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喝茶原来有这等养生功效 这8种茶再馋也别碰!

 



人民健康

一切为了人民健康

一切为了人民幸福

关注

饮茶有益健康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那么,常喝茶有何好处呢?如何喝茶能把其好处发挥到最大呢?喝茶又有哪些注意事项呢?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吧。
常喝茶有助减缓认知能力下降
众所周知,喝茶能提神醒脑,而茶对大脑的益处还不止于此。一项新研究发现,经常喝茶的人在上年纪后脑部结构更加健康,有助减缓认知能力下降。由新加坡国立大学领导的一个国际研究团队新近在美国《衰老》杂志发表论文说,茶叶中的成分能直接影响大脑区域间的连接,经常喝茶有助于脑部抵御由年龄引起的结构改变。

该团队以36名年龄在60岁以上的人为研究对象,在2015年至2018年期间收集他们的身体状态、生活方式、心理健康状态等信息,并对他们进行神经心理学测试和核磁共振成像。通过分析他们的认知表现和成像结果,研究人员发现,不管喝绿茶、乌龙茶还是红茶,25年来每周喝茶至少4次的人脑部区域间的连接比不喝茶的人更为高效。

研究人员解释,以道路交通为例,道路规划得好,车辆和行人出行就更为高效;而脑部区域连接结构更好时,大脑对信息的处理也就更高效。这个团队2017年发现,每天喝茶能让人在老年时认知能力下降的风险减少50%。这次的研究进一步证实了这个结论。研究人员说,常喝茶的人脑部能避免一些无效连接的干扰,有助于减缓认知水平下降。
健康喝茶七大建议
不同体质喝不同茶。

绿茶性凉,建议胃不好的人喝红茶,新的绿茶放久一点再喝也可以;有肥胖问题的人建议喝乌龙茶、黑茶。

不同季节喝不同茶。

建议春天多喝绿茶,冬天喝暖胃红茶。但主要还要看个人喜好。

每天泡两三次茶。

不要一壶茶从早喝到晚,茶淡了应倒掉重新泡,一天泡两三次最好。

别喝太浓的茶。

不建议喝浓茶,尤其是睡觉前。其中的多酚类化合物会影响矿物质吸收,对神经刺激也大。建议150毫升的水放3克茶叶。

黑茶、红茶用开水泡。

有人认为,泡茶时为了避免破坏茶多酚,应用80℃的水,其实未必。陈院士建议,嫩的一芽一叶茶可用低水温泡,而黑茶、红茶完全可用开水泡。

不喝隔夜茶。

没有研究显示隔夜茶致癌,但是茶放了一夜,难免有微生物污染,卫生不能保证,所以不建议喝隔夜茶。

密封、低温存茶。

陈院士会把茶装满罐子,盖好再用密封袋密封,放到专门储存茶叶的小冰箱。密封、低温可避免茶多酚被氧化,并避免串味。这样保存半年到一年,茶味都不会减。
八种茶最好别喝
1.浓茶。浓茶中含有大量的咖啡因、茶碱等,对肠胃的刺激性很强,饮用后可引起失眠、头痛等不适,有的人还会产生呕吐感。喝浓茶久了,还会伤骨。美国科学家发现,每天饮5杯浓茶的人,髋骨(骨盆处)骨折的危险较不饮浓茶者高70%;每天饮浓茶超过7杯者,其相对危险性达80%以上。

2.霉变茶。茶叶发霉是因为受了青霉、曲霉等微生物的污染,霉变茶泡出的茶汤已经没有了茶香,喝了对人体会有一定的损害,如导致头晕、腹泻,甚至引起重要器官坏死。受潮发霉的茶,一般可以在表面看到白色的霉斑,深嗅多有潮湿阴霉的气味,尤其冲泡时这种气味更为明显。茶叶应该放在干燥处保存,以防霉变。

3.串味茶。茶叶含萜类物质,结构多孔,极易吸收异味,和其他有味道的东西放在一起一段时间后,很容易变味。有的味道含有毒素,如油漆味、樟脑味等,会对人体造成伤害。茶叶存放时要尽量隔绝有异味的食物,防止串味。特别注意的是,不同等级、不同品种的茶叶,也应分类存放。

4.久泡茶。冲泡时间过长,不仅茶汤色暗、味差,失去品尝价值,而且由于茶叶中的维生素、氨基酸等因氧化而减少,使茶汤营养价值大大降低。另外,茶汤搁置时间太久,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污染,茶汤中的微生物数量较多,很不卫生。

5.过烫茶。茶一般都是用沸水冲泡的,但是不能在过烫时饮用。否则会烫伤口腔和食道黏膜,造成溃疡,久而久之可能诱发口腔癌、食道癌。研究发现,如果茶水温度高于70℃,食道癌风险最多可增加8倍。

6.生茶。生茶是指杀青后不经揉捻而直接烘干的烘青绿茶。这种茶所含的成分与鲜叶所含的基本相同,带有严重的生青气。老年人饮了这种茶,对胃黏膜的刺激性很强,容易产生胃痛;青年人饮后也可能会觉得胃部不适,即通常所说的“刮胃”。这种生茶,最好不要直接泡饮,可放在无油的铁锅中,用文火慢慢地炒,烤去生青气,待产生轻度栗香后即可饮用。

7.焦味茶。茶叶在制作过程中烘烤过度就会产生焦味,这种茶叶的有效营养成分和决定茶叶滋味的某些成分受破坏较多,并且还可能含有一定的致癌物。因此,无论从营养角度还是食品安全角度考虑,焦味茶是不宜饮用的。

8.隔夜茶。隔夜茶因放置时间过久,其中微量的氨基酸、糖类等物质会成为细菌、霉菌滋生的养分,不仅如此,茶水中所含的茶多酚、维生素等多种营养成分也会因放置时间过久发生氧化反应,导致茶水中所含的抗氧化成分下降,令其营养价值和保健功效大打折扣。

(来源:人民健康网综合)


    关注 人民网健康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