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的了解五尺道吗?】

 

五尺道又称滇僰古道,僰道,是连接云南与内地的最古老的官道,为连接川滇汉人与古僰人修建的。...







  五尺道又称滇僰古道,僰道,是连接云南与内地的最古老的官道,为连接川滇汉人与古僰人修建的。

秦统一中国后,为了有效地控制在夜郎、滇等地设立的郡县,秦始皇派遣将军常頞率军筑路,这条路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五尺道。常頞开通的五尺道,多数地方是对南方丝绸之路上的僰道至味县段的拓宽、修整。道虽宽五尺,但由于沿途山势太险,凿通实在不易。当时尚未发明炸药,只能在岩石上架柴猛烧,然后泼冷水使之炸裂。

五尺道从蜀南下经僰道(今四川宜宾)、朱提(今云南昭通)到滇池,由于道路宽仅五尺,故史称“五尺道”。这条道路尽管狭窄,却和秦始皇在全国其他地区兴修的宽达五十步的“驰道”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是云南与蜀的重要商道。

这条道路尽管狭窄,却和秦始皇在全国其他地区兴修的宽达五十步的“驰道”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是云南与蜀的重要商道。

秦孝文王元年(前250),蜀郡太守李冰招募劳力开山采石,修筑巴蜀通滇道路(僰道)。由于岩石坚硬,工程艰巨,仅修通从成都到宜宾的道路。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派遣常頞续修,并把道路扩宽为五尺,沿朱提江上溯,经今盐、大、昭、威宁、宣威至曲靖,全长2000余里,史称五尺道。

西汉武帝元光六年(前129),派唐蒙为中郎将率巴蜀兵民续修改建五尺道,公元前112年完工,史称南夷道或夜郎道。南夷道从今四川省宜宾起,经盐、大,逆白水江而上,经彝良牛街、镇雄芒部、贵州赫章、威宁,云南宣威直达曲靖。三国、两晋、南北朝战事频繁,太康七年(286)朱提发生大地震,南夷道许多地段被震塌,道路随之荒废。

唐代,巴蜀通滇道路恢复畅通,因道路途经石门关(今盐津豆沙关),故易名石门道。唐天宝七年(748),唐与南诏激战于芒部(今镇雄),唐兵败,石门道亦随之不通。唐贞元九年(793),唐与南诏恢复往来,西川节度使韦皋遣巡官监察御史马益流率行营兵,整修石门道,并于沿途设置驿站。石门道自四川宜宾南行,经庆符、高县、筠连,经盐、大、昭、贵州威宁,到宣威至曲靖。

处于五尺道上的[b]凌云关是一个长17米、宽7.1米的长方形建筑,“卡”在高县与筠连交界的山坳处,颇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气势。据资料记载,凌云关坐西南向东北,占地面积为120.7平方米,修于明代。此关横座于高县到筠连交界处的一个山坳上,是进出筠连的四大关口之一。关墙用石块砌成,长方形,外长17米,外宽7.1米,内长14.5米,内宽3.8米。关卡南北有三道门框,均用条石砌成,卷拱形,门已毁损,现存门拴孔。该关关口北面为高县蕉村镇裕丰村,南面为筠连县犀牛村。凌云关两面为山岩或斜坡,另两面为山峰。川云中路通车后,1961年,该关废弃。关前,高县人民政府设立的“文物保护警示牌”注明:“以文物本体放射状外延30米为保护范围;以文物本体放射状外延60米为建设控制地带。”蕉村镇党委书记何庆生介绍,原来关门正面墙上的长方形框内有“凌云关”3个大字,由于年久风化的原因,字迹许多年前就已看不清楚了,当地人把它叫做“御风亭”。
注:信息来源于网络



长按二维码,关注山水蕉村


    关注 山水蕉村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