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我痛......” 7岁女儿一到周五就喊“肚子疼”,父母遭医生怒斥

 

中国大部分孩子是有父母的“孤儿”,尽管有父母陪伴在身边,但是却没有传递内在心理支持的正能量。回想一下,你是如...





中国大部分孩子是有父母的“孤儿”,尽管有父母陪伴在身边,但是却没有传递内在心理支持的正能量。回想一下,你是如何陪伴孩子的?



前几天听一位儿科医生朋友说了这样一件事。

最近接诊了一位7岁的小女孩。据女孩的妈妈说,她每到周五就喊肚子疼,就带着她去医院检查。

可接连看了好几位医生,都查不出任何的毛病。

在询问病情时,女孩的妈妈电话响了,女孩伸出双手想要抱住妈妈不让她接电话。

朋友将女孩的举动看在眼里,趁着妈妈去接电话的间隙问女孩:你是不是假装肚子疼?

女孩终于吐露了自己的心声:

妈妈平常工作忙,周末也常常加班;爸爸也是,每周都要到隔壁城市工作,有时候周末也不回家…

有一次我贪吃冰淇淋吃坏肚子了,他们就陪着我整个周末,虽然生病了可是我好开心啊!

所以我才假装肚子疼,这样爸爸妈妈就能多一点时间陪陪我……

女孩的妈妈打电话回来后,问医生女儿的病能不能治。

朋友却对她说:不如你们离婚吧。周末也加班,女儿也没时间管,她活得就像是个有爸有妈的“孤儿”!你的女儿,得的是心病……与之对比的是不久前,河北保定一位父亲和儿子拍摄的“军事大片”走红了网络。

这位父亲表示,他之前忙于工作,“父子间很生疏”。

去年因为疫情关系被隔离在家,为了陪伴孩子,他给10岁的儿子买来了各种玩具,并用这些玩具拍摄连续剧,至今已经拍摄出了200多集。



在搭建场景和拍摄过程中,孩子都积极参与,这些玩具既陪伴了孩子,又充实了自己,正可谓一举两得!



如今,一起玩,一起拍,一起哈哈大笑,成了这父子俩的日常。

网友直呼:父母陪伴才是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啊!



01
陪伴,是最好的教育


陪伴孩子,是每一位家长不可推卸的责任,孩子良好的品性修养不能只从书上习得,而是来自于父母的言传身教,以身作则。

有人将陪伴孩子总结为几个阶段:

幼儿阶段——

父母抱着孩子向前走。

儿童早期阶段——

父母拉着孩子向前走。

儿童中后期阶段——

父母和孩子并肩走。

青春期阶段——

父母必须学会放手让孩子向前走。

孩子的成长黄金期只有几年,身为父母,自然不想缺席孩子的每一个成长瞬间。

可是由于生活压力和工作繁忙,很多父母往往没有足够的时间陪伴孩子成长,更多的是由长辈代劳。

如果孩子童年时期没有父母的陪伴,犹如小树生长没有了阳光雨露。不仅会影响到亲子关系,往往也不利于孩子的健康发展。

比如,缺乏父母陪伴的孩子往往性格更内向,极易产生自卑情绪。

家长们一定要知道,再多的金钱和物质,都弥补不了的孩子曾经缺失的陪伴。

每一位家长都要舍得花时间陪伴孩子,让孩子知道自己的身后有父母,让孩子能感知爱学会爱。 


02
陪伴,不应该只是“陪着”
有学校曾做过一个家长调研,询问父母平常是“如何陪伴孩子”的,答案可谓是五花八门。

有的家长认为给孩子吃饱穿暖,空了带他出去玩玩就可以,学习都是老师的事儿;

有的爸爸表示出去玩都用不着,“我每周都会抽空陪孩子打几把游戏,加深我们父子感情”;

还有一些生怕孩子落于人后的家长十分看重孩子的学习,“陪学”可能偶有迟到,但绝对不能缺席。

于是就有了陪着孩子上网课、上兴趣班,孩子学什么,自己在一旁“坐陪”的身影,学多久就陪多久。

不过这样的陪伴往往会出现两极现象:一种是孩子上课,家长玩手机,一堂课下来,彼此没有任何交流;一种是孩子学得一知半解,家长急得上蹿下跳,学海变“战场”,硝烟弥漫。

高质量的陪伴不等于时间的堆积,陪伴不是陪着。物理距离上的朝夕相处,并不能代表精神层面上的互动和共鸣,让孩子在精神上感觉到父母的陪伴才更为重要。

家长陪伴孩子,更重要的是参与到孩子的日常活动中,与孩子有思想的沟通和情感的交流,真正陪到孩子心里去,陪到点子上。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参与孩子的成长过程。



