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寻秦记:借小程序穿越秦朝,你是谁?

 

守护好我们的文化,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如果说,这个世界上有一处地方,能够让你在一瞬间既能见证到人类智慧的高级,也能让你惊见到人类生命的渺小,那这个地方,一定是博物馆。

这个集合了世界各个角落人类文明的古老形式,不仅是一个立体的自由审美现场,更是一个冥想之地,能起到教育与点化的作用,让人们重新审视人类过往的一切发生以及个体与世界的关系。

它的背后是文化的力量。









整个中华,最恢宏的遗迹,当属兵马俑。

它是中华文化当之无愧的代表力量。

40多年前的一个春天,西安临潼的农民挖出了一个平行世界。那是1974年3月,一群人打井,他们挖开坚硬的夯土,意外发现了泥土烧的陶俑碎片。

于是,中华历史上秦帝国庞大的军队重现于世。那一个个如真人般的陶俑,带甲者百余万,千乘万匹,安静地伫立在土坑中。

正如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也没有两座完全相同的陶俑。
兵马俑坑内的兵士,完全仿照真人1:1打造,在秦朝匠人的精心彩绘下,陶俑的相貌、装束、神态,每一个都是独此一家,逼真程度仿如中了美杜莎的魔咒。

从最前排的弩兵先锋,到紧随其后的重装武士,加上曾列位其间的130辆战车,共同组成了一支英勇无比的虎狼之师。它们统一向东而立,时刻准备听从最高统帅秦始皇的号令。原本紧握于兵士手中的青铜兵器,历经2000余年,仍然寒光熠熠。

作为20世纪人类最重大的考古发现之一,看过秦俑之后,没有人不对眼前的壮观奇迹感到震撼不已。




公元前236年,时年24岁的嬴政横扫六国,建起一个统一的中国,这军队便是他引以为豪的功业,所以他死后也带了进去。

小时候,贾谊的《过秦论》作为语文课上的背诵篇目,曾背过无数遍。多年后再想起,字里行间的大国之气,从秦汉的历史中破纸而出扑面而来。

就像平行世界,秦国士兵在人间生老病死,朝代更迭,化作白骨;但另一个他变成陶俑,永埋地下,万古千秋。

穿过历史的风起云涌,穿过王侯将相的功过兴衰,穿过朝代的更迭枯荣……那里涌动的是独属于中国的历史声音,我们能感受到那段灿烂文明跳动不息的脉搏。




就像不看金字塔不算真正到过埃及,不看秦俑不算真正到过中国。

 

作为以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为基础的秦陵博物馆,堪称暑期游人的必访之地。可今年新冠疫情让文旅业进入寒冬,游客出门受限,机构纷纷闭馆。一种新型文化旅游模式随之悄然兴起,上千家文博机构纷纷开始了“线上游,既满足游客不便出行,心向往之的当下需求,也为了自身的转型自救。



对此,秦陵博物馆联合腾讯共同打造了“数字秦陵”小程序,就体验而言,绝对称得上是文博界“线上游”的代表之作。小程序的应用不仅优化了游客游览体验的过程,更释放了秦陵兵马俑文物的巨大文化价值,增强了用户粘性。通过探索新文创模式下秦陵故事的多元化表达,在年轻人的群体中掀起一股秦陵传统文化的新浪潮。

 穿越秦朝,谁是我?


游客动动指尖,就能瞬间穿越秦朝。参与由腾讯使用人脸融合技术打造的“谁是我”互动小游戏,玩家只要上传自己的照片,经过人脸比对之后,就能生成和你最像的那位兵马俑,你可以从他的脸上,找到自己的前世今生,谱上一曲相隔千年的文化传承。

虽然盔甲上的彩绘已然褪却,但你藏在骨子里的精气神,却依然是朝气蓬勃的。你还可以把它分享到朋友圈,让好友凭眼力和手速从众多兵马俑中找到隐身的你,小程序会根据好友找到的速度生成排行榜。

谁是我?我是谁?发现历史,就是自我发现的过程。

多功能一站式服务,更贴心更实用 


以前逛博物馆的时候,经常有过类似的体验:要不,就是人山人海摸不到边;要不,就是空有文物不懂历史,看了也等于白看。而这个“数字秦陵”多功能一体化的小程序,则完全避开了这些尴尬。

线下参观时,通过“数字秦陵”小程序,用户可享受游览全程一站式服务。游览前游客可以在小程序上提前查询博物馆开放时间,规划游览线路,完成线上购票。
参观时,使用智慧导览功能,可查询景区内各个景点、卫生间、出入口、停车场、服务点等信息,此外小程序还能基于用户地理位置进行智能语音解读,游客每到一处,小程序会主动讲解文物背景,让游客“走到哪,听到哪”。



遇到喜欢的展览品,用户用手机扫描展品,还可获得更全面易懂的展品介绍,深入了解文物的背景内涵。

而小程序中的短视频和小游戏部分,更能让原本枯燥古板的秦文化,变得轻松好玩,哪怕是没有历史基础的人,也能get到那些新奇有趣的典故。
 足不出户云游览,在家也能涨知识 


