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过《诗经》的人,母亲节从来不送康乃馨

 

诗恋患者集中营,小诗妹欢迎你...





我通常会通过楼下花店里陈列的鲜花来判断,最近又是什么节日。

情人节和七夕,玫瑰和百合是绝对的主角;元旦和春节的时候,染成大红色的银柳总是分外抢眼;装饰着松果和银色雪花的冬青花环会和圣诞红一起,在十二月上市;如果菊花占据了半壁江山,那么就是清明或者重阳。

而五月上旬,也就是现在,各种颜色的康乃馨次第登场,用一种温和却不容拒绝的方式提醒我:母亲节要到了。



母亲节=康乃馨,似乎已经成为一种现代人的共识,就像夏天要吃西瓜和冰棍,是一种节令标志。

但事实上,现代我们普遍认知当中的,五月第二个星期日的“母亲节”,起源于一百多年前的美国,康乃馨就是那时候被定义为“母亲花”的,因为它是这个节日创立者安娜·贾维斯想要纪念的母亲最喜欢的花卉。



“康乃馨”其实是一个很优美的译名,在没有这个名字之前,国内的同类植物——也许花朵不那么大,颜色不那么鲜艳——被称为“石竹”。

李白笔下“山花插宝髻,石竹绣罗衣”的那个“石竹”。

是的,除了这一句之外,我再想不到关于这种花的古诗词名句,这让我非常遗憾地不能给康乃馨做一期诗词合集。



但是好在,古诗词里,跟母亲有关的,其实是另一种花——萱草。

《诗经·卫风·伯兮》当中记载:“焉得谖草?言树之背。愿言思伯,使我心晦。”这里的“谖草”,就是萱草。在这首诗,以及接下来的很多首诗里,它代表着“忘忧”。



“儿行千里母担忧”这句俗语,似乎奠定了一个母亲忧愁的基调,“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把这种担忧上升到了一种难以企及的高度。

在古代有一个非常有人情味的传统,孩子离家之前,会给母亲的住处种上萱草,使她能够忘记离别带来的忧愁。写《游子吟》的孟郊,另有一首《游子》诗里记载了这件事:

萱草生堂阶,游子行天涯。
慈亲倚堂门,不见萱草花。




当然我们都知道,母亲不会因为一朵花而真正忘记对孩子的忧心,否则蔡琰也不会在《胡笳十八拍》里写:
对萱草兮忧不忘,弹鸣琴兮情何伤
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对“忘忧”这个词语的美好向往,这个时候,我不得不用一个外来词形容这种向往:浪漫!

因为这种低调的浪漫,使得一种代表母亲的鲜花,有了更加悠久的历史和寄托,就算因为文化背景的原因,它不能像康乃馨一样,让全世界都知道,至少作为中国人,我们应该知道,萱草花除了能让你饱餐一顿之外(对,它另一个别名是“黄花菜”),还能代表母亲与孩子之间的浓浓亲情。



我身边的人,对于“母亲节”这个舶来的节日,总是持两种态度,一种表示坚定的拒绝(“中国人不过洋节,过了就是崇洋媚外”);一种表示随缘的接受(“啊今天是母亲节,那给妈妈买个礼物吧”)。但不管是哪一种,他们的情绪都没有对待“情人节”“圣诞节”那样激烈,那是一种可有可无的拒绝或者接受。

可能这就是亲情与爱情的不同之处,后者就像鲜花,必须时时刻刻记得浇灌才能开放,而前者就像钟表,只要一些必要的保养与维护,就能一直走下去。



不管怎样,我愿意借着这个有着美好意头的节日,对我的母亲说一声“节日快乐”。也许明年,我会记得提前种上一盆萱草送给她,今年的话……可能炒一盘黄花菜也不错?

写这样一篇随笔,不是为了掉书袋,也不是为了灌鸡汤,更不是为了让中西文化对立起来。毕竟,我们都希望自己的母亲能够过上健康、温馨、快乐的生活,这难道不是“康乃馨”和“忘忧草”联合起来的含义吗?

今年的母亲节是5月10日,如果你愿意的话,可以在评论区说说你自己的妈妈,小诗妹帮你上墙,让更多人看到你们的爱。



版权声明:【我们尊重原创。文字美图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因种种原因未能与原作者联系上,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立即处理。】
本文由“诗词中国”(shicizg)原创

图片来源“壹伴图库”

公众号转载请联系后台

如有争议,请联系删除

长按下方二维码

关注“诗词中国”

每天5分钟,把日子过成诗



今天看小诗妹了吗?

欲问行人去那边

眉眼盈盈处
必须

在看


    关注 诗词中国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