒肺热夹杂之象。

治法:宣肺泄热

方药:石膏  麻黄  杏仁  甘草  黄芩  桑白皮  瓜蒌

方中重用生石膏之辛寒,合麻黄共奏清里达表,宣肺平喘之效;杏仁、甘草化痰利气。黄芩、桑白皮、瓜蒌助其清热化痰之功。

2,痰热郁肺--哮喘

患者,女,45岁,自述患有哮喘半年,胸部胀痛,痰多粘稠色黄、喘咳气涌伴有胸中烦热,身热有汗,渴喜冷饮,面红,咽干,尿赤,大便秘结,苔黄腻,脉滑数。

分析:邪热壅肺,灼津成痰,肃降无权,而致喘咳气涌,胸部胀痛,痰粘稠色黄,痰热郁蒸故伴有烦热、渴饮、咽干、面红等症。苔黄腻、脉滑数为痰热之征。

治法:清泄痰热。

方药:桑白皮  黄芩   黄连   栀子  贝母  杏仁  苏子  半夏  石膏  知母  海蛤粉  天花粉  葶苈子  大黄  风化硝

药用桑白皮、黄芩、黄连、栀子清泻肺热;贝母、杏仁、苏子、半夏降气化痰。身热甚者加石膏、知母;痰多粘稠加海蛤粉;口渴咽干加天花粉;喘不能卧,痰涌便秘酌加葶苈子、大黄、风化硝。

按:哮喘是一种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以喉中哮鸣有声、呼吸急促困难为特征,病理因素以痰为主,因痰伏于肺,遇感诱发。发时痰阻气道,肺气失于肃降,表现邪实之证,辩证原则根据已发、未发,分虚实施治。发时以邪实为主,当攻邪治标,分别寒热,予以温化宣肺或清化肃肺,病久发时虚实夹杂者,又当兼顾。平时以正虚为主,当扶正治本,审察阴阳,分别脏器,采用补肺、健脾、益肾等法。临证必须注意寒热的相兼、转化,寒包热证,热证转从寒化等情况。了解邪实与正虚的错杂为患。

【备注】

(1)用于温热病、肺胃大热、高热不退、口渴、烦燥、脉洪大等症。石膏药性大寒,善清气分实热,故适用于肺胃实热的症候,常与知母相须为用,以增强清里热的作用。

(2)用于温病高热,身发斑疹。温病发斑,多由胃火旺而血热炽盛所致,此是气血两燔的现象。在临床上遇到此种症候,常用清热泻火较强的石膏,配合凉血解毒的药物如玄参、丹皮、赤芍、鲜生地、板蓝根等同用。

(3)用于胃火亢盛所致的头痛、齿痛、牙龈肿痛等症。石膏能清泄胃火,故胃火亢盛所引起的疾病,可配合知母、牛膝、生地等同用。

(4)用于肺热咳嗽、气喘。邪热袭肺,身发高热、咳嗽、气急鼻煽、口渴欲饮等症,可用石膏清泄肺热,佐以麻黄、杏仁等宣肺、止咳平喘等品(即麻杏石甘汤)。

(5)用于湿疹水火烫伤,疮疡溃后不敛及创伤久不收口。

(6)石膏煅后研末外用,治疗以上诸外科病,有清热、收敛、生肌的作用,常合升丹、黄柏、青黛等同用。

(7)石膏为清解气分实热的要药,凡热在气分而见壮热汗出、烦渴、脉来洪大者,都可用寒凉的石膏以清热泻火。如与清热凉血药同用,尚能用治热盛发斑、神昏谵语等气营两燔的症候。石膏善清肺胃热,如见邪热郁沸或胃火炽盛等症,均可使用本品。在临床应用时如配以知母,则清热泻火,可治阳明里热;如配麻黄,则清宣肺热,至肺热喘咳;治胃火齿痛,配熟地,则清胃滋阴,治虚火牙痛;配人参,则清热益气,治热盛津气两伤。总的来说,大都是取它清肺凉胃的功效。

慈元大方公众号:
尘封几个世纪的中医家族
口耳相传的真实医案
持续公布于世
弘扬传统中医文化
医药济世
慈悲安民
中华民族
伟大辉煌


    关注 慈元大方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