对于喜爱秦陵但无法亲自前往的用户,还可以基于VR与AR技术在线参观博物馆,足不出户即可与文物近距离接触。具有强互动性的实时直播,更符合年轻用户的浏览习惯,让拥有悠久历史的古文物更加平易近人。

通过360度高清图片展示,使得用户足不出户就能欣赏秦陵景区的宏伟景象、兵马俑各处细节,透过镜头,游客甚至可以体验到比现场参观更近距离、更真实的效果。

 数字化新文创,新时代新潮流 


而在数字化的新文创产品中,你更可以很轻易地在生活中,找到那些传统文化的影子:过去端坐在博物馆中庄严肃穆的文物摇身一变成了QQ聊天时使用的表情包,字体也成了独具特色的小篆。
跟随故事推荐官王源,用户还能来一场“文物的时空漫游”;在“秦陵百问”,用户每天都能获取新奇有趣的回答。在备受期待的《秦时明月手游》里,一眼望去气势恢宏的游戏场景,居然经历过秦陵博物院考古专家的考证,还原着秦代的真实历史风貌。《企鹅寻俑记》中,古朴厚重的兵马俑,抖掉了陈年积灰,随着音乐节拍跳起舞来……





短视频、声音故事、手机小程序、文创周边、直播等形式,赋予了秦陵文物更加多样的表现形式,在科普秦陵文化的同时,用更加贴合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让我们感受到历史从书本中“活”了过来。



曾几何时,只有“老学究”和搞学问的人才会去的地方,即使普通人偶尔去逛逛,也只是为了拍照和发圈的博物馆,慢慢的走下神坛,加挂了科技、新潮、呆萌甚至还有一点俏皮的它,彻底打破了人们对于博物馆的固有印象,它让人们意识到,原来博物馆也可以这么有意思。


当这些传统的博物馆走下庙堂,和腾讯一起俯身拥抱新浪潮时,传统文化和年轻人之间的距离,也就被拉得越来越近。

如果把传统文化比喻成为一棵根系庞杂枝叶繁多的古树,那么单纯保留物质形式就像是采集保护一根枯枝,而传承的真正意义在于留存一棵种子并使之落地生根直至开花结果。腾讯以科技的形式助力文化产业,从单向文化输出变为双向的文化交互,数字秦陵就是最好的验证。







据说“博物馆”这个概念,起源于西方,公元前290年埃及亚历山大博学园中的“缪斯神庙”,被认为是西方最早的“博物馆”。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博物馆在西方仅是“珍藏室”而已,只有贵族和学者才有资格进入。但后来,法国大革命开创了博物馆社会化的起点,过去仅供宫廷和封建贵族赏悦的珍藏室,终于转化成为今日意义上的,面向平民大众的博物馆。

而近几年来,在科技助推之下,从最早作为贵族的“珍藏室”,到成为面向大众开放的公共场所,再到近几十年来,类似数字秦陵小程序这样的数字技术加持下的虚拟空间……让曾经离我们如此遥远的博物馆,变得越来越亲民。



以故宫博物院为首的全国十几家顶尖博物馆先后活络起来,国内各大顶尖博物馆都陆续参与了跨界合作,与影视、综艺合作,频繁的出现在年轻人的视线之中。



2017年,腾讯发起“数字供养人”计划,敦煌不再是遥不可及的石窟,而是眼前可听、可看、可玩的数字化风景;通过创意视频点击互动,还能收获一番智慧妙语,以0.9元参与莫高窟的数字化保护。

2018年的“敦煌诗巾”项目,将壁画元素融入切实生活,在手机上就能定制专属丝巾,一时引领了朋友圈风潮。

而不久前的“云游敦煌”微信小程序上线社交平台,将敦煌搬到小程序里,不仅可以近距离领略敦煌石窟艺术的风采,感知敦煌壁画中丰富的文化内涵,更把大众拉到敦煌壁画保护的数字化工作中。由上至下,把文化艺术浸润到每个普通人的精神角落,再由下至上,唤醒普通人对文化艺术的保护意识,以此为传统文化探寻一条符合当下时代的传承之道。

有了敦煌的成功案例,腾讯与秦陵博物馆的这次合作,可谓驾轻就熟。数字秦陵,全面整合线上线下数字服务。当文化携手科技,文博连接互联网。 这种强大的融合能力,正是我们兼容并包的文化之根。



一脚踏入三秦大地,一眼望尽岁月千年。抵御住时间腐朽万物的力量,兵马俑里的战士们还在等待号令——随时准备重返战场。

 

他们用一种倔强的姿势守护着这片古老且厚重的土地,而作为他们的后人,我们同样有根植于血液中的传承。


 

安藤忠雄所说:拥抱历史,我们需要分析。拥抱未来,我们需要创意。而博物馆恰巧就是架在过去和未来之间的桥梁,我们每个人都是架起这座桥梁的一部分。

 

守护好我们的文化,让它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永远鲜活,历久弥新,这不仅是心愿,更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关注 国学精粹与生活艺术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