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作家采访林彪4个多小时,20多年战斗生涯讲多久?仅几句话

 

x26quot;兵无常势,水无常形x26quot;,林彪喜欢用脑子打仗,他指挥的很多战斗,都是靠智取取得胜利的,敌情变化,他的思维,他的...




"兵无常势,水无常形",林彪喜欢用脑子打仗,他指挥的很多战斗,都是靠智取取得胜利的,敌情变化,他的思维,他的指挥也跟着变化,非常灵动。灵动活泼,就是林彪强调的一个特质,无论是从事哪个岗位,都应该这样。

一次,林彪给抗大学员作报告时表示,我们要活泼,不仅是生活上的活泼,而且在军事上、政治上要有灵活的战略战术,有灵活的斗争手段,而不是教条的、机械的。他还举了一些例子,说有些指挥员,在军事上脑子很灵光,可到了政治上,就毫无新意,只会用一些人家都快用烂了的方式方法,效果不明显。而有的军事指挥员,在其他事情上倒是活泼得很,到了军事指挥的时候,像个老头,毫无活泼可言。



军事指挥的活泼就要求指挥员灵动、部队运动,不死守一城,动起来之后就能找到更多的机会,否则,死守一地,敌人指挥慢慢将漏洞补齐,更加失去了打败敌人的机会。

林彪在指挥中就在极力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在他的指挥中,始终贯穿了进攻二字,他自己更是对进攻非常的崇尚。

一些人愿意用"进攻是最好的防守"来形容进攻的重要性,林彪对于进攻有很深刻的认识,在优势的时候要进攻,在敌强我弱时,更要找准机会进攻。纵观他指挥的几大战役,比如说辽沈战役、平津战役、衡宝战役,哪一场战役不是在接连的进攻中取得的胜利。



对于进攻与防守,他早在1938年5月的一次讲话中有过论述,他拿守南口和娘子关的天险来举例子,说明一味防守的难处。他表示,这些地方当时都是守过的,为此还特意精心部署过,可敌人还是绕过去了。防御部署有强有弱,敌人就尽可能避开你的主力,专找薄弱的地方和空虚的地方进攻,这样,一攻就能收获不错的成效,我们就只能撤退。

再之后,他就强调,我国地大物博,想要完全靠防御,几乎是不可能的,要将地大的优势利用起来,迂回作战,以运动战为主,以阵地战、游击战为辅,将长处发挥到极致。



为了说明这个观点,林彪就拿和日军的对战来说明,日军炮火强,如果只是坚守某阵地,他们可以调动几十门大炮来向我们射击,我军战士们可能很多倒在了炮火之中,却连敌人的影子都没看见。所以一定要有进攻的思想。

林彪口中的进攻是灵动的,不是横冲直撞,没有头脑的蛮攻,进攻的主动权一定要牢牢握在我们自己手中。对于战斗地点的选择、时间的把握、进攻的战术都要思考再三,比如像平型关战斗那样,掌握了主动权,胜利的希望就大了不少。反之,如果步步受制于人,连进攻也是敌人所逼,而不是主观想要进攻,那可能会适得其反。



如果没有进攻机会,那就等待,最好是能在运动中创造机会。除了平时主动的进攻,林彪对撤退中的进攻也看得十分重要。从辽西退到辽北,林彪不是不打,而是不和敌人硬打,退一步海阔天空,给自己的发挥空间大了,就能"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飞着飞着,就牵着敌人的鼻子走了,敌人的漏洞也就暴露出来了,自己就能抓住机会了。

很多人都称林彪"眼睛毒辣",专拣这种地方下手,等到敌人薄弱处暴露出来,就会像鲨鱼闻到血腥一样扑上去。特别是敌人接连占领我军的地盘,将战线拉得很长,那就更加肆无忌惮,不将我军放在眼里,由此而来的漏洞也就更多了。只要找准机会,蛇打七寸,要不了几仗,敌人就该难受了。



当敌人兵力、火力都占优势,气势汹汹而来,却守住不动,那就犯了大忌,这是林彪极力想要避免的,而白崇禧好像也明白这个道理,一直避免这样的事情发生,于是一直退让,稍微感觉情况不对,掉头就跑,不给林彪机会。

可惜一味的退并不是办法,林彪不像当年的杜聿明,拳头挥动得倒是挺有力,却都被林彪一一化解,有种一拳打在棉花上的感觉。而林彪在与白崇禧交锋的时候,抓住了机会,创造了歼敌的条件。



林彪打仗不拘一格,喜欢根据敌人的实际情况做出应对。对于一些冒进之敌,只要抓住机会,那绝对不遗余力,立即部署,调兵遣将,打掉他们,绝不客气。

在攻打城池的时候,就得看敌人怎么应对了,有的时候,敌人要坚守,可四周又无增援,城内防御又不强,就可能会面临被直接攻下来的结局。而当敌人被围住后,呼叫了支援部队,那林彪就可能改变策略,先以打援为主,等到援兵被打退了,再来收拾城内的,或者在城外安排伏兵,等城内敌人想要出城配合来援之敌时,就在城外歼灭他们。



对一些双方都认为很重要、必须争夺的战略要地,就可能需要阻击援军,强行攻城了,比如进攻锦州城之时,林彪就分别派出两股部队,抵挡国民党军东西两路援军,这就有了著名的塔山阻击战和黑山阻击战。在锦州基本拿下之后,他又派出部队南下,与阻击部队一起,围歼廖耀湘军团,而围歼他们的地方,是林彪早已经思考过的,可见,他的眼光并不局限于当前一战,在这一战还没开始,就已经想好了下一战的战略计划,抓住敌人软肋,不断进攻。

林彪的灵动,不仅表现在对自己的要求上,还体现在对广大官兵的要求上。别看他平时少言寡语,每次谈到战术和战斗作风,却有说不完的话,一遍又一遍地给战士们讲,甚至还通过各种文电资料,向广大官兵传达、宣传、灌输。有了优良的战斗作风和扎实的战术知识,在对敌时,才能更快地领会战略意图,敌情发生变化时,能迅速果断地做出正确的应对。



衡宝战役后,苏联作家西蒙诺夫到衡阳采访林彪。

首先询问对当前敌人及白崇禧的看法,接着请林彪介绍四野的战斗历程。林彪本人当然也是西氏中国之行的重要采访对象,可在历时4个小时采访中,关于自己20多年的战斗生活,林彪只讲了5分钟、几句话。



不爱讲自己的林彪,孤独而不寂寞的林彪,除了口述电报,平时难得说句话,有时一天都没句话。可在战术和战斗作风上,这位中国最年轻的野战军司令却有个"婆婆嘴",各种场合有机会就"叨叨",滔滔不绝,苦口婆心,唯恐你记不住,不明白。
世 界 通 史
global--history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历史


    关注 世界通史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