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代表香港的文学?

 

离去的鸟一直没有回来。...

本文共2655个字,阅读需要6分钟


曾有人问梁文道:“香港有文学吗?”

梁文道说:“有,西西。”他认为西西是最能代表香港的作家,是作家中的作家。

西西也被誉为是华文世界最具童真的小说家,这一点,仅从笔名西西就能对她的童真窥见一斑。

她说,西西这两个字,就像一个穿着裙子的小女孩,两只脚站在地上的一个方格子里,这是她小时候最喜欢玩的游戏。

《他们在岛屿写作》
西西的书中更是自然流淌出珍贵的天真稚趣。在小说《候鸟》《织巢》中,西西以少女之眼洞察人间。

《候鸟》是西西的长篇自传体小说,《织巢》是候鸟的姊妹续篇。在西西看来,这两本小说是可以各自独立成卷的。但同时由于它们在时间上的连续性,一口气读完仿若看完一部“大河剧”,酣畅淋漓。

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一个家族因为战争从上海辗转到香港,原本的小康之家坠入清贫,一切都得从头开始。
20世纪40年代的上海


西西以小说的形式将家族故事娓娓道来,语言质厚朴实,如不必雕琢的沙粒般自然松散堆积,便随风汇聚成丘,却又具有撼动人心于不坠的、璞玉浑金般真挚的力量。
《候鸟》是起点
《候鸟》中,女孩林素素以学童模样开篇登场,上学放学走过落满叶子的长街,一间一间店铺前停下来。

四十年代的上海,在小女孩的眼中是卖烧饼、糯米年糕、花生糖的“马戏团”,是法国梧桐树下那栋有红砖烟囱的房子,是星期日和父母去杏花楼吃早茶寻找“故乡味”,是八九人热闹聚居的大家庭,是小时候温暖可亲的家。

童年像一场漫长的迷梦,学校里的图书馆和水泡饭,和爸爸去影院戴“译耳风”看《出水芙蓉》,去他工作的大轮船上看新鲜;和妈妈叔母去戏院看戏,看她们熨头发缝旗袍买首饰……如果没有打仗,也许整个童年会在这个梧桐树下的巷弄里结束。
西西和家人


时间和岁月的流淌都是有备而来的,但战争与时局的变化却出人意料。情势动荡中渺小的个体为生存选择躲避,和那时的许多普通人一样,素素一家经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往复的炮火,不断地辗转漂泊。妈妈在动荡的生活里被迫由柔弱变得坚强,以一己之力带领全家“到南方去”与爸爸团聚。

《候鸟》是西西关于成长与迁徙的记忆。
《他们在岛屿写作》


1941年,日军偷袭珍珠港,并迅即占领上海。西西一家由上海避战浙江金华乡间姑姑家。乡间生活对城市长大的小女孩来说是新鲜的,有牧牛的玩伴,稻田小溪螃蟹。素素还曾遇见几个临时住在山后庙里的兵。

她认识了其中一个“连长”,连长很好看也很神气,晚上会和她们一起乘凉,看月亮、唱歌。连长还教素素背诗,背“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素素喜欢连长。

后来兵们去了前线,整个连都牺牲了。年幼的素素起初不知道什么是“前线”,也不知道什么是“牺牲”,后来知道了,就哭了起来。“我想,我小时候哭得最伤心的就是那次了。”战争,让孩子更早面对危险、苦难、死亡,战争也催人成长。
《候鸟》实拍


《候鸟》中有家族故事和个人生活史,写到诸多像连长这样让人印象深刻的小人物。但这些看似残酷的生活,在西西笔下,又不全然是沉重黑暗的,就像马世芳在谈到西西的创作时所说:

“她写战争、死亡、贫穷、老病,也带着一副柔软的心肠,和一双洞烛人世、然而始终好奇的眼。”

抗战胜利后,西西一家人迁回上海,和祖父母、外祖父母等诸多亲人大家庭聚居,住在静安寺附近美丽园的里弄。

西西在《候鸟》中还曾描写了孩童眼中的“历史事件”:上海1949年解放军进城的场景。“即使在两岸作家笔下,也很罕见。”不久,这个家庭随机面临的是父亲的失业,时局的变迁。再后来,全家人迁居香港。

