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犊”的父母分三层,你在哪一层?

 

孩子之间难免会有小打小闹,当你家孩子被打时,你会怎么做?...

来源:男孩派(ID:boy666dj)
作者 | 张可粒
 

“狠三狠四侬不买账,那明天校门口见!” 

“不是看不起你,你不来的话考虑后果。” 



前几天,一则“小学家长约架,头破血流进医院”的微信对话截图在网上热传。

聊天截图显示,主角是“张爸”和“陈爸”。

张爸首先发难“指责陈爸的儿子打了自家儿子”。

陈爸也认真回应:“刚才问了,的确打了三下,但是你儿子做操踢了我们几天屁股,今天也是如此,我儿子才还手的……”
张爸一看,自家孩子被打了,对方爸爸口气还很硬,就发出了“明早校门口见的约架请求”。

这时,张妈也出场说,陈家孩子前两天绊了自家的孩子。
陈爸答应迎战,又发了一张孩子被打耳光的照片,众人震惊。

而后,陈爸又对张爸说“我儿子讲,从来没绊过任何同学,所以,请你明天再上来一下。”
第二天一早,如约而至的“陈爸”直接用U形锁敲破了张爸的头,张爸鲜血直流。
新闻一出,众人一片哗然:

“打赢了坐牢,打输了进医院!何苦呢?”

“拘留还是要拘留的,双方同意私了就可以关满24小时出来。如果对方不愿意私了,还得拘留15日,并且赔偿医药费。”

“家长意气风发,一时冲动,最终还是留了案底苦了孩子”



明明是孩子间的小打小闹,俩娃爸爸的强势介入,将孩子的小摩擦演变成了双方大人的打架斗殴。

孩子的成长,少不了和同伴起冲突。

只是如何正确介入孩子的冲突矛盾,如何避免孩子受别人欺负,这也是父母们不得不好好研习的功课。 

父母之爱,舐犊情深。

所有“护犊 ”的父母大致可以分为三种层次。
三流父母用拳头:
“敢欺负我孩子,我揍你” 
8月多,在上海松江的一家儿童游乐场内。

一位爸爸因为自家孩子的积木被抢,立马抓住抢积木的男孩,出手给了9岁男孩响亮的一巴掌,并将男孩推搡到海洋球里。
后来,这位爸爸因殴打他人被警方依法行政拘留。
网友纷纷表示,家长应该去调节,而不是直接上手。

深以为然,我们在孩子的纷争中应该扮演的是调停者的角色,而不是一个愤怒的“参与者”。

冲突和纷争是孩子学习社交的必经过程,父母的过度干预,不仅放大了冲突,也会害得孩子“再也没有朋友跟他玩耍了”。

或许你听说过,“铲雪车式”的家长吗? 

他们就像一辆巨大的铲雪车一样,在孩子的前方轰隆前进,帮助孩子清理前方道路的一切障碍,只为保证孩子不再受到挫折、攻击、伤害。

如此一来,孩子没有机会去体验那些与人相处不快乐、不舒服的感受,也就无法通过这些经历去提升自己的解决冲突能力、与朋友共处能力,更别提什么社交发展和内心强大了。

无独有偶,杭州一位38岁的爸爸,因为儿子被其他孩子欺负,径直冲进小区对着一个6岁的小孩连扇耳光,还将孩子的母亲给打伤了,最后也是进局子了。

这种爸爸像是一堵墙,一面隔断了对孩子的“社交危险”,一面也阻碍了孩子自我人格的完善与发展。

他们本该通过外界习得的能力,被深深地掐断了,只能一直待在父母的保护区里。 

在《陪孩子走过3-6岁敏感期》里写道:“孩子本身就是在吵吵闹闹中学会如何处理人际关系的,在这一过程中,孩子们会形成只有他们自己才懂的规则。”

我们应该相信,孩子自有一套化解冲突的方法。

就像开头在两位父亲约架之前,两个孩子的小矛盾已经化解且和好。

而当两个爸爸在打架时,他们的孩子正在一起手拉手玩耍!

小孩子的世界, 一定不能站在成人的视角去看,否则容易有失公允。

冲突是孩子学会社会规则的宝贵机会。

身为父母,刻意剥夺孩子处理人际矛盾的一次机会,就可能多给孩子制造一次“被欺负”的时刻。
二流父母用嘴巴:
“打回去都不敢,真没用”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孩子的世界,也是成人世界的缩影。

广东一所幼儿园里,睿睿被同学用玩具砸伤耳后,眼旁也造成刮伤。
睿睿的父亲就领着孩子去教室,找到此前抓伤睿睿脸的同学,并且告诉睿睿:“爸爸在这里,你敢不敢打回去。”
睿睿父亲的这种做法,引起了很多网友的激烈讨论,有人赞同“当然要打回去”,有人认为要晓之以情,动之以理,不能以暴制暴。

其核心都指向了一个问题:孩子被欺负时,到底该不该打回去?

