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时代互文互动,中国纪录片如何记录社会进程?

 

相对于其他视听内容形态,纪录片以其真实客观又不乏深度的表意系统,成为小至微观世界大到蓝色星球的最佳...



文|叶实

相对于其他视听内容形态,纪录片以其真实客观又不乏深度的表意系统,成为小至微观世界大到蓝色星球的最佳影像载体,也构成了一个民族影像志的忠实记录者和传播者,“一个国家没有纪录片,就像一个家庭没有相册”,这句智利纪录片导演古兹曼的名言,很好地言明了纪录片难以替代的媒介属性。

因此,将社会现实与时代变迁定格于镜头内,是纪录片创作者责无旁贷的义务。近四十年来,一大批中国纪录片人始终保持对社会的“在场”姿态,在火热的生活现场俯下身、扎下根,于纷繁芜杂的社会素材中发现别开生面的叙事支点与情感支点,即时传真地制作了一系列精品纪录片。

从《话说长江》《望长城》《龙脊》《婚事》《大国崛起》,再到近年的《舌尖上的中国》《外滩》《本草中国》《我在故宫修文物》《中国医生》等,这些已然载入国产纪录片史册的经典影像,与转型期社会的历史脉络形成同构与对话关系,描绘出一幅时代的浮世镜像,向世界讲述着中国故事,彰显纪录片的社会价值。现实观照与社会镜像

从史上第一部纪录片《北方的纳努克》起,纪录片就一直构成了人类社会的生存之境。它以非虚构为基石,以小切口为观察视角折射社会变迁,为时代留存珍贵的影像资料,正如纪录片大师伊文思所说“纪录片将现在的事记录下来,就成为将来的历史”,

可以说,纪录片的社会意义首先就源于其对广阔现实的洞察与捕捉。在中国纪录片的发展历程中,先后经历了人文化、平民化、社会化等多个创作阶段,也探索出了情景再现、主观表现等多元化的修辞策略,但不论是怎样的手段,都将真实视为纪录片的生命线。真实自有万钧之力,优质纪录片总能以冷静克制、不动声色的镜头呈现世界的本来面貌。

美国“直接电影”流派推崇“墙壁上的苍蝇”风格,要求拍摄者要像墙壁上的苍蝇一样,默默的去静观事件的发生,不做干预。走向成熟的中国纪录片热情地拥抱巴赞长镜头美学与克拉考尔的纪实美学,娴熟运用“长镜头”“深焦镜头”等镜头语法,不对发生做干涉,以近乎原生态的方式记录下大时代图景下演出的悲欢情景,不制造猎奇,也不消费苦难,从而构成了纪录片强大的情感穿透力。

无论是早期的《沙与海》《最后的山神》《三节草》《毛毛告状》,还是近年来的《二十二》《生门》《摇摇晃晃的人间》《中国医生》等,中国纪录片均以真实客观的跟拍形式,记录真实的命运故事,彰显“时间的重量”。

如近期的《中国医生》战疫版,就真实地记录了自新冠疫情爆发到四月底医疗队凯旋期间,在武汉的医护群体的战疫故事,深度跟踪拍摄了武汉4家医院、8个医疗队、30多名医护、20余名病人,60多天不间断记录,真实还原了医护人员坚守岗位、日夜奋战的行动。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医生》战疫版并未将医护工作者过度美化,而是以“镜头不说谎”的基本立场,呈现了医护群体抗疫的真实画像,投身病区改造50多天没回家的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副院长余开焕,面对疫情毫无畏惧、提到家人却潸然泪下的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感染科副主任医师陈晓蓓,不顾劝阻进病房只为第一时间摸清病人病况的西安交大一附院院长施秉银等这些充满现实颗粒度的真实影像为医护工作者传神写照的同时,也以大量沾泥土、冒热气的鲜活战疫故事定格下这个特殊时期中国社会的横断面,体现出纪录片的社会价值。叩问时代命题 彰显人文关怀

