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今年30岁了,可仍不敢相信父母...

 

我们向孩子承诺要谨慎,做不到就不要开口承诺。因为对孩子而言,希望越大,失望越大...





前不久,一名初中男孩因为父母未能如约参加自己的家长会,便持刀坐在27楼边上,准备轻生的新闻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

镜头里的孩子窝在墙角沉默不语。

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孩子那伤心欲绝的心情。

最终消防员们和孩子约定,让他父母写出书面保证书。

孩子这才起身,交出手上的刀子,同意回家。

这新闻引发了近万条评论,网友们纷纷“现身说法”:

网友@薄皮大馅周菇凉:

小时候爸妈总承诺一些小事又做不到,我记到现在,30岁了。

网友@陌颜永远都在:

其实哪怕父母不曾答应过,都还好。那么久的期盼,一下从天堂到地狱的绝望感使然吧。



原来,父母一次次看似无心的小谎言,给孩子带来的却是一次次的伤害。

就如社会学家林.扎克所说:

"父母是子女最亲近的人,也是最值得信任的人,来自父母的每一次欺骗,都足以压垮孩子的内心世界。"

为人父母,请不要用光自己在孩子心中的信用度。
曾经,
父母是孩子的全世界
婴幼儿对父母的信赖与生俱来,他们的一切认知层面也都来自父母。

《西尔斯亲密育儿》告诉我们:

在养育孩子时,父母温柔的眼神、声音、以及轻柔的爱抚,都能带给孩子安全感和信赖感。

当父母把几个月大的婴儿交给一个陌生的对象时,孩子瞬间就会产生强烈的不安,他会通过大声哭闹来进行反抗。

如果这时,父母把孩子接过来抱入怀中,进行温柔的安抚,孩子就会立刻停止哭闹。

记得我女儿开始蹒跚学步的时候,我站在她对面,她摇摇晃晃地走着,谨慎挪动着步子。

快走到我跟前时,只要我做出张开双臂的动作,她就会放心大胆地进行最后冲刺,兴奋地扑到我怀中。

对于婴幼儿来说,父母就是他们的全世界。


美国心理学家沃克和吉布森,创造了著名的“视崖实验”,被称为发展心理学的经典实验之一。

研究人员用不同的图案造成“视觉悬崖”的错觉后,在图案的上方覆盖玻璃板。

他们把几个月大的婴儿独自放在玻璃板上,让孩子爬行。

当孩子爬行到“悬崖”边上时,往往就开始踌躇不前。

可如果父母此刻出现在对面,和孩子打招呼,孩子就能战胜对“悬崖”的恐惧,向前快速爬行,成功通过视觉悬崖的测试。

婴幼儿时期,孩子的无条件信任让父母觉得甜蜜,认为孩子的信任感一旦形成,将会自始至终坚定不移。可事实是:这种与生俱来的信任是需要终生维系的。
失信,
是亲子路上的绊脚石
教育专家孙云晓说:

“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了解孩子的前提,是尊重孩子。”

随着孩子的不断成长,他们开始显现出完整而独立的人格,他们开始有强烈的自尊心。

父母“言而无信”的行为,会无形中伤害到孩子。

至今仍清楚记得,上小学的表妹,上气不接下气地向我哭诉她父母“言而无信”的场景。

农忙的一天,小姨和姨夫让表妹在地里看守成捆的麦穗,他们去找运载车,许诺回来给她带雪糕吃。

顶着炎炎烈日,口干舌燥、汗流浃背的表妹捡拾着地里的零散麦穗。

当她想到凉爽的雪糕,就如望梅止渴般重新有了动力。

终于等来了父母。但却没有期待的雪糕。

她得到的只是小姨一句:“别添乱,回家再说。”

等把麦穗装车运回家,姨夫说:“都回家了,买什么雪糕啊?喝水就行了。”

表妹忍不住呜咽起来,姨父他们还认为她矫情、不懂事。

大人许诺后又反悔,最后还归结为孩子不懂事。这事儿放谁身上不委屈?