孩子被欺负,教唆他打回去,看似有用,但其后患也是无穷的。 

有次,我在商场听到一位爸爸训斥孩子:“他打你,你怎么就不敢打回去呢?我怎么就养了你这么个孬种。”

而被骂的孩子,则是委屈巴巴地跟在爸爸的身后,一边用小手抹眼泪。

或许孩子心里在想:

 “为什么我被欺负了,爸爸不说别人,反而凶我?”



当孩子被欺负的时候,第一时间最需要父亲的安慰与帮助,而爸爸全部忽视了,只顾着辱骂孩子的“软弱”。

更是变相在传递一种讯号“活该你被欺负”,这对孩子来说,无疑是伤口撒盐。

曾经有个心理咨询师朋友告诉我,在受欺负中不敢还手的孩子,可能是还手后吃了更大的亏,所以更加不敢反抗了,这也是孩子自我保护的一种形式。

而这个爸爸不评估事实,不判断孩子自身的优劣势,盲目叫孩子打回去,显然是不理智的。

我们需要考虑孩子的性格情况,如果本来就是比较乖、内敛的小孩,无论如何也做不出“反抗”的动作。

其次,要考虑到以暴制暴所带来的另外两种不良后果。

第一种,孩子反击失败会惨遭报复,被欺负得更惨了。

第二种,侥幸还手成功的孩子也会将这种行为认为是一种“鼓励”,鼓励孩子动用武力,鼓励孩子成为下一个欺凌者。

冤冤相报何时了,我们要教会孩子的,不能只停留在“打回去”的简单粗暴方式。

我们更期待孩子能够维护自己的尊严,且随着年龄增长,他能不断升级保护自己的方法,用更为理智的方式去取代拳头。 
一流父母用头脑:
“比起保护,我更想让你学会如何处理冲突”


其实,“打回去”还是“不打回去”的选择中,重点根本不是“打”或者“不打”的问题。

重点是,我们应该让孩子明白如何维护自己的权益,如何用理智、合适的方法去解决与别人的冲突。 

这才是真正地让孩子拥有不伤人的教养,不让人伤害的气场。

美国有一位名叫戴夫的男孩,他身材矮小,经常被同班的大胖子欺负。

他的爸爸知道后怒不可遏,希望揍那个熊孩子一顿。

但爸爸知道这种方式治标不治本,于是他教戴夫用“谈判”的方式去和大胖子协商,而自己躲在一旁给戴夫壮胆。

戴夫按照爸爸告诉的,对大胖子说:“我爸爸已经知道你打了我,他很生气。还有老师也知道了,她说会和你的家长联系了,但我都阻止了。”

戴夫又说:

“但你还有另外一个选择,就是做我的朋友,如果做了我的朋友,永远不欺负我,我就会跟我爸爸和老师说你已经改正了,并且跟我做朋友,你可以玩我的超级跑车(玩具诱惑)……” 



戴夫爸爸的这一番行为,帮戴夫树立了自信,也让戴夫学会了解决冲突的方式,更能化敌为友,一举多得。

蔡康永在《奇葩说》里说:

“我们相信还击是必要的,但相比还击的力量,我们更要培养孩子还击的智慧。” 

首先,给予孩子及时的支持与情感抚慰。当孩子受到欺负时,肯定是委屈的,我们不能一味指责孩子太弱了,太丢人,一直给孩子伤口撒盐。

其次,加强孩子的身体锻炼。李玫瑾老师指出孩子一定要有运动,就有爆发力。有爆发力,就不容易被欺负。

最后,教会孩子拒绝,说“不”,就是教孩子守住自己的底线,才能不成为任人欺负的对象。

为人父母,都渴望成为孩子的避风港,给孩子更多的爱。

但如果保护方式不正确,或者爱得太满了,就会变成一种伤害。

孩子总有一天会离开我们的怀抱,与其迫不及待挡掉所有危险,不如适时放手,也是一种别致的爱。
*本文系男孩派原创,我家有男孩,成长交流平台,200万精英家长都已关注我们。
长按下方图片识别二维码
关注医知袋鼠
陪您和孩子一起成长

走之前记得点个“在看”哟~


    关注 医知袋鼠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