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之篆书(三)

 

点击“永川民协”畅游艺术海洋!篆书的演变大篆,从汉代以来,一般人都认为是周宣王(公元前827年)时太史籀所造...



点击“永川民协”畅游艺术海洋!



篆书的演变

大篆,从汉代以来,一般人都认为是周宣王(公元前827年)时太史籀所造。如汉书艺文志载史籀十五篇,班固注:“周宣王太史作大篆十五篇。”许慎也说: “宣王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与古文或异。”古文或异者,也就是太史籀就古文加以增损而成,故大篆又称为“籀文”。因此后人都认为大篆是古文之后的一种形体了。

大篆字体,在传世的石刻文字,当以石鼓文最具代表性。此种石器,无疑是中国最古而又最可信的石刻遗物。今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馆。《石鼓文》在书法史上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石鼓文最古的拓本为世所知者,是浙江省宁波的范氏天一阁藏宋拓本。石鼓文的字体,大致介於周金文与秦小篆之间。可知确是秦始皇以前之物,应当是属于籀书的系统。相对小篆而言,可称为大篆,是大篆文字的代表作。其字体类小篆而较繁复,似宗周彝器而较端整,堪称为典重严整。康有为在其《广艺舟双楫》一中称石鼓文为:“金细落地,芝草团云,不烦整裁,自有奇。体稍方扁,统观虫籀,气体相近,石鼓既为中国第一古物,亦当为书家第一法则也”。可谓赞赏之至。石鼓文向为艺林所宝,但北宋以後,帖学大兴,少人临之,直至清代中叶以後,考古尊碑之风复炽,石鼓文字,尤为书家推重。吴大,能得其典重严整韵致。吴昌硕则发其遒古为雄拔之气。两人书法,皆雄视当代 为后世所重。


篆书是大篆和小篆的统称。大篆是周朝时期的文字,广义来说,甲骨文和金文都属于大篆。在周朝,经过了几百年的混乱后,不同的国家发展出了不同的文字,我们可以把它们都看成各种大篆。在统一六国后,秦国综合了七国的文字制定出了一种通用的文字,也就是小篆。现代汉字就是从小篆演变而来的。虽然小篆已经有近2000年的历史,但它仍然出现在我们今天的许多场合中,尤其是艺术设计和书画作品中。

当代篆书代表书家:

齐白石、王福庵、简经伦、萧退庵、章太炎、黄宾虹、容庚、来楚生、邓散木、陆维钊、商承祚、潘主兰、刘自椟、蒋维崧、沙曼翁、徐无闻、言恭达、仇高驰、丛文俊、铸公、王友谊、许雄志、刘颜涛。

学篆之路

学篆首先要识篆,所谓识篆,就是对篆书字体的形、音、义准确地辨认和识别。识篆是学习篆书的前提和基础,是学习篆书者必须掌握的一个重要环节。一般说来识篆适宜从小篆入手,这是由于小篆笔法圆融平正,结体典雅和平,是整个篆书系统中最为定型统一的字体,有规律可循,因此,从小篆入手是识篆与了解文字本义的不二门径。而要识篆,首先就要具备文字学方面的知识,掌握六书,熟记《说文部首》,并学会使用相关的工具书。

(一)  六书

书法艺术,从广义上讲,是一门关于汉字形体结构的视觉艺术。因此,加深对汉字形体构造的理解,较好地掌握汉字形、音、义的关系,对提高书法艺术水平无疑是有着极大的帮助。

关于汉字的构造,传统有六书的说法。所谓“六书”,就是关于研究汉字形体结的六种基本构字法则的理论,即象形、指事、会意、假借、形声、转注。“六书”一词,最初见于《周礼》,当时只有“六书”之名,没有具体的内容,到了东汉时期,才有人对“六书”做出了说明。“六书”是从汉字的发展中总结出的理论,自从它诞生以来,就对汉字的研究有着很大的帮助。尽管从目前的眼光来审视“六书”,还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但它依然不失为研究文字学必须要掌握的重要理论。

1. 象形

所谓象形,就是按照自然界实物的形体,随其圆转曲直描绘而成的字,象形字常将自然界的实物的外形特征浓缩为一种形象感的代表符号,以表达语言中的词义。象形字是最早创造的一种形体结构,是汉字的构造基础,指事字、会意字皆有其孽生。客观事物都是一个完整的个体,因此象形字都是属于独体字。凡是自然界有形的都可以取材。如:山、泉、禾、粟、象、鸟、龟等。(未完待续)


    关注 永川民协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