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新志:劳模画家绘百米百竹

 

会打不离手,会说不离口。画画没有捷径,只有下工夫,功到自然成...



2011年6月,古稀之年的国画大家余新志完成了一桩夙愿,耗时5年创作的一幅长103米,宽1.2米的长卷《百竹雄魂图》完美收官。从青藏高原的动植物景观到平原出海口的万千气象,余新志以112种不同类别的竹子,赢得了画竹种类最多,国画最壮美的世界记录。2014年被授予“全国劳动英模”荣誉称号。今年“五一”前夕,我来到余新志位于通州的“石竹斋”,拜见这位劳模画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春风送暖大画家的小故事

“余新志先生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就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个展了,刘开渠先生为他题写的展标,并以‘丹青千古事 落笔有精神’题词祝贺;1990年,他和关山月、尹瘦石、董寿平、李可染、周怀民等18位画家应邀参加天安门城楼的国庆观礼……2011年,中国邮政出版《大师风范三人行——冯远、常莎娜、余志新纪念邮册》在国内外发行;2011年,被授予“共和国杰出书画家”。从城区到通州的路上,大朋友老李给我们讲了一路余新志先生的故事:他从65岁开始,用了5年时间走遍大江南北,收集、写生竹画素材上千幅,把百余种竹子的神、形、新、美绘进了103米的长卷《百竹雄魂图》中……



对这位成吉思汗第二十代后裔,从艺60余年,自学成才的画家我心生好奇……揣度劳模画家一定很魁伟、很MAN?他的画室也一定茂林修竹,观赏性很强?

余新志先生个子不高却身姿笔挺、满面红光。虽然和我想象的劳模形象反差不小,但他却有着比七十五年轻十多岁的样貌。余老指着自家大门上的“石竹斋”匾额说,这匾是他自己写的。字体雄浑却有名无实——“石竹斋”院内不仅无石,更无竹。地面是被地砖满铺的。“余老,我以为您这‘板桥之后墨竹人’的院子里会种很多竹子呢?”余老拍着胸口笑着回答:“有,有,竹子都在心里长着呢。”

余新志1941年出生在四川乐山,从小便在竹海里捡柴拾粪、嬉戏玩耍,用他的话说自己早已“竹魂附身”。在炎热的夏季,只要一钻进遮天蔽日的竹林,他就感到无限美好和清爽,爬竹竿、掏麻雀窝,好不快活。他从小就喜爱国画,爱竹、迷竹。于是,他就用竹枝、木炭在地上、墙上吱吱呀呀描绘起来。六年级时就能用粉笔在墙壁上画一些水浒人物。1956年,河南武术剧团来他们镇演出“十三妹”。看完后,他就画了心目中的十三妹。老师在班上表扬了他,还把他的习作送到《儿童时代》发表了。从那时起,他就做起了画家梦。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上、墙上布满了自己的习作。最初,祖上留下的字画就是他反复临摹的教材。后来,初中老师发现了他的画画爱好,借给他《芥子园画传》、《任伯年画集》、《郑板桥画竹》等自己的藏书。余新志如鱼得水,一遍遍临摹,体会经典里的精髓。


国宝图爱竹画竹 以竹为师

余新志名气大,他的画室却不大。遗憾百米画卷不能展开,只能通过光盘感受《万竿竹魂铸春秋》的奇绝震撼。

熊猫、奇竹、花鸟、孔雀、水车、山水、竹排、船只……百米长卷呈现出时而宁静,时而空灵,时而忘怀的意境。“这个是楠竹、这是凤尾竹、小琴丝竹、佛肚竹、湘妃竹、墨竹……”余老边看边讲解:“我的家乡周围都是竹,从小我就对竹子有特殊的情感。我跟竹能对话,我最了解竹,所以我走在哪里都研究竹,画竹。”

除了竹子,余老对家乡的大熊猫也情有独钟。百米画面精彩迭出,而最吸引我的当属国宝熊猫——它们毛茸茸、圆滚滚,憨态可掬,活灵活现,在竹林深处闲适玩耍,悠然自得。余老说,画它们用了好几个月呢。“上世纪90年代以前,我是用写意画熊猫,确实很快。但又觉得不够味,没有把熊猫国宝的真正内在精神面貌、憨态表现出来,于是就潜心研究用工笔画熊猫,把熊猫的毛皮画到了极致,眼睛也特别传神,这样把熊猫画得比真的还可爱动人。”

2011年《百竹雄魂图》面世后,余新志相继获得了国家授予的“共和国杰出画家”勋章、全国“五一”劳模勋章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勋章,一些大学也纷纷邀请他做竹文化讲座。



乾坤竞秀

余新志跟学生们讲的最多的,就是搞艺术讲究人品和画品,人品有多高,画品才有多高,竹子的品格这么高,我肯定要用竹子的精神来鞭策自己,来陶冶自己,一定要做正直的人、一个虚怀若谷的人,所以学画竹要学竹的精神。每每走进校园,余新志总会想起自己的恩师。一位是他沙湾中学教美术的刘老师;一位是画竹大家张采芹。余新志从小就怀有一个画家梦,命运却让他服从学校的保送上了普高。与美术专业失之交臂。后来是他中学美术老师因材施教,为他打开更大的美术视野,坚定走自学成才的画家之路。

画竹大家张采芹生前是余新志唯一的忘年之交、良师益友。他告诫余新志“会打不离手,会说不离口。画画没有捷径,只有下工夫,功到自然成。”对名利张先生也一向淡泊,他说:“做人总要为社会做些有益的事,做画家,就是继承和发扬祖国的文化遗产……”余新志记住了张采芹先生的这些话,如今,他又勉励青年人要像青竹一样,做虚心高节、挺拔向上的人。

原文刊登于2016年5月5日《北京晚报》




    关注 北晚艺趣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