藻井仰望玄妙似天际(二)

 

魏晋南北朝:纹饰颇丰,浸润佛法这个时期中国文化受到佛教的极大的影响,藻井也不例外,此时藻井集大成者在敦煌...



 

魏晋南北朝:纹饰颇丰,浸润佛法

 
这个时期中国文化受到佛教的极大的影响,藻井也不例外,此时藻井集大成者在敦煌的石窟之内。而魏晋南北朝时期我们一般称之为敦煌的早期。当时的木作已然腐朽,归于时间的洪流之中了,但是敦煌中尚有诸多壁画留存,其间对于藻井的记录颇多,是为了解其历史的幸事。

此时的藻井均为斗四套叠结构,即诸多正方形45度角转接套叠而成,这种层层叠涩的藻井方式从印度到中亚再到古国龟兹的宫殿和佛家遗迹中比比皆是。但是我国西汉宫廷中也有此类形制,所以此是否是受佛教影响而成,已不可考。

此时藻井木作上的纹饰依然以莲花为主,但此时的寓意却是与佛教相关了,莲花本就是佛教的圣物,而且增加了源自佛教的火焰纹、飞天纹、忍冬纹及各样的几何纹饰。

在整体风格上此时的藻井木作仍为淳朴之列,用色也极为奔放,以土红、土黄、深赤红

色等色彩为主。

隋唐:工艺渐繁,皇室独享



隋文帝时对城市规划有了重要的革新,民居于皇宫隔离,对于建筑形制也按照等级进行了划分。藻井也不例外。《新唐书车服志》曰“王公之居不施重拱藻井。”藻井正式成为皇室独享的建筑装饰。

此时的木作工艺整体呈现出由拙至巧的转变,建筑装饰整体开始繁复精致起来,一派盛世景象尽显其间,藻井从绘画装饰这一单一装饰形式,至出现了方格结构等多种装饰形式。

因为年代久远,此时藻井的留存依然在莫高窟中,隋代时,藻井从斗四套叠结构转变为变为“方井—边饰一垂慢”的三层结构,这种结构更适宜装饰,故而成为之后历代藻井的基础形式。唐代时,藻井的木作工艺更为复杂,华丽,边饰的层叠的层次增多,方框越靠近井心便越小,一种纵深的透视感自然而生。

此时藻井在垂莲四周围往往有一个自由区,不但有缠枝忍冬,还有成群的飞天,透露出自由清新的气息,外沿出现了飘逸的垂幔。有时各种边饰多大余十层,装饰手段也更为丰富,外层呈华盖式,逐层由垂慢、缨洛、铃档等装饰物构成。此时常见的莲花纹饰逐渐走向了抽象。而且整体风格渐渐本土化,传统装饰图案渐渐融入到佛教装饰图案中。

   宋:木作精湛,雕琢入化



我们对于宋代藻井的了解是较为全面和深刻的,这一方面是因为有实物留存,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宋时有了建筑木作的集大成之作《营造法式》。

根据书中记载此时的藻井主要是斗八形式,其为八角形,五尺三寸,下层称为方井,宽度八尺,高度总高为一尺六寸,中层称为八角井,直径六尺四寸,高度二尺二寸上层称为斗八,直径四尺二寸,高度一尺五寸。

井心的装饰也更为繁复,其顶心之下施用垂莲,或雕花云卷,并在井心安明镜。有的装饰中还会出现半立体的浮雕及贴金装饰。

明清:百花齐放,是为鼎盛



明清一代的藻井,在形制变化上更为多样,其中木作雕饰也更加繁复精美。可谓极尽能工巧琢,其间工艺可谓百花齐放,是藻井这一木作形式的鼎盛时期。

明清时期的藻井大体是由上、 中、 下三层组成,最下层为方井, 中间层为八角井, 上部为圆井结构方井,四周通常以斗拱装饰上。在八角井内侧角枋上有瓣枋,其上一般绘制或雕琢云龙图案。最为中间一层为圆井。周围有雕龙装饰,中间浮雕一盘龙,口中含珠。

例如上世纪30年代流失,现存美国的纳尔逊·阿特金斯博物馆和费城艺术博物馆的智化寺万佛阁内的两个藻井,便是我国古代藻井甚至木作工艺的集大成之作。二者均系斗八式平面方型,它们的制作工艺精巧,结构复杂,每格之边缘,饰卷云、莲瓣、供科,均为金琢墨,沥粉贴金,空档内置“八宝”。中央圆心一条矫健团龙,盘绕垂首,俯视向下,周围还环雕八条游龙。其工艺之精巧甚至在故宫内藻井装饰之上。

从汉代的朴拙到清代的繁复,藻井记载了中国古代木作工艺的渐进,和历代工匠们的非凡创造,故而每每仰望细赏,总有玄妙宛若天际之感。(文中图片均来自网络)


    关注 京鲁藏品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