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跟家的距离,只隔着一桶泡面

 

吃完这桶泡面,就到家了.........





泡面什么时候吃最香?当然是坐火车的时候。

毕竟连坐火车的张艺谋都无法,对泡面说“不”。

泡面之于火车,犹如毛肚之于火锅,在火车上吃泡面,是对火车最基本的尊重。

一到饭点,车厢里就开始飘散出各种,方便面的香味,挡不住地往你鼻子里钻,刺激着你的嗅觉神经,这一缕是红烧牛肉味,那一缕是老坛酸菜味,还有一缕是鲜虾味,再有一缕分辨不出来,估计是哪家新出的口味……

闻着闻着,口水就泛出来了。本来不想吃但是闻着味道,控制不住自己的味蕾就吃,起来了。
虽然17年动车开通了,网络订餐,当时很多媒体用的宣传,词都是“终于可以告别泡面了,动车高铁外卖时代来临”,然而将近3年过去,泡面依旧是动车高铁火,车上的常客,在高铁上点外卖的,依旧是少之又少。

很多人都是打开铁路局的,外卖app,扫了一眼餐品跟价格,最后还是拿出了,包里的泡面,真香。
把时间线往前翻,在火车上吃泡面,可没有现在这么轻松。

上世纪90年代以及20世纪初的绿皮,车厢没有开水器,也没有空调,春运路上取暖全靠大家,一起呼气发热。

开水是花钱的,一毛到两毛,必须是现金,火车上不提供找零服务。如果忘带零钱,还得跟相邻座位,的人搞好关系“兄弟,你有零钱吗,我用一块钱跟,你换十个一毛。”

吃碗泡面需要跨越重重,人肉山包去锅炉室接热水,地上以各种诡异姿势,躺卧着密密麻麻的人头,一个不小心水,就洒别人身上,引发一场纠纷。
如果运气不好的话,开水没了,只能等列车员重新烧,一边挨饿一边期盼,还得闻着别人的泡面香,煎熬无比。

那个没有智能手机,诺基亚只有电话短信,功能的时代,在硬座上无聊的时间,大多只能用来发呆和,看窗外。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在车厢这头,开水却在车厢那头。

即便运气好,成功泡完面并且来到,座位上,真正考验你的时刻才,真正到来。巴掌大的桌子,一般4人共用,最多只能放两碗泡面,人多面积小,必须得迅速吃完,否则其他人就有意见了:“这位兄弟,你能不能吃快点,我家小孩还等着吃呢,孩子都饿了几个小时了。”

至于泡面口味嘛,抱歉,没得选,几乎被康师傅,红烧牛肉面垄断。
遥想我上大学的时候,买票得去火车站排队买,一站就是十几个小时,有时候还要肉搏。火车还没有提速,老式的绿皮火车哐当晃过,一天一夜才到站。
1995年的广州车站


躺过卧铺,挤过硬座,左脚换右脚在车厢,里站一夜的时候有,在犄角旮旯里铺张报纸过一夜,的时候也有。旅途漫长,时间感也变得模糊,以每碗泡面为节点,吃了一顿,就离到站近了一些。火车的终点令人无限期待,然而过程…却是人在囧途。

比现在节假日5a景点,人更多的地方,就是春运的火车上。

在冬天封闭的车厢里,泡面富有攻击性的气味混在污浊,的空气里,汗味、烟味、泡面味、脚臭味一起袭来,小孩哭声、大人骂声、隔壁桌打扑克声、列车员叫卖声让你,无法入睡,饿的时候吃泡面,吃一口很香,吃完了又恨不得吐出来。有时候其实并不是,真的饥饿,不过是种信念和能量,的补给,告诉自己吃完这桶面就,快到家了。

我在春运结束很长,一段时间内,一闻到泡面味就仿佛回到了那列,拥挤的列车上,反胃到想吐。

好在现在的学生,已经不用经历我,当年的窘迫了。

高速铁路快速建设和发展,中国拥有了世界上最现代化的铁路网和最发达,的高铁网(高铁网),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们乘着“中国速度”,回家的路途不再漫长,火车上的泡面味越来越淡。

飞猪近期发了个数据,很有意思:如果以每四小时需要吃一桶泡面,的频率来计算,超过一半的同学,的家乡都属于“1一桶圈”的范围内。
以1995年在北京读,大学的李先生为例,每年春节返回,家乡湖南冷水江,他需要乘火车约50个小时,不加餐的情况下大概需要消耗6桶泡面,上车时带一把生的青香蕉,下车时就能完全熟透,黄得发黑,如今8个小时的车程吃完2桶泡面就能到。

再比如2000年,在石家庄读书的李女士,春节返回四川宜昌,得乘16个小时的火车,吃3桶泡面,现在时间缩短为5个小时,只需要吃一桶半泡面
即使到了2015年,从南京读书的郑先生返回,家乡黄山,也要乘6小时火车,吃1桶泡面会饿,五年之后的现在,杭黄高铁开通,一桶泡面都不用吃,就能到家...
如果说之前坐火车回家,要担心行李箱没位置塞几桶泡面,那现在纠结的只有带,一桶泡面,究竟该带什么口味的,红烧还是香辣,酸菜牛肉还是香菇鸡肉……

快与慢、远与近、一桶泡面、一场春运,把中国人的重乡,之情勾勒的清晰无比。2020年春运大,幕已经开启,五湖四海的人又开始了一次,壮观的迁徙,在火车哐当的声响里,回家不过是几碗泡面,的距离。

祝大家旅途顺利,早日归家~

你回家要多少时间?
买了几号回家的票呢?


    关注 广州潮人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