03
其实很多家长都知道陪伴的重要性,但这只是第一步,更要紧的是如何理解陪伴,如何学会陪伴。如果还苦于无从入手,不妨从下面这几件日常小事开始做起:
给孩子讲睡前故事

讲睡前故事有助于提高孩子的理解力、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对大脑的发育很有帮助,而且可以大大增强父母与孩子之间的联系与交流。

睡前故事是儿童文学作品的一部分,大都是作家根据儿童心理特点专门创作的。有浓郁的情意,能够打动孩子们的心;有高尚的童趣,能够引孩子们发笑,给他们以欢悦和快乐。
教孩子一起做家务

学习书本知识只是孩子生活的一部分。回到家里,孩子应该做他力所能及的事情,特别是做一些使用手指的细活。例如让孩子剥圆白菜、洋葱皮,去掉豌豆荚的筋,这种细微的手指运动可以刺激大脑。

动手做事是孩子成长的基础,是孩子手脑结合、身心和谐发展的过程。如果真正爱孩子,就要创造条件满足孩子“想自己做事”的需要,多让孩子动手,不要用家长的“过度好心”剥夺孩子的成长机会。
多和孩子聊天

现在越来越多的孩子患上“儿童孤僻症”,这主要是由于父母和孩子缺乏沟通所致。独生子女偏多,孩子就缺少玩伴,感到分外孤独。因此,爸爸妈妈们多和孩子沟通是很重要的。

多和孩子沟通可以增强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情感,和孩子成为朋友,减轻孩子的孤独感。多和孩子说说话,能够锻炼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锻炼孩子的大脑发育,这样就有利于孩子更好地融入社会。
共同参加体育活动

家长与孩子共同参与体育活动,不仅能培养孩子的运动兴趣、运动认知和运动习惯,而且还能增强家人的亲情互动与情感升华。

孩子成长需要有健康、强壮的体魄。如果父母能够引导孩子从小喜欢上体育运动,不仅有机会让孩子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拥有健康的身体,更重要的是为孩子的身心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通过体育锻炼培养孩子勇敢、顽强的精神。
全家一起郊游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人为的教育必不可少,而大自然中潜移默化的教育更为重要和有效。

在茂密的森林中爬坡登顶,在青青的草地上采摘不知名的野花、追逐花间飞舞的蝴蝶,孩子心灵上恣意获得的启迪,潜移默化增长的经验与智慧,犹如春雨润物般无声无息却又显而易见,这对正在长知识的孩子而言尤其重要和必要。
一起参加公益活动

现在的孩子有着享受不完的爱,但爱的奉献却相对很少。如果享受父母创造的幸福是他快乐的唯一源泉,那就非常危险,他可能成为一个只知索取,不知奉献的人。

所以,家长们可以通过公益活动培养孩子的奉献精神。父母带孩子共同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不但可以更好地增长孩子的社会经验,还可以增进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亲密沟通,有助于培养孩子的奉献精神以及对公益事业的责任感。


其实,高质量的陪伴总是体现在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但必须都要有一个前提:要有纯粹的专一的陪伴孩子的时间。

哪怕时间短,也需要清晰地划定出工作时间和陪伴孩子的时间,不可混为一谈,一心二用。家长要褪去工作中的角色,回归父母的本职,专心致志只做陪伴孩子这一件事。

陪伴,是为了有一天不再陪伴。

只有父母用心陪伴,孩子将来才能走得更稳、更远!

声明:本公众号尊重原创,素材来源于网络,好的内容值得分享,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推荐阅读:

12岁小学生,肺癌晚期!妈妈崩溃大哭:大家都这么玩,为什么只有我小孩会死

“我这辈子都不会原谅我妈”:语言暴力,到底有多可怕

"初三女孩的爱情观"刷屏,很多大人自叹不如

衡中学霸再上热搜:这才是最能激起同龄人斗志的演讲(转给孩子)

孩子身体有这些表现,可能要长高了,家长别大意了!


戳“阅读原文”查看更多学习资料


    关注 爸妈说事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