《候鸟》实拍(点击图片可购买)
“候鸟是因应时间而不得不选择空间,其实也无所谓自由的选择,但凭本能的敏觉导航,寻找安顺的生活。”
《织巢》里的香港生活
《织巢》是《候鸟》的姊妹续篇,是耄耋之年的西西最新修改完成的一部长篇小说。西西说,《织巢》是一个爱情故事,不过是广义的。小说通过姐姐素素、妹妹妍妍、妈妈、二姨四位家族女性的不同视角展开叙事。虚实交错,拼贴缝补中有从内地到香港努力适应的生活,也有香港几十年的历史变迁。

《织巢》中,香港生活在继续,素素已经由少女长大成人,读师范学校,做老师,为全家人的生活忙碌奔波,成年人的世界没有容易二字,尤其是在香港。

 “生命真是残酷呀,我渐渐地觉得,做人毕竟不再只是有趣、快乐的事情。”
20世纪60年代的香港


环境大不同了,当年在上海时的小康之家,迁居香港后堕入清苦,爸爸一人忙碌工作养家,“揾食”艰难。缴学费、找房子、妈妈病倒……积蓄杯水车薪,变卖金镯钻戒,这些具体生活中的现实问题,让南方生活变得不像想象中那般容易。让人不得不面对的,还有亲人的离世。

“外婆也是葬在遥远的一座山上面,外公和外婆从来没有想到吧,他们的骨头竟然会埋在南方荒芜的山巅,他们远方的女儿,永远也不能来拜祭他们了。而她们,也不知道到什么时候,才能知父母逝世的消息。而我们,也不知道到什么时候,才知道她们是否安好的消息。我有时候坐在自己的小房间里想,不管南方还是北方,在不同的城市里不同的人,过着不同的生活,每个人都得面对悲苦的降临,而快乐,总是短暂的。”

素素在生活里,思索着生老病死、喜乐悲苦,也学会通过做功课看书,把自己抛进生活忙碌的漩涡里。

“人原来是会离开世界的。我以前看一些故事,仿佛那不过是书本中的情节,虽然哀伤,但距离遥远,也没有贴切的悲愁,但是外公外婆的消失,却是真实的,那么平日在屋子里走动,轻微在响着他们自己的声音的活生生的人,离去了竟不再出现。……如果一个家庭,只剩下我一个人呢?我手握的书本就颤抖起来。”

《织巢》开篇,妹妹妍妍眼中的姐姐,努力工作,独立自强,关爱弱小,有着自己的生活,也更多担负着家庭的重担。同时,妈妈的日记、留在内地的二姨从河南寄来的信,都从不同角度让家族故事变得完整。

家人四散各自筑巢成家,但仍守爱相助。

新版《织巢》实拍(点击图片可购买)
以小说的形式


人老了,想要记下自己的故事,有人会写自传,有人会写回忆录。西西重视小说这种形式,所以采用了自传体小说的形式。

“小说的写法,我是绝对坚持的。”在《织巢》的序言中,西西十分笃定地说。她认为这不仅涉及到对文学艺术的理解,也涉及到对人生、对世界的理解。毕竟,最真实的世界在小说里。
《他们在岛屿写作》


“这是个吵闹撕裂的年代,大家说话时仿佛都要提高嗓门,声嘶力竭,要证明关心社会,而如此这样的一套才能够改进社会。我想,生活是否只容许一种模式?我们又能否冷静下来,平实地说,耐心地听呢?”

——西西




点击图片可购买

《候鸟》

西西 著

西西:“我们这一辈,的确从小就身不由己,随着父母为了这样那样的原因迁徙,在迁徙里艰苦地、缓慢地长大。稍微安定下来,又发觉身边的许多人,又开始了另外的,也许更为遥远的迁徙。”
版权说明:
本文版权归新经典公司所有,本期编辑:十七
图片来自网络
欢迎转发朋友圈,转载请在后台回复“转载


    关注 新经典文库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