对社会现实的记录并不意味着纪录片要沉湎于琐屑日常,优秀纪录片人也总能保持着创作者的主体意识,充满对现实的体察和思考,从而在其真实影像中叩问时代命题,表达人文关怀。如纪录片导演格里尔逊所言,“纪录片不仅是反映现实的一面镜子,还是敲打现实的一把锤子。”
纪录片真实的背后是观念。表象真实纷繁芜杂,而纪录片人对真实的选择及其赋予不同的价值判断,正是源于迥异的创作观念支撑。在中国纪录片发展历程中,很多纪录片人不断地探索纪录片意义生产的边界,将其视为承载深刻思考的有力载体,不少“作者”风格明显的独立纪录片如《彼岸》《幼儿园》《阴阳》《英和白》《归途列车》《乡村里的中国》等,将镜头对准了一个村庄,一个文化部落,一个血肉丰满的个体,从而完成其对人类生存状态的理性观照,构成了独特的社会景观。

“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南方周末》这句新年献词事实上也呼应了整个传媒业在社会转型中的应有担当,事实上,这也是对纪录片文化自觉意识的内在要求。优秀纪录片理应以人的价值取向为核心落点,透视时代洪流下个体的生存写照与生命智慧,以更加思辨的视角温暖世道人心,缝合心灵伤痛,彰显出独特的情怀坚守。

近年来一批医疗题材纪录片层出不穷,包括《人间世》《生门》《中国医生》《手术两百年》等,这些纪录片作品在对个体生命经验与情感经验的书写中,始终以温情关怀和正向能量为精神底色,建立起医学与人文深度的对话,从而帮助个体对生命重新建立认知,很好地体现了纪录片应有的社会功能。

以《中国医生》战疫版为例,不仅还原了抗击疫情的第一现场、深度刻画了医护群体的抗疫画像,还首次将镜头聚焦于医护群体与患者的心理健康,呼唤社会关注起疫情后医患的心理健康。从而使得该片不流于简单的事实纪录,而成为更深刻、更具社会意义的纪录片。

 守正与创新的平衡

列宁曾用“形象化的政论”来说明纪录片对大众的宣教功能,在中国,纪录片同样是主流文化景观的重要构成。从更高维度来讲,纪录片的社会意义还应该发挥意识形态整合的功能,凝聚各阶层共识,推动社会前行。

转型期社会现实错综复杂,纪录片创作主体也应始终将“守正”视为创作的指导思想,既不回避社会冲突,也不激化矛盾、贩卖焦虑,而是应当积极承担起媒体平台的社会责任,有效地实现主流价值观的传递,强化个体对国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而在守正的同时,纪录片创作者也应当思考如何将厚重的主流话语寓教于乐、有味无痕地传达,不沦为简单的观念传声筒。事实上,大量国产纪录片都对此进行了颇为有益的尝试,如《厉害了,我的国》《大国外交》《可爱的中国》《大国工匠》等,将个体叙事与宏大叙事结合,呈现个体奋斗与集体梦想的共振,通过典型个体完成对群像面貌的速写,从而表达中国人民的向上面貌和平民英雄主义。
值得一提的是,近几年在线视频平台成为借力纪录片传播主流价值观的重要高地。在守正创新意识的指导下,纪录片已然成为除网剧、网综、网大等内容之外,网络视频行业内容创作的新支点,以爱奇艺、腾讯视频、优酷、芒果TV为代表的视频网站,纷纷加码纪录片投入,在价值标尺上高举高打,向用户传播积极正向的内容。

以爱奇艺为例,该平台就将打造“中国最大规模的纪录片内容片库”为目标,并推出全网领先的纪录片分账体系,全力支持优秀纪录片的孵化与创作,在内容创作和编排中,与时代主旋律同声相和,也催生了大量具有现实意义和人文关怀的优秀作品。事实上,本次引发业内热议的《中国医生》战疫版就是由爱奇艺与乐正传媒、健康报社联合出品,爱奇艺以纪录片这种真实的艺术形态,纪录并传递了当代医护人员的责任担当,为用户输送高格调、有温度的优质内容。正如人民日报评论《中国医生》战疫版:“以“微观战史”标准还原惊心动魄的抗疫战斗生活,把握纪录片平视英雄群体、客观冷静记录创作原则,不煽情、不浮夸,却因此更生动鲜明地烘托白衣战士的义无反顾和担当如山。战疫故事有了触感、张力和丰富色调,感天动地的英雄群像有了考究的细节美感和历久弥新的情感魅力,使观众由信生情、由情生敬。”



整体而言,中国纪录片发展始终与中国社会变迁形成着同频共振的关系,纪录片制作者与平台方以守正创新的精神,密切关注时代动向,并通过兼具纪实性与艺术性的影像,扫描个体幽微,见证家国巨变,构筑起国民的集体文化记忆。


    关注 思想聚焦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