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阅读报告系列 “童年的消逝”是电子媒介传播时代下的悲哀

 

童年在消逝,这多少是一个让人沮丧的事情。作为纯真年代的代名词,童年的概念在每一个经历过的人心中有无可替代的地位。可是我们不得不承认,身边的小孩子越来越不像想象中的那样单纯了,小小的年纪差不多懂得了成人全部的秘密。...









很早就想读一读媒介生态学派代表人尼尔.波兹曼的经典著作之一《童年的消逝》,大抵是因为尼尔·波兹曼着力探讨的美国“儿童成人化”现象在我们社会中早已不再是鲜为人知。作为我们国家和社会的一员,是有必要对这种由电子媒介来临而造就的“童年的消逝”现象进行反思的。

我们已经知道,人类社会的传播史其实就是不同阶段所创造和使用媒介的历史。从口语传播时代中,人类以体内器官为媒介进行近距离传播;到文字传播时代中以不同载体的纸张为介质的一系列传播;到印刷时代使大量信息复制成为可能;再到电子传播时代中信息跨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这本书的主题,尼尔.波兹曼所探讨的就是在这样媒介不断更替和发展的大环境下来展开对于“童年是如何产生”、“童年是如何得到发展”以及“童年又是怎样不可避免的消逝”的主题的。

在这里我想着重讨论的是最后一个主题“童年是如何消逝的”,当然,对于前两个大的主题是有必要进行简述的。准确说“童年”这一概念是伴随着印刷传播时代出现的,印刷机的发明创造了一个全新的符号世界。因为在文字(字母)出现以前,儿童和成人都是依靠同一种传播媒介——口口相传来获取知识,虽然当时有儿童,但并不存在这一概念。尼尔.波兹曼论证了这一概念的出现不过是近几百年的事。印刷机的发明使原来把持在僧侣教士、抄书匠手中的秘密流入贫民百姓之中。这时,识字能力就成为区分儿童和成年最强有力的分水岭。成人因为有识字能力,所以能获得各种知识。而儿童则需要到学校学习认字。语法,并在成人认为适当的时候,以适当的形式获取知识。然而,这一切由文字筑成的坚固的防线却在电子媒介传播时代的来临慢慢消退。

哈罗德.英尼斯强调传播技术的变化无一例外地产生了三种结果:第一、它改变了人的兴趣结构(人们所考虑的事情)。第二、它改变了符号的类型(人们用以思维的工具)。第三、它改变了社区的本质(思想起源的地方)。总的来说,新的传播技术不仅给予我们新的考虑内容,而且给了我们新的思维方式。而电视这种媒介就是当时尼尔.波兹曼所处时代下的一种新的传播技术的结晶。电子和图像的结合产生了电视这种集视听于一体媒介的产生。电视集广播的听觉优势和图像的视觉优势于一体,正如图像要求我们诉诸感情,而不是理智;要求我们去感觉而不是去思考一样,电视这种影像展示的象形媒介是要求我们去观看,正如没有人去阅读电视,也没有人去听电视一样。它不同于印刷文字所具有的线性和序列逻辑的特征,看电视要求观众必须在瞬间内理解画面的意义,而不是延后分析解码。它的外在形式,跟它的符号形式一脉相承,不能使他具有排他性。随着电视机的迅速普及,电视媒介及其内容正在入侵人们的世界。这种可以说不需要任何启蒙的媒介开始了它“邪恶”的剥夺童年的征程。

电视等媒介开始在我们生活中发挥它巨大的作用,如同字母书写和印刷书籍,电视敞开了秘密,使以前私密的事情得以公之于众。一方面娱乐大众,另一方面层出不穷的电视节目,无区别地播映给各个年龄层的观众观看,成人的性秘密和暴力问题转变为娱乐,新闻和广告的定位在10岁孩子的智力水平,可以说,电视打开了通往成人生活后台的视窗。结果,儿童观看的电视节目大部分是成年人世界里的内容,而时间越长,“成人”侵入儿童世界的程度不可避免地就越深。其结果是如今儿童的天真无邪、可塑性和好奇心逐渐退化,儿童早早就沾染上了成人的悲观怀疑、漠然和傲慢的习气。观照我们现在生存的社会,我们悲哀的发现,尼尔.波兹曼所探讨的问题已经是层出不穷。从相关社会问题研究我们就可以窥见“童年消逝”的踪迹。在青少年的犯罪案件中有近三分之一都源于暴力电影的影响。“00后夫妻微博晒幸福”等折射出的儿童早婚现象已是屡见不鲜。我认为这是尼尔.波兹曼命题在我们社会中存在的有力证据。

尼尔.波兹曼并没有在该书中提出对于这种现象的解决办法,就他本人的观点:“如果不能提出阻止灾难发生的方法,那么也许可以退而求其次,试图理解灾难为什么会发生,那也是有用的。”应该认识到不同社会时期媒介的变革与媒介技术更替对其时代下的人是必然会产生种种影响。过度依赖某种媒介无异于为媒介入侵我们的生活,产生相反的作用提供了入口,这对我们思考当下社会中“网络依存症”、“手机依存症”等病理也是极具启发性的。


    关注 传播无限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