有人说,建立信任的过程,就像慢慢地筑起一座宫殿,建立的过程不容易,但坍塌却只在一瞬间。

 

对此,深以为然。



知乎上有个提问:

#你从什么时候开始不相信父母?#

有个高赞回答让人泪目。

他说:

父母告诉他,写完作业可以干任何自己感兴趣的事。

可写完作业后,迎接他的是书柜里塞满的成堆习题。

所以他从小学开始,就会把学校的作业拖到很晚才写完,然后睡觉。

书柜里的习题没有碰过。他觉得这也是自己习惯性拖延的根源。



育儿作家珍妮.艾里姆曾说过:

孩子身上存在缺点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作为孩子人生领路人的父母缺乏正确的家教观念和教子方法。

父母肯定到今天也不明白,孩子身上让人头痛的“拖延症”竟源于他们一次次的言而无信。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曾在全国调查中发现:

中小学生最不满意父母的12种行为中,“说话不算数”占43.6%,排在第一位。

说好写完作业就去玩,结果还要读课外书听英语;

说好的周末去动物园,结果因为临时有事不去了;

说好的暑假出去旅游,结果却不承认曾说过此话……

武志红说过:“大人常犯的错误,是不把孩子当作一个人来尊重。”

父母许下的每一个承诺里,都承载着孩子满满的信任。

一旦孩子和父母之间信任的纽带被剪短,还会影响到孩子对其他人的信任。

父母要意识到:

信任就像一张纸,不小心弄皱后,即使尽力抚平,也很难恢复原来的样子。

 
好父母,
都会珍惜孩子心中的信用度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对孩子进行承诺时,要注意什么呢?

1.没把握的事情不要承诺

在日常生活中,没有把握的事情,我们不要随便给孩子承诺。

同事小林,得知六一儿童节前后,自己可能要出趟差。

可当天女儿想让他陪自己过六一。

他安抚孩子的情绪后,耐心告诉她不能陪伴的原因,孩子表示了理解。

李玫瑾教授说:

“孩子的很多问题是大人造就的,家长的问题若不调整,孩子的问题也调整不了。”

我们向孩子承诺要谨慎,做不到就不要开口承诺。

因为对孩子而言,希望越大,失望越大。

2. 答应的事情要做到

春秋战国时期,商鞅用“立木为信”的举措,在百姓心中树立了威信,变法才得以在秦国顺利推广。

曾子是孔子的学生,一次他妻子承诺给孩子杀猪吃;

事后当曾子捉猪来杀时,妻子却进行阻止,说她只是跟孩子开玩笑,但曾子仍坚持把猪杀掉。

这就是有名的“曾子杀猪”的故事。

《郑渊洁家庭教育课》中写到“家庭教育其实不是管理,而是示范和引导。父母的以身作则尤为重要”。

父母对自己承诺过的事情出尔反尔,孩子就会认为父母言而无信,从而降低父母在他们心中的威信,使孩子逐渐失去对父母的信任。



3.因故不能兑现的承诺要及时道歉并寻机弥补

有些父母认为,给孩子道歉会影响家长的威严形象,也有些父母认为小孩的感受不足为道。

可是他们忽略了一点:每个孩子都像成人一样,有着强烈的自尊心。

美国儿童心理学家罗达·邓尼说过:

“给孩子的歉意具有神奇的力量,父母错了,或违背自己许下的诺言时,如果能向孩子说一声对不起,可以帮助孩子建立自尊,同时能培养孩子尊重人的习惯。”



想取得孩子的无条件信任,没有技巧和妙方,只有“用心”二字。

父母要把无法兑现的原因认真地告诉孩子,诚恳地向他们道歉,同时和孩子商量好解决方案,尽快弥补上拖欠的诺言。

只有取得孩子的谅解,才能真正解决问题。

有句话说得好:

如果你用谎言筑造了孩子的童年,又让孩子有什么底气来争取幸福的成年。

“松下电器”创始人松下幸之助说:信用既是无形的力量,也是无形的财富。

身为父母,给予孩子充足的信任感,会让孩子拥有被爱的安全感和幸福感,并获得诚实守信的品格。信任将成为孩子一生最宝贵的财富!
﹌END﹌
-图片来源-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作者-
豆芽芊芊:《娇娇妈》特约作者,宝妈一枚,喜文字,爱生活。关注情感育儿。

嗨,我是娇娇妈,专注于服务数百万妈妈的家庭教育平台。我的文,偶尔理性冷静、偶尔温暖深情。但愿,我们相识后,你懂自己也懂孩子。娇娇妈(ID:jiaojiaoma8)。

往期精彩文章




点击☞汪涵抹泪谈男人的45岁:只会挣钱的父亲过时了

点击☞10个家庭常见的致命处,99%的妈妈一直在忽略…

点击☞孩子英文好不好,就看6岁前有没有做对这件事

点击☞允许老大把老二当玩具,才是二胎妈妈最高明的做法


    关注 娇娇妈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