挤地铁、公交车时玩手机只是因为「上瘾」吗?

 

「拥挤」让人空间受限,看手机或许是一种简单有效的应对方式。况且,手机阅读作为一种新的阅读方式,为什么总要被诟病。...



馨小医有话说:作为每天要挤公交地铁的上班族,馨小医对满车厢玩手机的人已经习以为常,无论车厢有多挤,大家都能淡定地在那儿盯着手机,何况自己就是其中一员←_←。网上也经常会拿这些场景来和国外公交上一片看书的景象相对比,进而得出那些大多「痛心疾首」的结论。(说这话的人想必是不用挤公交地铁的,要不,你给我掏本书出来……看看?)。

图片来自网络


理性如馨小医,今天可不是来给「低头族」喊冤的,只是想换个角度来谈谈公交地铁上的「低头族」们也许真的是情有可原。

每天上下班途中的公交地铁到底有多拥挤,相信经历过的人都有所体会,在公交地铁上我们的表情大多是这样的——
(ˇˍˇ) 啧啧~(原创图片)


但是,看似风平浪静的他们,内心却是这样的——
/(ㄒoㄒ)/真相~(原创图片)


「拥挤」可不仅仅是指「人多」,它不仅仅是主观上的空间限制,更是指「由于人的行为受到了限制带来的不同程度的心理不适」。所以如果是身处一个很欢快的party,即使人多通常也不会感觉到「拥挤」,但在公交车那嘈杂的环境中就另当别论了。

那么为什么「拥挤」会带来心理上的不适呢?除了行为受到了限制,接收到了超负荷的刺激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失控感

行为受限

心理对抗
行为受限会带来失控感与心理对抗。

失控感

失控感是指对自己及周围的环境丧失了可感知到的控制。这么说可能太抽象,就拿挤公交为例,在公交车上被挤在中间,没有可以倚靠的地方,要提防着急刹车摔倒,有时还要提防东西被偷,一到站继续上人的时候明明不能再移动了还要被催着往后面走,有时候感觉人都要被挤瘦了(;′⌒`)。是不是有时候内心在大喊:「还有完没完了~~~~~」然而这并没有用,每天还是只能默默忍受被挤来挤去,自己「小小」的身躯都不受自己的控制,更不用说周围的空间了。

这种失控感会让我们内心有一种不安全感,而安全是人类的基本生存需求之一,所以坐车「拥挤」会让我们感到不适。但这种失控的不安全感并不会直接摆在我们面前,而是以不同形式表现出来,比如莫名的敏感、情绪低落、易怒等等。这也是人多拥挤的地方容易起冲突的原因之一。
图片来自网络:「关于某菇凉的那些事」


心理对抗

行为受限还会引起心理对抗。

回想一下,小时候自己很想看电视、很想出去玩,可爹娘偏偏不让,自己内心是怎样的一种感受!是不是内心有个小人在大哭大闹、拳打脚踢?然而年少的我们很多时候也只能默默地承受下来……

同样的,拥挤的环境也不是我们想要的,但是我们又没有办法改变这种现状,甚至有时候被人挤着,推也推不走。这种时候就会产生心理对抗,或者说是心理抵触,但是大家都是有素质的人,总不至于一遇到这种情况就大喊大叫、拳脚相向吧?这种抵触的心理能量大多数时候都被我们自己的理性压制住了,但也会转化成不同程度的心理不适。


压力

超负荷刺激

唤醒
引起心理不适的除了行为受限还有超负荷的刺激,当高密度环境下提供给个体知觉的信息量超过一定刺激水平、最佳唤醒水平和人类有限的信息加工容量时,会使其注意力处于超负荷状态并令其感官超载,最终导致压力和唤醒。

简单来说,我们大脑处理信息的能力是有限的,一定时间内接收的信息量也是有限的,当我们处在一个拥挤的空间内,我们会被动看到、听到、感觉到大量信息,而这些信息量超过了我们的承载能力,让我们有一种「脑袋都要炸了!」的感觉。
图片来自网络


讲了这么多,好像都跟玩手机没有关系呢!馨小医你是不是跑题啦?当然不是!那究竟为什么公交车上和地铁上的大部分人都在看手机呢?

首先,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需要一定的空间,这种空间包括实际空间与心理空间。在拥挤的车厢里,我们不能一直盯着身边的陌生人(否则很容易被误认为盗贼或是被误以为在偷窥TA的手机屏幕,O(∩_∩)O哈哈~),也不耐烦于一直坐着或站着发呆,不然就会陷入自我感觉很尴尬的情境中。看手机可以避免这种尴尬,当我们把注意力放在手机上,就不会过多留意别人对自己的注意(虽然也许可能根本就没有人注意你在干神马)。

其次,前面说过行为失控会让我们感觉到不适。那怎么缓解这种失控呢?看手机!手机基本是完全受我们控制的(除了死机的时候),在我们拿起手机选择干什么的时候,其实就是在找回一种控制感,我们通过手机找人聊天,看各种信息,或者玩游戏,其实也是在扩张一种虚拟的自我空间。

最后,玩手机也可以让我们屏蔽掉周围的一些信息(虽然有时候连站点信息也会一并被屏蔽掉!),自主选择接收手机上的信息,并且把自己置于一个熟悉的领域——手机里面,我们会获得相对的舒适感,缓解超负荷信息刺激的感觉。

那是不是非得要玩手机才能缓解拥挤空间带来的心理不适呢?

不妨尝试一下别的方法,比如听听音乐(好吧,还是和手机有关),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可以闭目养神,也可以根据个人情况选择其他可控的、可操作的办法,比如设计工作者可以观察其他人的衣着打扮,比如可以分析一下每个人的微表情(这个真的很有意思!但别死盯着人家看喏)等等。



延伸阅读

「一见钟情」靠谱吗?

你以为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吗?参考文献

1.戴琨,游旭群,晏碧华.拥挤研究进展--概念、理论与影响因素[J].应用心理学.2010(16):362-368





悟凡
馨医在线


长按识别二维码
健康靠谱又好玩


    关注 馨医在线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